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戒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做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安定的王朝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武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再让百姓休养生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等,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入主后宫,走向皇位
武则天,这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的近半个世纪中,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传奇的一生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14岁时被唐太宗挑入宫选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永徽六年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后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中宗即位,她临服改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六年中宗复位,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死。
命运的多舛
进宫一年多之后,终于被召入掖庭宫,受唐太宗初次宠幸,被太宗赐名叫武媚。不幸的是某一年空中出现太白金星,并且有人预言“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宫中武姓女子只武媚一人。太宗尽管贪恋女色,为了江山社稷,从此不接近武媚,并将她贬为奴婢,视作妖惑。武媚粗茶淡饭,在屈辱、嫉妒中长大。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在孤寂的生活中,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李治悄悄将玉坠送与她做定情之物。太宗驾崩后,按照惯例,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们要出家做尼姑,生育过的则要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宫中凡受宠幸的女子全到感业寺削发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武媚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
命运从此改变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宗李治嗣位,到了第二年,太宗的忌日,李治到感业寺里来进香,武则天紧紧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她使高宗又回忆起了先前的恋情,并私下令武则天蓄长发。最后武则天被李治带回宫中,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宫,并被册封为才人。她能够回宫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当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她能够“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永徽三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永徽五年,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妃。
后宫的战争
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使王皇后大为震惊,当初武则天仅仅是个宫女,今天忽然变成生有皇子的昭仪,这使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武则天的威胁。开始武则天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仪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会儿,然后离去。其实武氏在王皇后来时,她故意避开,及王皇后离去,残忍地将小公主弄死,以嫁祸于王皇后。
事发后,唐高宗大怒下诏:“王皇后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废王皇后的决定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后来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时代巅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一个充满着梦想,同时也能使梦想变为现实的时代。人生的种种理想都能被这个气势恢宏的时代所激荡。这是一个闪耀着黄金般光辉的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光芒万丈的时代,无论是内政、外交、军事,还是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开明皇帝创盛世
李隆基继位后的第二年改元“开元”,开元时期(713~741年)唐朝达到了极盛的顶点。这20多年,就是历史学家所称誉的与“贞观之治”相媲美的“开元盛世”。玄宗不但内部宗亲和睦安定,在朝廷之中,也注意选用贤臣。这因为唐玄宗经过两次政变才得到政权,所以他很注意从各方面来巩固他的统治。他即位的第二年就规定:在京官中选拔有才识的人派到外地任都督刺史;选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调到朝廷来任职,使他们出入人数相差不大。后来把这种调动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从而达到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种效果。
开元盛世的功臣们
在唐玄宗继承帝位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拓局面,他感到必须有一名既有治国才能又十分可靠的宰相来辅佐自己。因此,他还积极选择良臣,辅己治国。唐玄宗很看重被贬到地方的姚崇。
在唐玄宗的时候,和姚崇齐名的贤相,还有宋璩、张九龄等,他们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重用姚崇和宋璩为宰相,这两个人十分能干,把国家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人们把他俩跟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相比,说“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国力的盛世
自唐高宗以后,吐蕃强大,成为唐朝西方的严重威胁。武后时期,后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归属唐朝的地区又重新脱离控制。玄宗即位后,加强军备,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对外战争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开元五年(717年),唐朝从契丹收复了辽西二十一州,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拔也古、同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在西北,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强悍的吐蕃、小勃律,通往中亚的道路由此重新被打开,唐朝对西域的主权恢复,使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日本、朝鲜半岛同唐朝的联系频繁,南亚各国同唐朝交往不断,各国的使者和商人来往不绝。
许多来华的胡人(唐人对各国人士一律统称为“胡人”)见识了唐朝举世无双的繁荣,乐不思蜀,以至不想回国,干脆就留在了中国。当时西域少数民族普遍向往东方乐土,都城长安更是众望所归的圣地,所以这里云集着数量惊人的西域胡人,有时可达二十万之众。在长安献艺的歌、舞、百戏、幻术(杂技)等高手,以及与他们相伴而来的是在长安开设饭铺酒肆、歌楼舞榭的胡商胡姬,很快就成为唐朝文化大视野中的一道新奇风景。
文化的盛世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盛唐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硕果累累,气象非凡,成就巨大。唐诗最为后世称道,唐诗在开元时期达到了顶峰,蔚为壮观。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均为空前绝后的一流诗人,将整个盛唐诗坛装点得空前壮美,气象万千。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大书法家张旭、颜真卿、大画家吴道子、大音乐家李龟年的艺术成果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他舞蹈、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有着辉煌而显著的成就。
唐玄宗前期,国家政治生活像唐太宗、武则天时期一样,保持着相对宽松与开放的面貌。也正是因为有了从初唐至盛唐比较清明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在进入中唐以后仍然出现了像魏征、姚崇、宋璩那样敢于讲真话的诤臣名相,和一大批敢于评论当时政局的官员和文人,如颜真卿、刘晏、杨炎、陆贽、王叔文、杜黄裳、李绛、白居易、斐度、孟简、王涯、李训、郑注等。
唐朝的黄金时代
人们习惯将一个美好的时代称为“黄金”时代,因为黄金是贵重之物。这种黄金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玄宗所开创的“开元盛世”。开元,确实开出了一个崭新的新纪元,开出了中国封建史上最鼎盛、最辉煌的丰碑。这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振奋人心,蓬勃向上。因为自信、开放、宽宏、博大、发达,大唐声威撒播四海。一个封建泱泱大国所有迷人的光彩,都在这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闪耀,政局稳定,国力富强,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艺昌盛,无论是内政、外交、军事,还是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唐帝国,成为东方的传奇;长安,更成为传奇中的乐土。
由于政治相对比较清明,文禁较为宽松,所以诗人群体对于皇帝与朝廷权贵的批评大抵都是直抒其言,无所忌惮的,有时甚至达到嘲讽挖苦甚或侮谩的地步。如白居易任左抬遗之前的元和元年,就曾写下著名的《长恨歌》,公然批评玄宗与杨贵妃,“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李商隐也在《马嵬》诗末尾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是讽刺玄宗贵为天子多年,却保不住爱妃,反倒不如普通百姓能够夫妇长相厮守。如此群体性地张扬皇帝隐私,亵贬帝王尊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大概只能出现在大唐帝国时代。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历史本身潜藏着某种轮回往复,每一轮都因盛极而衰退,因灿烂而显得短暂。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叛唐王朝的历史时期,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盛衰易势、治乱更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大唐帝国从如日中天的巅峰上一下跌入谷底,从此犹如残阳晚照,江河日下。大唐帝国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