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20679900000004

第4章 腑气不通证用方配伍 (2)

第二章 腑气不通证用方配伍 (2)

5.随证加减用药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补气健脾;若血虚者,加当归,麻仁,以补血润肠通便;若阳虚者,加肉苁蓉,牛膝,以温阳补阳润肠;若恶寒明显者,加干姜,肉桂,以温阳散寒;若腹胀者,加厚朴,槟榔,以下气行气导滞等。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温壮阳气,其辛以宣通气机,热以散寒破阴,使肾阳得温得振以司大便。大黄泻下通便,与附子相用,取其用而不取其性,功在荡涤肠中之燥结;因附子用量大于大黄,使大黄寒下而不助寒;附子受大黄制约,功用温阳散寒,逐寒破结而不燥化。细辛辛温,辛以宣通,热以散寒通阳,与附子相用,温达阳气,驱逐阴寒而止痛,更能监制大黄寒凉,使大黄更好地发挥泻下作用。诸药相伍,温阳散寒,得寒药则温热而不燥化;寒药得温药则舍其性而取其用尽在泻下,相互为用,以建其功。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以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菌痢,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胆绞痛,尿毒症,慢性阑尾炎,肾功能衰竭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三物备急丸(《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大肠寒结重证或寒结脾胃证:卒然脘腹胀满疼痛,痛如针刺,口噤不开,面青气急,大便不通,小便清白,或绕脐痛,或脘腹恶寒特甚,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

治法:攻逐寒积,通达腑气。

组成:大黄,干姜,巴豆各等份(各3g)。

方歌:

仲景三物备急丸,大黄巴豆与干姜,脘腹疼痛如针刺,面青口噤皆能挡。

用法:上皆须精新,多少随意。先捣大黄、干姜,下筛为散。别研巴豆,如脂,内散中,合捣千杵。即尔用之为散亦好,下蜜为丸,密器贮之,莫令歇气。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刺痛,口噤气急,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枚,老小量之,扶头起,令得下喉,须臾未醒,更与三枚,腹中鸣转,得吐利便愈。若口已噤,可先和成汁,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

2.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适应证:脾阳虚寒证:大便不通,或大便困难,脐腹冷痛,喜温喜按,或久痢赤白,或泻痢下重,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治法:温补脾阳,泻下冷积。

组成:附子大者一枚(8g),干姜二两(6g),人参二两(6g),大黄四两(12g),甘草二两(6g)。

方歌:

温脾汤中参附草,大黄干姜攻下方,主治脾虚有寒证,温补脾阳下冷积。

用法:水煎服。

三、润下法

【适应证】

虚滞证:大便干结,大便数日一行而困难,或小便清长,或小便短少,或腰膝酸软,或全身无力,舌淡苔薄白或略黄,脉虚弱。

【治法】

滋补阴血,温阳润下。

【代表方剂】

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

当归三至五钱(9~15g),牛膝二钱(6g),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泽泻一钱半(5g),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2g), 枳壳一钱(3g)。

方歌:

济川当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便秘小便清,滋补阴阳病证除。

【用法】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配伍技巧】

虚滞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阳虚而不得推动,津虚不得滋荣,所以治疗虚滞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助阳益阴药阴血化生有赖于阳气气化,阴得阳助而生化无穷;又,阳从阴生,阳可化阴,阴虚者,阳亦亏;阳虚者,阴易不足,故其治法当温补阳气,滋补阴血,在用药时,最好选用既有温阳补阳作用,又有滋阴填精作用,从而达到阴阳并补。如济川煎中肉苁蓉,牛膝。

2.合理配伍滋补阴血药水能行舟,阴津主滋润肠腑,阴血虚弱不得滋润肠道,则证见大便干结。治当配伍滋补阴血药,使肠道得滋润,则大便自可畅通。如济川煎中当归。

3.妥善配伍理气药气机通畅有利于大便下行。而大便不通则易阻滞气机,气机滞涩又易加剧大便不行。故治疗阴血虚弱所致大便不行者,除选用滋补阴血药外,还要妥善配伍理气药,使气机畅通而燥屎得以下行。如济川煎中枳壳。

4.适当配伍辛散药阳气虚者,适当配伍辛味药,辛既有利于阳气升达,又有利于阴血化生,更有利于温助阳气。辛主润之,指滋阴养血药与辛药相伍,还能增强滋润药发挥治疗作用。在配伍时,最好选用具有升举作用的辛味药,以协调气机升降自如。如济川煎中升麻。

5.酌情配伍渗利药配伍滋补阴血药,虽可滋补阴血,但也有浊腻滞涩之弊,若酌情配伍渗利药,则有利于制约滋补浊腻与壅滞气机。如济川煎中泽泻。

6.随证加减用药若气虚明显者,加人参或党参,白术,以补气,使气能主开合;若腰酸明显者,加巴戟天,狗脊,以补肾强筋骨;若耳鸣明显者,加磁石,熟地黄,以滋补肾气,镇纳肾气;若大便困难明显者,加槟榔,厚朴,以行气理气导滞;若阴津不足明显者,加生地黄,麦冬,以滋阴生津;若血虚明显者,加当归,熟地黄,以补血滋阴润肠等。

【用药要点】

方中肉苁蓉温肾以助阳,益精以助阴,润肠通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善主下行,与肉苁蓉相用,以增强补肾,使肾主开窍二便。当归养血和血,与肉苁蓉相用,以增强益肾精,并能润肠通便。枳壳行气理气,助阳行以通便,助阴行以滋润。升麻味辛而行散,并能升达阳气以助肾,与肉苁蓉,牛膝相用,以增强肾主二便之开合。泽泻非针对证机而设,而是针对肉苁蓉,牛膝,当归滋补之浊腻而设,即泻浊腻而不壅滞气机。方中诸药相用,以滋补阴血,润肠通便。

【临床扩大应用】

1.痔疮经常大便干结,排大便困难,时有大便带血,舌淡苔薄,脉弱。

2.肛裂经常大便干结,排大便困难而疼痛,大便带血,常伴有腰酸或耳鸣,舌淡苔薄,脉弱。

本方加减运用还可以治疗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消化不良、慢性胰腺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适应证:阴津亏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出,小便短少,面色不荣,舌淡,脉虚。

治法:润肠通便。

组成:桃仁一两(30g),杏仁炒,去皮尖一两(30g),柏子仁半两(15g),松子仁一钱二分五厘(3.6g),郁李仁炒,一钱(3g),陈皮另研末,四两(120g)。

方歌:

五仁丸中用桃仁,杏仁柏仁与松仁,陈皮调剂郁李仁,润肠行气功在仁。

【用法】

将五仁别研为膏,再入陈皮末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10g),空心米饮送下。

四、逐水法

【适应证】

水结证(悬饮证):咳唾引胸胁痛,短气,咳逆气喘,不得平卧,或呼吸困难,心下痞硬而满,头痛,汗出,或干呕,苔白腻,脉弦或沉。

【治法】

攻逐水饮。

【代表方剂】

十枣汤 (《伤寒杂病论》)

【组成】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份,大枣十枚。

方歌:

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水肿胸胁痛,大枣煎汤送服佳。

【用法】

上三味,等份,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配伍技巧】

水结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水气阻结于内,脏腑之气壅滞,所以治疗水结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逐水药水气停留于胸胁,胸胁经脉经气因水气所阻滞不畅,则咳唾牵引胸胁疼痛,短气,咳逆气喘,治当攻逐水气,最好选用既能逐脏腑之水气,又能逐经隧之水气,还能逐胸胁脘腹之水气,如此方可达到治疗之目的。如十枣汤中大戟,甘遂,芫花。

2.合理配伍顾护胃气药攻逐水气药,因其作用峻猛而易于损伤胃气,故在组方用药时,一定要合理配伍顾护胃气药,以冀既可攻逐水气又不伤胃气,并能使峻下逐水药能留于胸中而缓缓消之。如十枣汤中大枣。

3.随证加减用药若大便干结或困难者,加大黄,芒硝,以泻下通实;若小便不利者,加泽泻,木通,以利水渗泻;若胸胁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用药要点】

方中大戟苦寒有毒,善泄脏腑之水邪,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甘遂苦寒有毒,善行经隧脉络之水湿,主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利水通谷道,与大戟相伍,逐水之力倍增。芫花辛温有毒,善消胸胁脘腹四肢之水邪。病非有虚,何以用大枣十枚煎汤调服?乃为顾护胃气,缓和峻下之性,使峻药以缓而留上,并使邪去而正不伤。诸药相伍,共奏攻逐水饮,以疗悬饮证。

【临床扩大应用】

实邪水肿证:一身浮肿,尤以下半身为甚,腹胀满,或喘,小便不利,苔薄白,脉沉或弦。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以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渗出性腹膜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肾功能衰竭,结核性腹水,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晚期血吸虫病等病证见有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大陷胸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实热结胸重证:胸膈疼痛,或胃脘或腹中痞硬而疼痛,疼痛从心下至少腹不可近,按之则痛剧,心中懊,烦躁,短气,头汗出,日晡所发热,舌上燥而渴,苔黄腻,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组成:大黄去皮,六两(18g),芒硝一升(24g),甘遂一钱匕(1.5g)。

方歌:

大陷胸汤大黄芒,甘遂为末当冲服,心中懊胸胁痛,泻热逐饮破结功。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2.大陷胸丸(《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实热结胸轻证:胸膈疼痛,短气,烦躁,心中懊,汗出,项强,舌红,苔黄腻,脉沉或数。功效: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组成:大黄半斤(24g),葶苈子熬,半升(12g),芒硝半升(12g),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12g)。

方歌:

大陷胸丸用大黄,芒硝杏仁与葶苈,甘遂研末内白蜜,峻药缓用功效挺。

用法: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3.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适应证:痰饮留结证:胸膈上下满闷或疼痛,或胸背颈项股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痛,或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痰涎粘稠,或喉中痰鸣,舌淡苔滑,脉沉。治法:祛痰逐饮。

组成: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份(1~1.5g)。

方歌:

控涎丹中白芥子,大戟甘遂攻水饮,痰饮留结诸般证,随证加减用之佳。

用法:上药为末,糊丸桐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下五七至十丸(2g),若痰猛气实,加数丸不妨。

4.禹功散(《儒门事亲》)

适应证:阳水实证:遍身水肿,脘腹胀满或气喘,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

治法: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组成:黑牵牛头末,四两(120g),茴香一两,炒(30g)。

用法: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3~6g),临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