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的前世今生
20513700000009

第9章 国宝春秋——陶瓷时代(1)

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中国陶瓷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距今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器便出现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不断丰富和成熟。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又经过千余年的创造积累,到了东汉时期,首先由浙江地区的制瓷工匠“点土成金”,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此后历代各具风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穷,美不胜收。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中国陶瓷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积淀。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成熟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科学技术。因此陶瓷也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漫说陶瓷史

中国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即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陶器时代

考古发现,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便利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黏土烧制出了早期的陶器。其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了距今约8千年的陶片。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了同时期的带有一定原始性的陶器,这些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2)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3)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4)商代,青铜器的制作虽然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到了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了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5)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冥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冥器上用白粉和墨书写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瓷器时代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村的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的就是东汉晚期的瓷窑址。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各自的窑系。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是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三国时越窑的瓷器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到了南朝时由于佛教开始,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元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享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的烧制。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顶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群芳争艳唐三彩马

国宝名称:唐三彩马

出土时间:20世纪初

国宝现状:郑振铎先生捐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其中,唐三彩马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闻名。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

历史背景

根据考古发现,唐三彩是在唐高宗时期开始生产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三彩器。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珍宝和三彩器,从而使厚葬之风日盛。由于社会需求激增,使三彩器生产出现过度发展之势,唐王朝不得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并颁布规定对随葬三彩器实行具体限制,如规定各级官员的随葬品数量为:“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0.3米之内。

但根据考古发掘,当时的随葬冥器数量和高度大都超过了规定。有的三彩马已高达1米以上。唐朝末年,由于国力日衰,三彩器生产也开始逐步萎缩,质量大不如前。宋辽时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艺和装饰已与唐代三彩器有了明显的不同。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唐王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并命令工匠在墓上雕刻六匹骏马浮雕,永远陪伴帝王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也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

精湛工艺

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得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的唐三彩马高76.5cm,马的两只耳朵向上耸立,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马的头部戴有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尾系花结。通体有白、绿、赭三色釉。这是一种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动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浓厚的各色釉汁,任凭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条条斑驳的彩色条带的装饰手法,装饰工艺极为精湛,任何细部都处理得一丝不苟。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唐三彩能誉满古今和驰名中外的原因是因为它继承了历代工艺品的优良传统,吸收了绘画、石刻、雕塑等艺术优点,广泛采用了印花、堆贴等形式的装饰图案,汇成了一种新奇的民族工艺,也创立了唐代陶塑艺术的独特风格。在造型上浑厚丰满,工整细腻,刀法简朴,线条流畅,色彩瑰丽,潇洒奇特。这些精湛的技艺,显示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唐三彩更以其斑斓的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5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的立马俑,现藏陕西省博物馆。1966年西安出土的腾空奔马俑,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1981年河南洛阳安菩墓出土的拉毛三彩立马,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绝世佳作蛋壳黑陶杯

国宝名称:蛋壳黑陶杯

出土时间:1960年

出土地址: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

国宝现状: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1960年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堪称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杯的制作之精令人惊叹。整个器型可分为三段,上面是一个敞口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为底座,由一根细管将三段连接起来,烧成后毫不变形,轻巧秀致,可见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这类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素有“蛋壳黑陶”的美称。“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通过蛋壳黑陶杯,我们可以领略四千多年前黑陶制作工艺的极致之美。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文物概况

中国古代陶器中,有一个群体特别与众不同,它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可能与此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也是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它就是蛋壳黑陶,而高柄杯又是其仅有的一种器形,其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款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由杯身和器柄底座两部分组成。杯身上部像一个浅盘,盘子中间是同心圆的圆环形状。圆柱形杯身套入粗壮的器柄底座内,杯身和底座黏合得天衣无缝,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整个陶杯体态轻盈,陶色纯黑有光泽,纹饰朴实无华。

蛋壳黑陶杯的高柄处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这件高柄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

文物价值

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这类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有“蛋壳黑陶”之美誉。龙山文化制作蛋壳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掌握烧制蛋壳黑陶技术的工匠,定是当时的尖端人才。

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发展而来,多在墓中发现,但并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葬。其在墓中也往往是单独摆放,不与其他的随葬物品混杂,以表明其位置显要。蛋壳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断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富贵人家享用的随葬礼器。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乃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应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既然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并且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已掀开文明的曙光。中国古代的陶制品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颜色纯正,举世闻名的蛋壳黑陶杯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中最精致之制作”。

匀净无瑕黑釉鸡头壶

国宝名称: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出土地址:浙江省德清县德清窑址

国宝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一侧饰鸡头形流,流内有孔与壶身相通,流嘴呈筒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上下分别与口沿、肩部相接,便于握持。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可穿绳提携。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壶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透彻,色黑如漆,匀净无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此器制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