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在位13年,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说雍正有“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康乾盛世”,严格说起来是“康雍乾盛世”。乾隆帝执政60年,由于很喜欢文学,且风流倜傥,所以留下了很多趣事,从电视剧《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影视作品中可见一斑。虽然乾隆执政时间很长,但客观地讲,乾隆对中国历史的推动贡献并不突出。除了兴修水利、蠲免钱粮等政策以外并无可圈可点之处,虽然乾隆下令编纂了《四库全书》,保存了我国许多的珍贵史籍典藏,但也对其中不少书籍进行了大肆窜改。1772年开始,《四库全书》经十年编成,很多珍贵材料就因此丧失。
乾隆皇帝
乾隆帝酷爱汉文,勤于写诗,有卓越的诗文才华,留下了约42613首各体诗作。作为一个皇帝,一个业余诗人,他的诗作甚至与全唐两千多诗人的一共四万多首诗作不相上下,并且水平不低。即使不论水平,不论民族,一个封建帝王对汉文化如此酷爱,也是对汉文化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诗选的编选者不敢收录、评价当朝皇帝的诗,而原著(《御制诗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开来。
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在六下江南后已有很多百姓起义。
对待民族分裂问题上,乾隆帝粉碎了新疆地区大小和卓木的武装暴乱,屠杀准格尔部统一了整个新疆并进行制度化管理。之后又打败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这一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乾隆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遏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乾隆大帝维护祖国统一,奠定中国版图,有“十全武功”,被称为“十全老人”。
在“康乾盛世”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已达到九亿多亩,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康乾盛世”把中国封建经济推到高峰。中国的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了一亿大关。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也是“康乾盛世”时奠定的基础。
内忧外患,清朝衰亡
清朝尽管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清朝从乾隆后期更加衰落,腐败日益严重。继位的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更保守和僵化。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导致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继位的咸丰帝所面对的时局是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又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
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与半封建的社会,主权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诱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甚至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艰辛的护国之路
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能达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光绪帝也遭软禁,戊戌变法前后只有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全民性的反抗
19世纪末,在《马关条约》的影响下,列强纷纷在中国强行取得“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大有一举瓜分中华之势。因此,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引发义和团运动并大举仇杀洋人。八国联军入侵后,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了笼络人心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
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社会,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在任伪满洲国皇帝时年号为“康德”,又称康德皇帝。
清朝文化,影响后世
清朝的小说
清朝小说杰出者众,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水平。《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诗歌
清朝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乾隆皇帝酷爱作诗,他的《御制诗五集》共41863首,但鲜有佳作。被称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均有作品。
京剧的形成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评剧、国剧等称谓,自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清代的绘画
清代的绘画水准很高。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