书城历史伟大帝王与他的帝国
20513300000010

第10章 威震四方的唐帝国(1)

帝国档案

时间:公元618年~907年

首都:长安(今西安)

国家领袖: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政治体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城市:长安,洛阳,太原,扬州,成都

唐帝国是当时的东方第一强国,当时,唐帝国的经济强盛,政治清明,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思想开放,大唐帝国的文明远播海内外,威名震慑四面八方,在世界上拥有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也只有后来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敢于和大唐分庭抗礼。

自立门户,大唐奠基

在历史的博弈与角逐中,李渊荡平群雄,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因而被称为大唐帝国的奠基者。唐朝的统一,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又一次真正的大一统的开始,而由此兴建的大唐帝国则发展成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天下大乱,李渊伺机而动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当天下大乱之时,隋炀帝仍不思进取,反而更加昏庸。

当时,农民战争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并逐渐形成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首的三支主力农民军,他们分别活动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着隋王朝的统治,将隋统治集团及其军队主力分隔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洛阳、长安三处,让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一些隋贵族和地方官吏见隋朝大势已去,也乘机而起,占据郡县,建立割据政权,称王称帝,隋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晋阳县令刘文静向李世民分析当时的形势说:“现在皇帝远在江淮,李密围攻洛阳,各地叛军不下数万,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人起来倡呼,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有许多豪杰,可以集兵10万,加你所带的数万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就可以成就帝业。”在这种形势下,早就心怀帝梦的李渊父子就开始做起兵的准备。

太原起兵

太原是西北边防的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隋朝在这里储存了大量布帛粮谷,这为起兵提供了物质保证。李渊赴晋阳上任时,留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于河东,暗结英俊,以扩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随侍晋阳,李渊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广揽人才,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行军司凯武士鹱以及逃避征辽、负罪在逃的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左亲卫窦琮等人亦纷纷投靠李渊,皆劝其尽早起兵称帝。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宇文化及缢弑。

征战七年定大唐

隋炀帝一死,李渊拥立的代王杨侑明白自己的傀儡皇帝生涯已经接近尾声,年轻的隋朝末代帝王把已经日渐破碎的大隋江山交到李渊手里。隋帝杨侑下诏让李渊戴皇帝用的有十二旒的冕,并立天子的旌旗,像天子那样出入警戒,禁止行人来往。王后、王女的封号,都依照旧规办理。又派遣使持节、兼太保、刑部尚书、光禄大夫、梁郡公萧造,以及兼太尉、司农少卿裴之隐将皇帝的印玺进献给李渊,李渊貌似谦虚,不断推让。百官联名上表劝李渊即帝位,李渊还是没有接受,经再三上表,李渊才接受。隋帝杨侑就退位居于旧府第。

李渊的起兵真是借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光了:隋炀帝游走扬州,流连江南穷奢极欲忘掉了江山,最后被近臣所弑,群龙无首,大丈夫当待时而动,多少豪杰都揭竿而起了,何况李渊有雄厚的资本呢?这是天时;李渊手中有生力军,又在帝辇附近,旌麾一指,就到京城了,这是地利;李世民,虽然年轻却野心很大,结交豪杰,早作了准备。何况李渊几个儿子包括女儿女婿都同心协力,这是人和。

公元618年,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以长安为都城,改隋义宁二年(618年)为唐武德元年(618年),隋朝灭亡。揭开了大唐的历史篇章。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只有短短的5个月时间。隋末农民战争牵制了隋朝统治,牵制了隋军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不能和新兴的李渊集团抗衡。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父子运用战术巧妙,如与关东李密联合,拖住隋军无暇西顾,入关后立即屯兵潼关,阻住了隋朝援军。具体战术运用方面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如在攻打河东与进军长安时双管齐下,收效显著。事实证明,这种部署是成功的,长安失陷以后,隋将屈突通被俘投降了李渊。李渊进军途中减少了阻力,因而能够迅速攻占长安,奠定了唐朝基础。

君临天下,帝国开幕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了帝位,改年号为贞观。从此开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迅速地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同时,唐王朝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造就了皇帝兼听纳谏,广任贤良的优良传统:大臣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下一致,力求公正民主这样一种封建社会少有的政治风气,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耀眼的太平盛世,使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大唐帝国290余年繁盛的基础,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帝王楷模”。

玄武门政变

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之间相残,双方都不是正义的,而且都使用了阴谋诡计。他们一个是太子,一个是亲王,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居然各施诡计,甚至不惜背上残杀手足的罪名。在唐太宗掌权之后,又通过控制史官,篡改国史,把自己放在正义的地位,反而说李建成谋反作乱。

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后,马上着手建立以他为中心的唐中央政府。在当时的形势下,他面临着几个严峻的问题:首先,玄武门之战虽然杀掉了太子和齐王,但东宫和齐王府集团的残余力量还分散各处,尤其在山东地区,仍有着较强的势力,成为引起社会不安的重要因素;其次,李世民当皇帝在形式上是由父亲唐高祖让位,但老朝廷的拥护者,并不十分认可,如何处理得恰当,就又成为一个难题。

再者,李世民依靠秦府的旧党而起家,他登上皇帝宝座后自然还要依靠这些力量以巩固其政治地位。但是,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不比原先做秦王时,只要照顾一方面就可以了,如果还只是完全依靠秦府原有班底,就不能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影响新政权的安定和巩固。如何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成为李世民能否稳定和巩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关键。

清除异己,巩固政权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集团的党羽及其武装力量逃散在长安周围,四处活动。李建成在山东的亲信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瑗和镇守泾州的罗艺都握有重兵,蠢蠢欲动,随时可能与长安附近的宫府残余势力里应外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全国政局的安定。当时,秦府将领中有些人主张乘胜杀尽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并抄没其家。许多人还四处搜寻宫府集团的成员及兵勇,争相捕杀邀功。这使得宫府集团的人惶惶不能自安。在这一事件中立有大功的尉迟敬德头脑比较清醒,极力反对这样做,他对李世民说:建成、元吉二位元凶,既已伏诛,若再罪及余党,杀人太多,就不利于天下安定了。李世民也及时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采用明智的安抚政策,来消除宫府集团余党的对抗情绪。

有效的安抚政策

李建成死后,幽州大都督李瑗被召归京城。李瑗本是李建成党羽,知道建成被诛杀,心中疑惧。部将王君廓想出卖李瑗取功,于是怂恿他起兵。李瑗十七日反叛,二十五日,李瑗被王君廓杀掉,王君廓遂取得幽州都督一职。

李建成的另一亲信罗艺,倚势跋扈,与秦王府作对,李世民手下的人跑到他的营地,他竟无故殴击。后被高祖李渊调出京师,军镇泾州。李世民即位后,为了稳住罗艺,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罗艺仍不安稳,时而诈言要武装会集各路诸军,时而又假称奉朝廷密诏麾兵入朝,率众军离开泾州而赴豳州。

豳州守臣赵慈皓不知罗艺谋反,出城拜谒,罗艺乘势开入豳州。唐太宗闻报即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伐。讨伐大军还未到达,赵慈皓与统军杨岌就合谋准备赶走罗艺。罗艺察觉,即将赵慈皓关入狱中,在城外的杨岌立即率兵攻罗艺,罗艺大败,抛下妻子儿女,急急忙忙带领数百骑逃往突厥。行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之后,随从几百人逐渐逃散,罗艺自己则被左右的人杀死,传首京师。罗艺的叛乱就这样迅速被平定了。

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帝国,呈现出“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盛唐气象如日中天。

为什么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要为了皇位进行争夺,而且胜利者非要把自己说成先皇选定的继承人呢?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民主的选举制度,只能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来确定国家的皇位继承人。

文韬武略,大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国泰民安”。李世民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是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是唐朝时的顶峰。

高素质的皇帝

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的英明帝王共有的优势外,下面的几个优势还是李世民独有的:对国家民族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危机意识;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执政风范;胸怀宽阔,爱惜人才,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超强的自制力,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认识,对“好话”保持高度的警惕。

知人善任的皇帝

李世民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杀掉。但令谁也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定、程咬金、尉迟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在长孙氏很小的时候,她的伯父长孙炽很折服李世民母亲窦氏夫人的见解,就和长孙皇后之父长孙晟约定日后与李家结为姻亲。长孙氏长大后,高士廉便为她选中了李渊的二郎李世民。

唐朝建立后,长孙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长孙氏坚决地站在丈夫李世民一边。太宗即位后,长孙氏便被立为皇后。她以克己奉公、阴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响着青年天子太宗,在幕后发挥着她的作用。正是这种贤良的品格,使她能够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现实的界限,从太宗的长治久安出发,处处为大唐着想,并且决无僭越之举,甘做配角。她与太宗志同道合,感情笃睦,一直受到太宗的尊重。

名垂千古,贞观之治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历史上出了几个强盛的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

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