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云创业实录:给创业者的17堂课
20546600000026

第26章 要准备过冬(2)

拥抱变化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创新。拥抱变化是在不断地创造变化。变化有的时候是为变而变,但更多的时候你要比别人先闻到气味才对。这个就属于创造变化,为了躲开想象中的灾难,为了抓住想象中的机会,你要不断地去调整。所以“拥抱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大家要去理解,就是这个变化绝对不是不好的变化,而是说你对灾难的预测,对好趋势的预测。

“拥抱变化”的学问非常深,因为它是创新的体现,也是一个危机感的体现。一个没有拥抱变化、创造变化的人是没有危机感的,一个不愿意去创造变化和拥抱变化甚至是变化自己的人,我不相信他有创新。变化是最可能体现创新的。

——摘自《2008年3月湖畔学院讲话》

背景分析

当别人都说“以不变应万变”时,马云却说“拥抱变化”。阿里巴巴不仅有“三个代表”(代表客户利益,代表员工利益,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还有“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项就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对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马云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在不断的变化中求生存,在不断的变化中求发展。如果发现公司没有变化,公司一定有压力,所以说我希望告诉你们每一个人,看看你自己的成长,是否带来变化,Transformation也是变化,我们的网站,Traffic,我们的Revenue,各方面是不是有变化,我们的服务策略是不是有变化。我们要不断地去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你觉得昨天赢的东西你今天还要希望这样赢,很难了。一定要创新,变化中才能出创新,所以要学会在变化中求生存。”

马云在建立阿里巴巴时,很多电子商务公司都是面向大企业的,马云认为阿里巴巴不能也这样做。顺应时代的变化,马云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公司模式很可能走向终结。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对一家公司而言,不需要太多资金就能进入国外市场,从互联网大量的即时性信息中,中小企业可以很方便、很及时地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商务是什么,马云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新事物,并意识到电子商务一定能为这个时代带来巨大变化。这样,马云便想:“我为什么不能给众多的中小企业一个网络出口呢?”于是,不同于当时任何电子商务模式的模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阿里巴巴”就这样诞生了。

可以说,阿里巴巴自诞生之始就是变化的产物,随后在互联网的风云突变中,不断地应对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变化。伴随着变化,阿里巴巴一直走到今天。

其实,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变幻莫测的,它的发展以及未来都不能真正让人看得清楚。事实上,整个互联网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起来的。“以变制变”,让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如鱼得水,变化的形势反而给了马云更多的机会,他在变中准备,在变中求胜。

拓展透析

《鬼谷子》中说:“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企业要与时、事、势而移,及时地调整战略。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管理者都会有这样的感悟: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只有企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使自身具有竞争力,故步自封只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如果忽视了创新,必将面临一个惨淡的结局——灭亡。这种观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适用的。“不创新,就灭亡。”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以简短而有力的陈述概括了这种观念。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呢?是因为他从创新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吗?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因为他的思想停滞不前,不知创新,而使曾经辉煌的福特帝国一度淡出了汽车市场争霸的擂台。这句话是他对失败教训的总结。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老福特,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最了解美国的农村,地广人稀,需要农用客货两用车,那时候道路不太好,农民的文化水平又不太高,他们需要的是操作简单、坚固耐用、耐得住颠簸的汽车。他结合这些需求,生产出了操作简单、结实耐用、价格低廉的T型车,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需要。很快,福特汽车占据了世界汽车市场68%的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老福特还在不断创新,当时其他汽车制造厂家都要求工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天3美元,他却提出“8小时工作制”“每天5美元”。表面上看,这对他的原始积累很不利,但另一方面这使福特公司吸收了很多熟练工人,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他还发明了“生产流水线”,更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商业管理理论,当时几乎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福特家族。但是后来,老福特的创新逐渐教条化。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美国社会进入了大众化富裕的时代,但老福特仍拼命地生产T型车。他没有察觉到美国人已经不需要这种车了,人们开始要求车子速度快、造型美观、具有个性化特色。

随着时代变化,消费者希望看到更多品种、更新款式、更加节能的轿车。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不仅颜色单调,而且耗油量大、排废量大,完全不符合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和日趋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

小福特建议老福特推出豪华型轿车,但不为老福特所采纳。而通用汽车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需求,制定了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出节能省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跃然居上,而福特汽车公司则濒临破产。

此时,老福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转而根据小福特的意见推出豪华型轿车,但是先机已经失去,直到今天,福特汽车也没有回到昔日龙头老大的宝座。在这种情况下,老福特用血的教训总结出:“不创新,就灭亡。”

企业界中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优我转”的经营秘诀,其核心思想就是出奇制胜。无论是新产品开发、广告宣传,还是营销手段等都应力求新奇,而不要步人后尘。如果只是一味地效仿别人,而不知创新求变,那么企业最终将会失去市场。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变化的。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能畏惧或逃避,而应该积极地迎接这些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并相应地对自身做出调整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4.冬天要来了,准备过冬

大家也许还记得,在2月的员工大会上我说过:冬天要来了,我们要准备过冬!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我们的股票在上市后被炒到发行价近3倍的时候,一片喝彩的掌声中,背后的乌云和雷声也越来越近。因为任何来得迅猛的激情和狂热,退下去的速度也会同样惊人!

我不希望看到大家对股价有缺乏理性的思考。去年在上市的仪式上,我就说过我们将会一如既往,不会因为上市而改变自己的使命感。面对今后的股市,我希望大家忘掉股价的波动,记住客户第一!记住我们对客户,对社会,对同事,对股东和家人的长期承诺。当这些承诺都兑现时,股票自然会体现你对公司创造的价值。

我们对全球经济的基本判断是经济将会出现较大的问题,未来几年经济有可能进入非常的困难时期。我的看法是,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接下来的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我们准备过冬吧!

面对冬天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要有过冬的信心和准备!

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准备!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长,多寒冷!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而灾难面前更是人人平等!谁的准备越充分,谁就越有机会生存下去。强烈的生存欲望和对未来的信心,加上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是过冬的重要保障。阿里集团在经历了上一轮互联网严冬、非典等一系列打击后,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抗打击能力。

去年对上市融资机会的把握,又让我们具备了20多亿美金的过冬现金储备。集团年初“深挖洞,广积粮,做好做强不做大”的策略已经开始在各子公司得到坚决地实施。

我想面对严冬的到来,阿里人应该拿出当年的豪情:If not now,When?If not me,Who?(此时此刻,非我莫属!)

2001年我们对自己说过:Be the last man standing!(即使是跪着我们也要最后一个倒下!)凭今天阿里的实力也许我们自己不会倒下,但是今天的我们肩负着比以往更大的责任,我们不仅仅要让自己不倒下,我们还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客户——全世界相信并依赖阿里巴巴服务的数千万的中小企业不能倒下!

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很多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是我们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今天最完美的诠释!我们要牢牢记住:如果我们的客户都倒下了,我们同样见不到下一个春天的太阳!

第二,要做冬天该做的事!

一个伟大的公司绝不仅仅是因为能抓住多少次机会,而是因为能扛过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2002到2003年间,我们抓住了互联网的寒冬大搞阿里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建设。

今天,我们在感谢去年上市给我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要学会感谢今天世界经济调整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机遇。阿里巴巴从18人创业到今天超过10000人,我们的文化、组织和人才建设也在快速增长下面临挑战,但也因此得到机遇,让我们这5年轰轰烈烈地经历了组建淘宝网、支付宝公司,收购雅虎中国,创建阿里软件、阿里妈妈和投资口碑网一直到去年上市。

我们希望有几年的休整时间,感谢这个时代又给了我们一次这样的机遇。

——摘自《2008年马云内部邮件〈冬天的使命〉》

背景分析

在全球经济的冬天渐渐逼近之前,嗅觉敏锐的马云已经开始准备如何过冬,并且已经为在严冬中积蓄力量做好准备,以迎接阿里巴巴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于是,在2008年7月23日马云写给阿里巴巴集团全体员工的内部信——《冬天的使命》一文中,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天,马云发出了“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准备!”的呼吁。对此,马云提出了两点过冬的措施:第一,要有过冬的信心和准备;第二,要做冬天该做的事。

在马云看来,形势比人强,变化总比计划快。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今天的事做好,还要有危机意识,准备好明天要做的事。面对互联网的冬天,阿里巴巴只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在严冬中“深挖洞、广积粮”,酝酿整个集团下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并帮助中小企业一起度过漫长的冬天,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马云认为,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洞察未来的市场是什么,CEO最困难的是要把灾难扼制在摇篮之中。

尤其是电子商务公司,要想稳步发展、获得成功,必须能够防微杜渐,站在整个大行业、大市场的全局高度上,在危机来临前或者危机刚刚萌发时,及时调整策略,及时遏制危机的蔓延,才能持续地生存下去。

拓展透析

对于有些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做不好今天该做的事,而是缺乏危机意识,无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那些处在高速成长期的企业,只看到自身的快速强大,而忽略了在瞬息万变的商海洪流中可能面临的危机:金融危机、产品安全危机、品牌信任危机、人事动荡危机……

危机无处不在,如果不懂得以危机作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企业将难逃失败的宿命。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要想持续发展,都必须注重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比如,海尔集团以“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为生存理念;小天鹅公司实行“末日管理”战略,坚守“企业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的理念;还有已经成为“全球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的百度,其创始人李彦宏却始终在公司上下传达“百度离灭亡只有30天”的警示……这些强大的企业无时不保持着居安思危的警惕性,注重防患于未然,才使企业始终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2000年新世纪伊始,在“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寒流还未侵袭中国,国内通信业增长速度仍保持在20%以上的时候,华为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而正是这个时候,任正非却大谈危机,认为“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他的那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后来在业界广为流传,深受推崇。当然,“华为的冬天”并非只是华为公司的冬天。正如《华为的冬天》最后所说:“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那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能活下来。”

马云那篇《冬天的使命》与《华为的冬天》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带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启示——最危险的情况是你意识不到危险。繁荣延续时间长,意味着冬天要来了。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危机总会不知不觉地到来,因此,企业家不得不预先做好准备。

如果一个企业只顾眼前的发展,丧失了危机观念,就好像一个人闭着眼睛开车一样,早晚会出事。怎样做好准备呢?那就是切实做好今天该做的事,并时刻树立危机观,对企业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为企业未来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