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的前世今生
20513700000005

第5章 中华博物——青铜时代(4)

龙虎尊的铸造工艺极为复杂。据说在国宝被发现并上交给国家博物馆后,为了给安徽省阜阳地区一个复制件,当时许多专家参与了复制件的铸造工作,但是没有人能够复制出来。特别是那个宽大的口沿,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因为达不到原件的铸造工艺,仿制品的重量则是原件的二倍,这充分说明龙虎尊的制作工艺之先进高超。

另外,从龙虎尊的器形看,它和四川三星堆出土铜器的器形与风格极为类似。有人就推测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因为在《殷墟卜辞》中就有殷征虎方之说。殷征虎方后,坚强的虎方人不肯臣服于殷商,于是举族迁徙,辗转逃到川藏高原,并在三星堆那里定居和立国。所以,两地虽然远隔数千里,但其在青铜器铸造的工艺和风格上却完全相同。不过相比之下,三星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较之龙虎尊文物,就显得太过粗糙。据考证,可能是虎方人撤离此地后,原有的技艺高超的工匠或死或被俘,导致那些精湛的冶铸技术失传。因此,后来的工匠师们就只能制作出像三星堆那样粗糙的青铜器了。

历史价值

龙虎尊的铸造工序十分复杂,是用十八块母范经两次焊接而成的,塑之浑然一体,毫无痕迹。这充分说明远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冶金、铸造技术水平已达空前的高度,其形制雕刻工艺在当前亦举世无双。龙虎尊至今在我国出土文物中独一无二,价值连城,被视为宝中之宝,由于其珍贵异常,因此非但不在国外展出,国人也很难目睹原件,现在可见的都仅仅是复制品而已。因此,稀世珍宝龙虎尊为祖国的文物宝库增添了光彩,更为中国史学家更好地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凤鸟凤冠匽侯盂

国宝名称:匽侯盂

出土时间:1955年1月19日

出土地址: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国宝现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大量出现凤鸟,而最突出的就是凤鸟的凤冠极有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1955年出土的匽侯盂。并且此器物的铭文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即“侯作饙盂”。意思就是“燕侯所作用于盛放熟饭的盂”。从器形、铭文综合考虑,这件器物应是西周成王时铸造的,同时代的燕国青铜器中有“侯旨”使用的器物,这个“侯旨”就是召公的长子,文王的孙子。从时代推定,这件器物也可能是召公长子侯旨所作。侯盂的出土地点远在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出土

1955年1月19日,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王宁贤和王明锁、王拉乾、王勤宁、张勤辉5人相约,给村上一户准备盖新房的乡亲帮忙拉土垫地基。王拉乾挖着挖着忽然听着响声不对,感觉到土好像不是很瓷实。

“崖上一直是村里的老坟地,是不是碰上了古墓?”正在这样想着的他一镢头挖下去后,突然出现了一个比拳头大一点的洞,他猫着腰往里一瞅之后便急忙闪开,这是因为害怕洞里有什么东西出来伤着他,却什么也没看清。王宁贤闻讯后赶过来便趴在洞口往里一瞅:里面好像有几个大锅(鼎),上面还有耳朵,“绿里花红”的,还闪着幽幽青光!(这是由于太阳光从洞口照进去使得洞内有亮光的原因)

紧接着五个人都跑了过来趴在洞口往里面看,他们是又惊又喜。五位村民在轮番趴在洞口探视之后,确认洞里藏有多件青铜器。大惊大喜之余,他们很快就如何处置这些青铜器进行商量。大家坐在土堆边,好大一会儿都是没人说话。因为,以往村里也有出土的文物,国家对文物的重视程度,他们个个心里都很清楚。现在他们发现了“藏宝窖”,尽管里边的“宝贝”价值无可估量。但他们商量后则一致决定,先用土块秘密封住洞口,暂不走漏消息,由家距土场最近的王宁贤立即回家去给上级文物部门打电话,向政府报告情况,其余4人就地守候,保护现场。

挖掘现场

文化事业局局长赵兴海接到市文物局电话,当即指派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火速赶赴杨家村文物现场,并着手开展对文物勘探现场进行保护工作,由当地派出所安排警力,维护现场秩序,保护文物安全。在抢救清理过程中,文物专家进行了严格分工,本次挖掘出土的青铜器共有16件。其中,匽侯盂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件。

史料记载,商朝时的燕国位于现在的河南延津附近,西周的匽都在今天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而器物却出土在辽宁一带,这说明,西周时燕国在北方开疆拓土、传播中原文明方面已很有成果。

国宝现状

盂是古代的盛食器,青铜盂主要见于商至春秋时期。匽侯盂颜色碧绿,器形庄重,纹饰精美,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青铜器珍品。匽侯盂高24厘米,口径35厘米,宽口、深腹、平底、圈足,两附耳上部有横梁与器身相连。它的主纹饰是一种凤纹,鸟头像龙而凤冠逶迤下垂,装饰非常华丽。凤鸟寓意吉祥。在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常常可见各种凤鸟的纹饰。凤鸟冠的造型,有的像金文“皇”字一样的多齿冠,有的像头上有尖状弯角的大鸟,还有就像匽侯盂上的这种华丽的长冠凤鸟。

匽侯盂的整个器具造型十分庄重,显示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尊贵。专家学者曾经说过,“匽”是“燕”的古体。燕是西周初年分封给西周名臣召公的一个诸侯国。自召公受封于北燕至公元前222年秦灭燕止,历时800余年。如今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有燕国古城址和古墓葬,还出土了许多有“侯”铭文的青铜器。因此,可以推测西周时期燕国的政治中心极有可能就在北京一带,而“匽侯”则是当时燕国国君的统称。

从匽侯盂的器形和铭文综合考虑,匽侯盂为西周初年成王时期铸造,同时代的燕国青铜器铭文中常出现“匽侯旨”字样,据专家考证,“匽侯旨”就是召公长子。因此推定侯盂也可能为召公长子侯旨所制。匽侯盂的出土,也充分说明辽西地区在西周初属于燕国封地。

秦始皇陵青铜鹤

国宝名称:秦始皇陵青铜鹤

出土时间:2000年7月

出土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内

国宝现状: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2000年7月,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内7号坑,经过发掘,坑中出土的青铜水禽有天鹅14只,鸿雁16只,仙鹤1只。这些水禽非常整齐地分布在水池两边,有的觅食、有的小憩,姿态各异,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但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只彩绘青铜仙鹤。铜鹤高77.5厘米,长112厘米,宽18厘米,与一般铜鹤抬头挺胸的姿势不同,这只铜鹤鹤项俯下,表现的是一只仙鹤用嘴抓到鱼后,刚要向上扬头的样子。秦始皇陵青铜鹤被视为我国的收藏珍宝,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历史传说

相传,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之后,便开始了专制和享乐的生活。尤其是他整天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并且有一天能够到达仙境,成为一位飘逸潇洒的神仙。话说这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召见丞相李斯,让他讲述一下阿房宫设计的具体方案。这时,李斯推来一座沙盘,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便显现在秦始皇的眼前,只见阿房宫与咸阳城隔水相望,宫内的议政中心和指挥中心极为富丽堂皇。然而,秦始皇却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怒目圆睁地斥责问道:“朕的园林仙境怎么没有设计在图中?”原来,秦始皇是想在自己的阿房宫中,建设一个梦幻仙境般的地方。

但是,丞相李斯在设计图纸之前并没有猜透秦始皇的心思,设计完成之后,秦始皇便让其修改图纸,并下旨说道:“如果三天之内没有设计好,必将严惩不贷。”李斯急坏了,每天都在冥思苦想着仙境的模样。这一天,李斯坐在庭院中修改图纸,一着急,碰翻了桌上的耳杯。他慌忙扶起耳杯,突然灵感乍现,洒在桌子上的水,就像一潭湖水,旁边的耳杯好像一处宫殿,莫非,秦始皇是要一处环绕在水中的园林?李斯立刻命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改和设计图纸。再次面见秦始皇时,皇帝看到这样一处环游水中的园林,十分开心,之后,针对园林仙境中的景物,秦始皇还特意交待了一件事,那就是此园中,必须有一只仙鹤。

国宝内涵

在人们的心目中,鹤修颈长脚,身姿秀丽,举动优雅,是长寿的象征。并且古人认为鹿通督脉,鹤龟通任脉,三物均有“千年之寿”。于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里便有了鹤鹿同春、松鹤长春、松鹤延年等。一些古籍还说,鹤是由天地精气化生的,七岁小变,十六岁大变,一百六十岁变止,一千六百岁定形,定形后的鹤就可驮着仙人们云天逍遥了。据此,鹤成了“仙鹤”、“仙禽”,正所谓“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秦始皇用青铜鹤作陪葬,大概是想借鹤为舆,腾云升天,以圆生时长寿死后成仙的美梦。

在秦始皇时期,咸阳各地都设有苑囿,收集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并设有官吏和仆役专司管理,以供秦始皇帝游猎、观赏。秦皇陵中诸如上林丞印、息苑丞印、杜南苑印、麋圈等大批苑囿管理官员之印的出土,足以说明秦时苑囿的规模之盛、数量之众。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46件青铜鹤、天鹅和凫雁,整齐地排列于坑底两侧的平台上,真实地模拟出水禽栖水而居的生活状态,形象地再现了秦代苑囿中珍禽于河边觅食、闲步、小憩的生动场景。应当正是秦始皇陵园在“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和设计观念指导下,秦代苑囿机构在地下的真实模拟和再现。其中以秦始皇陵青铜鹤最为珍贵,通体造型优美自然,制作手法细腻生动,其高度写实和个性凸显的艺术风格,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秦代艺术的认识,堪称秦代造型艺术的巅峰杰作。

相传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景色蔚为壮观。阿房宫大小殿堂共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征七十万苦力用了四年时间只建好了坚如磐石的土夯,最后秦始皇到死都没有建成阿房宫,秦二世为了完成先皇遗愿,又召集苦力打算建完阿房宫,而当时各地已经开始纷纷起义,最终还是没有建成。据说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