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的前世今生
20513700000027

第27章 华夏之殇——海外寻宝(3)

其实,美国掠夺走的中国地方志数量之多更是令人瞠目:仅国会图书馆就收有中国各省、府、县志书约4000种,以致经常会出现中国人要到美国去研究中国文史这种荒诞、悲哀之事。

《捣练图》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国宝在日本“收藏”

日本自隋唐以来,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直到现在依旧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入侵,导致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而日本“收藏”的中国国宝可谓是琳琅满目:其中,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它还设了东洋馆来专门陈列中国文物。在这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商周青铜器和玉器,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铜器、漆器、唐三彩、瓷器等,汉晋南北朝的各种石刻造像,历代书法绘画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日本其他各地上千座博物馆也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

中国国宝历史浩劫

日本开始掠夺中国的国宝始于明代的倭寇。日本是历史上第一个侵略中国的国家,大和民族是历史上第一个侵略中国的民族。当然倭寇掠夺的文物数量不多,价值在当时也不算太大。日本真正开始大规模地掠夺中国文物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将司令部设在北海静心斋,大肆抢掠北海文物,万佛楼内大小1万尊金佛被系数掠走。清末民国之时中国一片混乱,加之尚无文物保护制度,导致大量文物流失到海外。敦煌发现的4万件古代文书,其中约有1000卷流入日本,收藏在龙谷大学、大谷大学、天理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基本上都是大谷光瑞探险队的橘瑞超等人勾结道士王圆箓运到日本的。

中国文物的最大浩劫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结束后,经中国政府统计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360万件,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而流失民间的文物已经无法估计了。流失海外的3万枚甲骨片,就有1.3万枚被掠至日本。日军在全面侵华时期,对中国文物的摧毁更是影响深远。日军甚至于1939年将雍和宫前3座牌楼的金丝楠木大柱更换成水泥柱,导致牌楼光辉顿减,而将换下的楠木大柱运到日本,据说用其在名古屋建立了几座居室。

日本“藏身”的中国国宝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有。其中包括商代后期的石雕怪兽,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唐朝的海矶镜,宋代朱熹、黄庭坚的真迹书法,还有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和《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和《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此外,日本皇室收藏的王羲之的《丧乱帖》。因世人绝少得见原作而真假莫辨。有专家指出,如果“书圣”王羲之尚有一件真迹存世,非《丧乱帖》莫属。这件“宝物”是1300多年前的奈良时代传到日本的,此外还有王羲之的《孔侍中帖》,收藏在东京前田育德会,而它却被列为日本国宝。

其中,分别存放于日本不同博物馆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和《集王圣教序》以及前凉时代的《李柏尺牍稿》,这些都是日本的大谷光瑞派遣的探险队在新疆塔里木河支流孔雀河流域发掘出土的,由于是与王羲之同代的作品,所以对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目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收藏在京都龙谷大学学术情报中心大宫图书馆。欧阳询的《化度寺碑》是唐拓孤本,现收藏在日本京都大谷大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褚遂良的《孟法师碑》也是唐拓孤本,现在收藏在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由此可以看到,在日本各地的博物馆中,中国的文物珍品真的是数不胜数。可是,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究竟有多少?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可以肯定是数量十分巨大。这一点,我们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馆藏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就能得到佐证。

凉国,为古代在凉州地区建立的政权名。东晋十六国时代,许多势力都自称国号大凉。如前凉的张寔、后凉的吕光、南凉的秃发乌孤、北凉的沮渠蒙逊和西凉的李暠都曾在凉州建立政权。

国宝在法国“拍卖”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入英、法等国,成为各国引以为豪的经典收藏。法国是继英国之后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池努奇博物馆和枫丹白露宫均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在三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为主,共计6000多件。

中国文物“撑起”法国博物馆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这里的藏品大多是从圆明园掠去的文物。只有一小部分是1861年暹罗大使进献的礼品,所藏之物件件都是无价之宝。在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但是,该馆所藏的圆明园文物至今未正式公开,参观者亦不允许拍照,许多情形不得其详。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也藏有大量的中国文物。该馆收藏敦煌文物1万多件,包括北魏的绢写本、隋朝的金写本、唐代的丝绣本、唐代金书、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四十景诗绢本等。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均为孤品,为稀世珍宝。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则集中再现了圆明园盛时景观,被业内专家称为“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展现圆明园盛时景观的精品艺术画册”。此画册记载了圆明园昔日之辉煌,是人们了解、认识圆明园原有风貌最直观、最形象的文化遗存,亦可称之为国宝。

在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以青铜器象尊为最罕见的稀物。虽然象尊背部的顶盖已失,象鼻的大部分被毁,但仍是目前世上所知的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关于中国绘画的藏品则有出自敦煌盛唐时期的《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普贤菩萨骑象》和《行脚僧像》等代表了盛唐佛教界的杰作。其中,《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这幅绢画是8世纪初的作品,是对极乐世界描述最早的一件画作,整个画面色彩斑斓,堪称杰作。

法国拍卖中国国宝兽首事件

2008年10月下旬,佳士得拍卖行宣布:“将于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拍卖中国圆明园青铜兽首鼠首和兔首铜像。”消息传出后,引发了中国民众的热议,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律师团提出申请:希望法国法院在拍卖开始前能下达“禁拍令”。但是,2009年2月24日,法国法院批准拍卖。当地时间2009年2月25日晚8时,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专场拍卖会上,编号为677的鼠首以900万欧元起拍。可容纳1200个坐席的现场无一人举牌,只有三位电话买家在竞相出价,最后鼠首以1400万欧元落槌成交。此后,编号为678的兔首直接以1000万欧元起拍,最终也以1400万欧元成交,买家也是通过电话参与拍卖。之后,佳士得公司并未透漏买家的真实身份。2009年3月2日,拍得兽首者确认为我国著名收藏家蔡铭超先生。

对于法国方面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而拍卖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行为,中国外交部、国家文物局以及圆明园管理处都已明确表示:“文物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劫掠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珍贵文物。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对由于战争原因被掠夺到海外的文物,国家文物局可以通过许多形式使其回归,但绝对不会采取“回购”的方式,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对于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民众反对和中国政府多次敦促,强行拍卖中国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的行为,中国国家文物局已经明确表示不承认,并将对佳士得拍卖行在中国的活动加强审核管理。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表态,表达了中国人的决心、力量和信心。虽然鼠首和兔首铜像的回归还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相信,流失海外的无数中国国宝最终会回到中华民族的怀抱与华夏子孙幸福团聚。

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现仅有少量得以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