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伟大帝王与他的帝国
20513300000015

第15章 版图宏大的阿拉伯帝国(3)

到倭马亚王朝末年,以军事贵族为主体的阿拉伯封建地主阶级在全帝国范围内形成。为了适应扩张战争渐趋停息的局势,哈里发政权开始沿袭萨珊波斯的军事封土制,以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国家把土地授予军政人员,准其终身占有,以征收地税作为俸给和供养士兵的费用,被封者在战时为哈里发提供兵力,这种“军事封土制度”史称“伊克塔”。阿拔斯王朝兴起后,为巩固其统治,对国有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军事封土制获得普遍推行。此时的“伊克塔”不仅指土地,也包括土地之上的农户和水利灌溉设施,其规模小至一寸一庄,大至一县一省。由中央僚臣、地方总督、军事将领和普通士兵占有的大小“伊克塔”遍及整个帝国,成为阿拉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体形态。

倭马亚王朝除秉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以外,还大量吸收以拜占庭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典章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教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哈里发为帝国最高元首、军事统帅和宗教领袖,拥有宗教和世俗大权,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和宗教三大权力系统。中央由各部大臣执掌政务,辅助哈里发。地方分为五大行政区,各区置总督,统理一方军政,但财赋税收一直由哈里发任命的专职税务官司理。地方司法由总督任命的法官负责,多由精通《古兰经》和《圣训》的伊斯兰教学者担任,专司穆斯林案件,而非穆斯林则由各自宗教领袖负责。帝国高级官员多由阿拉伯贵族充任,低级官吏则由原拜占庭及波斯的官吏担任。

半岛上的农耕

封建制度的形成,极大地刺激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种植业的发展。很多地区都有比较适合农耕的绿洲分布,有固定住所的居民们的生活,比干燥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要丰富和充裕得多。

优越的自然条件

阿拉伯半岛西部的阿西尔高原上有一条山脉,自北向南,沿西海岸蜿蜒至南端后再折转向东,在半岛西部和南部形成了一个“L”形的屏障,阻隔了红海和印度洋的湿气,致使半岛内陆的高原与平原的大部分地区终年干燥燠热,荒漠与季节性草原交错分布。好在半岛北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以及因有印度洋温湿气流带来充沛降水的西海岸希贾兹一带和南部沿海地区,都有比较适合农耕的绿洲分布。所以,除了大漠草原上的游牧民之外,整个阿拉伯半岛上,仍有为数不少的绿洲定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兴修水利,开辟梯田,种植椰枣及各类谷物等,使这些地区成为阿拉伯半岛粮食的主要生产地。

此外,这些地方还盛产乳香、树脂等各类珍贵的香料作物。从这些地方采集的香料,通过商人,运往埃及、叙利亚、罗马等地。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定居民们的生活,比干燥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要丰富和充裕得多。

农产品的多样性

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叙利亚和伊朗等地区,但阿拉伯人看到了被征服地区发达的农业很是羡慕,于是有些部落头领向哈里发欧麦尔建议将被征服者的土地分配给阿拉伯人耕种。但欧麦尔拒绝了这一建议,仍然让当地人从事土地耕作。

不过,他派人对这些地区的土地进行了调查,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上所种植的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制定了精确的租税评定制度,规定凡是可以用幼发拉底河水灌溉,种植小麦的地方,产出的每袋粮食只交1个第尔汗(古代阿拉伯货币)作为赋税就可以了。如果是果园和菜园等较有价值的经济作物,税率则要提高到3~5倍。椰枣园的税率是最高的,每袋10个第尔汗,因为椰枣是最值钱的商品作物。可以说,这些措施很好地保证了整个半岛居民粮食的供应,并且保护了绿洲农业产品的多样性特点。

农业的大发展

阿拉伯人的传统观念中比较崇尚游牧生活,因为他们认为从事耕作是有损尊严的。所以,在古阿拉伯,农民的地位很低,从事农业的大多是下层居民并被看做是奴隶。但定居民所从事的产业及他们提供的产品,则是这个爱好游牧的民族食物和日常用品的主要来源。在伊斯兰教征服了西亚、北非、南亚广大的区域以后,定居民已经不再只限于半岛的绿洲地区,而是扩大到半岛之外的广大被征服地区,和被征服的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一起构成了帝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人口的扩大让农业成了古阿拉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多样化的农业

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农民们种植的谷物、甘蔗、棉花、油菜、蔬菜和水果不但能够自给,而且还有盈余。慢慢变得商业化的农民或部落民将农产品运往城市,换来足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同时,在被征服地的原住民和阿拉伯人之间,农业技术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甘蔗、柑橘、茄子、瓜和各种谷物从印度和东南亚传入阿拉伯半岛的耕作区,然后又推广到北非与其他穆斯林地区。农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非洲贩来的奴隶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各处的椰枣种植园里越来越多,阿拉伯帝国的农业逐渐变得更多样起来。

农民的悲惨境地

在阿拉伯人征服初期,释奴与顺民们只要交纳人丁税和土地税,就可以耕种自己的土地,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到了倭马亚王朝时,由于哈里发和阿拉伯贵族大量吞并原来属于释奴的土地,致使大量波斯籍释奴重新沦为被剥削的农民。有一位伊拉克地区的总督,对农民采取了非常严苛的管制,他甚至规定农民不得离开农村,即使离开也必须挂上沉重的铅牌,而且需交纳沉重的赋税,农民们辛苦一年,所得还不够维持一家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这极大地打击了农民从事农耕的积极性,致使许多田地荒芜,农民的生活陷入悲惨境地。

哈伦·拉希德盛世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对伊拉克一带肥沃土地比较熟悉的阿拔斯人,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开始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维修古代的水利系统,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使荒芜的田园、衰落的农村又恢复了生机,农民的处境稍有好转。到了第五任哈里发拉希德时期,对土地税进行了全面改革,减轻了倭马亚王朝以来农民们越来越重的税赋,农业生产很快恢复了元气,农产品的供应开始丰富起来,物价也变得越来越低廉,人们称这一时期为“哈伦·拉希德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