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的前世今生
20513700000020

第20章 稀世遗音——乐器时代(2)

于是,民工们通知了当地的文物局。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也就是说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2400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编钟出土时基本保持着下葬时的状态,分两排成曲尺形立放,靠西的一面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分三层排列,其中最上的一层叫钮钟,中间及下一层的叫甬钟,最轻的一件重2.4公斤,最重的一件重203.6公斤。编钟加木制横梁及钟架附件总量重达5吨,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编钟。

旷世音质音色

编钟出土不久,文化部的音乐研究人员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的十二个半音也非常齐全。这套编钟深埋地下2400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瑰宝赏析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按形制之不同,全部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有篆书铭文。但是,绝大多数是错金文字,这些全面地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我国在乐律学上所达到的高度。而编钟的铭文内容除“曾侯乙乍口寺”外,大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编钟的上层共有19件钟铭文,一般仅标注音名,而中下层的45件则不仅有标音铭文,而且有较长的乐律铭文,共记乐律名称53个。

就这套编钟的冶铸技术而言,也有其独特的突出之处。首先是数量多、体型大,这些集中地反映了战国初期青铜冶铸业的生产能力,其器形大小和重量都超过了以往出土的编钟。其次是造型、纹饰、加工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编钟的制作娴熟地使用了分范合铸、复印花纹等技艺,把古老的浑铸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钟体制作精细,花纹清晰,富有立体感,钟体内外很少出现铸造缺陷。形制的精确,保证了音律的准确,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也不是轻易能办到的。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这套编钟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秦国时期的历史、乐器的冶铸技术、制作工艺、先秦乐律学以及当时音乐的发展水平等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编钟深埋地下历经2400余年而不受侵蚀,至今仍能进行乐律准确的演奏,实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我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

“秦砖汉瓦”说明了这一时期建筑装饰具有特殊的造型特点:汉代瓦当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马也较多。而秦代的砖则以莲纹、葵纹和云纹最多,这些装饰都显示出了恢弘的建筑气势。

婉转清亮贾湖骨笛

国宝名称:贾湖骨笛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址: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

国宝现状: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发现,证明了八千年前贾湖先民就已经有了音阶和音律的基本概念。骨笛的出土,不仅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某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出土现场

贾湖遗址是20世纪以来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文化也被誉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1983年至2001年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经过七次发掘,尤其是在1986年5月到1987年6月的挖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的78号墓葬中,一共发现了16件两头洞通、开有一系列侧孔的骨管,出土时大多置于墓主人股骨两侧,呈土黄色。据鉴定,骨管是鹤类飞禽的肢骨,截去两端骨关节后,再钻孔而成。先后共出土的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大多数为7孔。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就能够制作乐器。而这些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管,更是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甚至中华文明史。经过科学检测,发现这些骨笛已深埋地下八千年左右。

贾湖遗址一共出土了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较为完好。而在这5支骨笛中,以M282号大墓出土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M282号大墓只出土这两支骨笛,骨笛出土时分别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和内侧)。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制作精美,笛身上钻有7个圆形音孔,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骨笛中是比较完整的一支,因此被堪称“中华第一笛”。

工艺考究

在贾湖遗址发掘的349座墓葬中,以282号墓规模最大,随葬品多达60件,由此可以推测墓主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在墓中的有两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侧,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内侧,制作之精良,音质也十分优美,都堪称贾湖遗址骨笛之最。

从该墓出土的第20号笛子上用钻头轻点后留下的痕迹可知,当笛子主人在笛子上开第七孔时,只是先开一小孔,经过人耳的审听,发现此孔比实际需要的音略高,于是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再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专家经过测音发现,六孔至七孔的音距为178音分,与小全音的音分数182音分只差4音分,而这4音分却是一般的人耳难以辨别的。而七孔至筒音的音距为250音分,与纯律增二度275音分也只差25音分。由于校正了第七孔的位置,使六至七孔的音距接近了小全音的标准,使第七孔与筒音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与纯律增二度相近的音分值。

历史价值

以上的相关发现,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贾湖人似乎已经有了对十二平均律某些因素的认识和可以接受的范围。其笛身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孔前留下的计算痕迹。据专家分析,开孔前先用钻头在骨管上轻轻接触,以留下钻点为目的,而不钻透管壁。正式开孔时,再以已有的钻点为基础作适当调整。管身的小七孔就是计算孔位时留下的,估计是试吹后觉得音稍高,遂在此孔的下方再开一正式孔。贾湖中期偏后的墓葬出土的骨笛,大多可见计算开孔位置时的刻度,这就足够说明了贾湖的先民制作骨笛采用的是经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如果说四声音阶是旧石器音乐水平的最高体现,那么五声音阶的出现,则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飞跃。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出现得更早,而和古埃及出现的笛子相比也要早2000年,因此,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贾湖骨笛在最近也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并将我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悠扬清越虎纹石磬

国宝名称:虎纹石磬

出土时间:1950年

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武官村大墓

国宝现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0年出土的虎纹石磬,是我国古代被奉为尊贵而神圣的乐器,也是世界上幸存的古乐器,但是大部分因为质地腐蚀而失鸣。虎纹石磬用整块白中透青的石头琢成,长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有虎形纹饰。虎张口露齿,瞪着大眼,竖耳翘尾,威势十足。虎纹用线条刻出,运线流畅。敲击时,其音悠扬清越,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乐器之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历史背景

磬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曾被称为“石”和“鸣球”。在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中,它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大概是从劳动用具渐变而来的。据音乐考古学家的意见,石磬的先世曾是耕地的犁、铲。例如甘肃省博物馆藏有的石犁和在陕西铜川出土的黑色石铲,它们的质地都十分坚硬,敲击时都可以发出金属的声音,而且音色都非常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