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的前世今生
20513700000023

第23章 中国织锦——纺织时代(2)

龙凤虎纹绣罗衣于1982年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是战国中晚时期的刺绣珍品。龙凤虎纹绣罗衣是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菱花长约38厘米。四边则是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了一龙和一凤,衣服中间则绣了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红黑相间,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给人以华丽神奇之感。龙凤虎纹绣罗衣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也十分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这为研究战国时期丝织品的种类及其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宝物出土瞬间

龙凤虎纹绣和龙凤舞华裳一样,都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附近的战国楚墓出土。1982年2月26日,战国楚墓再次发掘。为防意外,工作人员建议将其中一个巨大的棺椁完整地搬到荆州博物馆一间封闭性强的大厅里进行开棺,这一建议也被博物馆采纳。当工作人员打开棺盖时,美妙绝伦的一刻出现了:棺内放满了完整的丝织品,还有6条宽46厘米、长179~190厘米的锦绣丝衾,以及尸体上包裹的十余件用各种丝织品制作的衣着,品种有绢、纱、罗、锦、绣、绦等。这些丝织品有的薄如蝉翼,轻若笼烟;有的刺绣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有的色泽艳丽,五彩纷呈;有的稠经密纬,超乎想象,甚至密于如今的降落伞。丝绸织品富含蛋白质,能如此长久保存,实属罕见。而龙凤虎纹绣罗禅衣就在这些丝织品中。

通过考证断定,此件龙凤虎纹绣罗衣主人身高约1.6米,女性,死亡年龄在40~45岁。此款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的环境和斑斓猛虎穿跃其间的生动景象。其中的花草和藤蔓既起着装饰作用,又有图像骨骼的作用。这类图像组合是战国时期流行纹样。此款龙、凤头部运用了写实的手法,身体部分与花草却合为一体,龙、虎相对,龙作行走状,肢体呈挺胸立腹式曲线。虎体则绕以朱色和黑色,条形相间,细腰瘦尾,身形矫健;凤则秀体舒展,气宇轩昂,一幅“凤鸣、龙啸、虎吟”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得一些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们都被震住了,这座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年代之早,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经开始向国外交流。这一发现,对探究我国“丝绸之路”则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纹绣工艺特色

此款绣品是采用锁绣针法刺绣而成。这种刺绣工艺是织物纹样制作的三种工艺之一,其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相传夏禹时已经有绣制,商周有“绣缋共职”之说。其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数朝至清,形成了“粤、湘、苏、京”四大名绣。而欣赏一件刺绣品,可从针法、绣法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出发。刺绣的针法种类和方法丰富而多样,自战国、秦汉至唐代中叶,锁绣一直是最盛行的刺绣针法。锁绣又名“辫子股绣”,所谓“辫子股”,即以三股秀发编结的辫子,刺绣用其义借其名来称呼来回锁连的刺绣针法。近代此法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初学绣工者,大多从锁绣开始,俗称“套花”、“扣花”等。锁绣针法简单,套针拉线,只需扎针长短匀称即可,是刺绣技术的开始。

龙凤虎纹绣罗衣采用的面料在古时称为“罗”,是中国传统丝织品种之一,如今常以“纱罗”并称,其原由在于两者质地皆轻且薄。“罗”又因其纤柔而被冠以“云罗”、“雾罗”、“轻罗”。“罗”又有素罗、纹罗之分,素罗即罗地而不起花者,起花纹者则称纹罗。战国和以后的历代王朝,“罗”一直是贵族世家的首选衣料。素罗更是上佳的绣料,经绣工精心制作,成为美奂绝伦的绣品,体现着装者的华贵和典雅。龙凤虎纹绣罗衣作为战国时期刺绣出土实物,因其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而成为绣品刺绣中之精品。

绝代华服双面罽袍

国宝名称:双面罽袍

出土时间:1995年

出土地址:新疆尉犁县营盘遗址

国宝现状: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的汉晋墓,是目前罗布泊地区发掘的面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它的发掘为建立这一地区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材料。其中最引人注目、资料最丰富的是15号墓中出土的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的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和波斯艺术风格,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当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挖掘现场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尉犁县营盘遗址清理发掘了一个汉晋时代的大型墓地。尉犁县在汉代时期属于墨山国,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这里出土的文物,既有来自中原的丝织品,又有产于中亚、西亚的装饰品,有的甚至还来自地中海地区,充分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实况。

在营盘墓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5号墓,时代为东汉中晚期。此墓的木棺外盖着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残长312厘米、宽178厘米。毛毯的主体是一头伏卧的雄狮,狮头侧视,神态和善,富于动感。整个毛毯充满西方艺术风味。棺内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性,脸上覆盖着麻质人面形面具。死者身上穿着一件人兽树纹罽袍,这件罽袍基本完好,色泽艳丽,图案精美,堪称稀世珍品。

袍表面是由六组图案构成,每组图案之间则是长满果实的石榴树。第一、二、四、五组为人物,都是裸体的男子,高鼻大眼,头发卷曲,是典型的欧罗巴人。他们两人一对,或持盾挥矛(剑),或单手刺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肌肉被夸张地隆起,更使画面充满力量与生气。第三组是牛,第六组为羊。这两组动物造型生动,姿态活泼。整个图案把希腊艺术与中亚、西亚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罽袍应当是西方所产的。身穿此袍的墓主,原有学者认为是墨山国贵族。

由于此墓不见墓地流行的木器、羊骨等为组合形式的随葬品。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墓主人服饰华丽,其外袍纹样带有浓厚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棺外覆盖具有异域特色的狮纹毯等等。这些都充分地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特殊的身份。联系一下营盘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以及汉晋时期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专家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

宝物修复

由于经历了1500多年的侵蚀,这件双面罽袍出土时其背后已经出现大面积腐烂,生物碱和血污渍使这件衣服上的许多花纹已经辨认不清了,而且跟尸体紧紧贴在一起。由于当地的修复条件有限,因此,双面罽袍被运回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修复工作。但是要对糟朽丝织品进行加固,使其重现当初风采,其中难度可想而知。长期以来,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者殚精竭虑,修复师们用独创特殊的有机溶液,上下两层垫上宣纸,表面除尘。有时可以用手轻轻敲打,当上下层宣纸吸掉了部分灰尘后,再换上新纸,然后用毛笔慢慢吸走上面的灰尘。经过清洗的衣服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质料相当高级,胸口上绣的图案非常漂亮,色彩极其鲜艳。其缝制也非常复杂,手掌大小的地方要缝几万针,需要花费一个月左右时间。但是,仅仅9个月后,这件在戈壁滩上沉寂了多年的稀世瑰宝,经修复师创造性的劳作,又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精致鲜艳,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