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的前世今生
20513700000024

第24章 中国织锦——纺织时代(3)

营盘遗址位于新疆库尔勒市尉犁县东南约180公里处,该遗址有一座圆形的古城和上百座古墓,是迄今罗布泊地区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墓葬群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第二个楼兰”。

五星出东方护膊

国宝名称:五星出东方护膊

出土时间:1995年10月26日

出土地址: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

国宝现状:现藏于新疆考古研究所

1995年10月26日,中日尼雅考察队在中国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处正在开掘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此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块织锦护膊尤为光辉灿烂和耀人眼目。它织工精细,并且在青底白色上赫然织着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以这条织锦护膊也被称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种彩锦色泽华丽,珍奇罕见,令世人震惊。该织锦的年代为先秦时期,来自古蜀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新疆区考古研究所。

历史渊源

位于和田民丰县正北约5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有一处尼雅遗址,最早是考古学家斯坦因在1901年发现的。斯坦因在这里收集了大量汉代文书以及陶器木雕、钱币等珍贵文物,轰动了世界考古界。从此,这个被人遗忘在茫茫黄沙中的遗址,才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以来,人们都无法准确断定这个古遗址的准确名称,直到后来在此地发现了几枚汉简,人们才知道,这里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西汉时,距离长安较远的精绝国,共有480户人家,全国有3600人,国王居住在精绝城,整个精绝国有士兵500人,设有精绝都尉、左将、驿长各一人。这个国家虽然小,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非常殷实、富庶,成为周边各个势力争夺的目标。由于战乱等原因,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前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今天人们发现,精绝国人似乎是有意识地留下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后,就销声匿迹了。来到尼雅遗址人们就会看到,整个遗址分布在尼雅河下游的三角洲上。它以两米多高的佛塔为中心,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周围有寺庙、民宅、窖址、墓地、果园、林带、道路、水池等二百多处遗迹。从分布的范围看,当年这座城一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国宝赏析

五星出东方护膊是一个长方形圆角绢,在其边缘缀带着六角系带面锦,该织锦护膊整体的长度是16.5厘米,宽度是11.2厘米,系带长21厘米,但是,部分系带由于埋藏时间较长已经有些残断。护臂处的面料采用的是五重平纹经锦工艺,采用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并根据纹样分别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祥瑞禽兽纹样,上下每两个循环花纹之间贯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其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绢锦组织结构复杂,工艺精湛,营造出了一种气势雄伟之感。

在图案设计、配色以及织作工艺上,五星出东方护膊更显示出了高超的水准,由于其总体设计思想中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巨大影响,所以,它反映出了特殊的文化蕴含。这主要表现在织锦纹样中,星、云气、动物的这些花纹是有序织出,表达着阴阳五行说中五星为五行之佑及方位的概念和含义。织锦的色经则是以五色构成,这就真实地说明了五种色彩的经线配色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对应之五种颜色即白、青、黑、赤、黄,尤其是织锦上织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文字最能揭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出现在上下两排,每排一字不少。锦片虽然不大,但文字却清清楚楚,蓝白相间,醒目突出。这几个文字其实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占术上的占辞用语,是古代先民观天象而审辨吉凶过程中,根据阴阳五行思想,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占辞则主要是对用兵战局的分析与判断,主要表达汉晋时期以天象占星术来乞求强盛吉利的思想意识体现。

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第二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

华夏衣冠刺绣百子衣

国宝名称:刺绣百子衣

出土时间:1958年

出土地址:北京明定陵孝靖皇后王氏棺内

国宝现状:现藏于北京定陵博物馆

刺绣百子衣于1958年北京明定陵孝靖皇后王氏棺内出土,其形制为方形衣领,两面是呈对襟夹衣的系衽形式。纹饰采用的是红色丝线绣出的满地菱形纹,在前襟上部绣二龙戏珠,后襟绣有一条坐着的龙纹。夹衣遍身采用各种花卉点缀其间。这件夹衣是用一绞一的直经纱做绣底,共用19种色线、赤捻金线和孔雀羽线绣制而成,显示了刺绣艺人的高超技艺。此品具有明代宫廷刺绣的艺术特色,是明代极有代表性的文物。现藏于北京定陵博物馆。

国宝赏析

北京定陵出土的刺绣百子衣,是件极精美的刺绣珍品,出土于明神宗孝靖皇后棺内。孝靖皇后生前为皇贵妃,平时所穿的服饰规格与皇后有异。熹宗即位后将其追尊为皇太后,迁葬定陵时特地随葬了一件顶级刺绣珍品。

从图案的设计看,百子衣上刺绣出的画面精彩而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有1到6人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这件百子衣裁制时前后衣片与两袖连成一体,两袖各接一幅,前后两片各打两个褶,上部活褶,下部缝死。夹里采用暗花纱,刺绣工艺别具一格。

图案上在龙和百子之间点缀着山石花木,组成了吉祥的“八宝”,即金锭、银锭、方胜、古钱、海珠、犀角、珊瑚和如意这八宝,并且由梅花、桃花、牡丹、荷花、菊花、秋葵、山茶、月季等花卉组成了春夏秋冬“一年景”的纹样,整个画面构图饱满而富丽。绣品百子图象征着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其绣品情景在众多岁时节令风物的典籍中多有记载,但此幅图案内容却更为丰富,生活气息也极其浓郁。这些富有寓意的吉祥纹样,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精湛的刺绣工艺

百子衣的绣制底料使用的是二经绞罗纱,由于绞经组织和经纬间的孔隙均匀,因此,一般也称素罗。整件百子衣以素罗为底料,以穿丝针法绣满菱形图案作为地纹,然后在上面绣主花,这种绣法称为“洒线绣”。洒线绣是京绣中最著名的一种。百子衣的主体纹样为龙和百子戏图。前襟左右两片各绣有一条升起的龙纹,袖上绣有行走的龙纹和坐着的龙纹各一条,后襟绣有正立的龙纹。龙纹姿态生动,躯干粗壮有力,鬣毛倒竖,具有明代宫廷工艺装饰中龙纹的特点。

百子衣除是以穿丝针法绣满地纹外,还使用了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十一种针法来绣出图案纹样。以洒线绣底、花线绣童子、金线绣龙和云等、孔雀羽线绣龙身、童子的衣服和帽子等,包梗线绣童子衣服的轮廓线及衣褶。绣线的颜色则有红蓝绿黄白等二十二种色彩,三十余个色阶,配以金线,使绣品具有明暗对比,又有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京绣色彩鲜明、层次丰富、质感特强的风格。这件百子衣刺绣技术纯熟,针法细腻,配色得体,使绣品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一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

洒线绣是明代皇帝和皇后衣物中的主要绣种,又称“穿纱”,是以方孔纱或直经纱做绣底,用彩色双股合捻线数计纱孔,穿绣成较大的主花和几何小花地纹。有的是先将纱底绣满几何小花,再在几何小花上绣铺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