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20679900000003

第3章 腑气不通证用方配伍 (1)

第二章 腑气不通证用方配伍 (1)

腑气不通病证主要是指邪气内结而致脏腑之气阻滞不通,其证机有燥屎,瘀血,水气,痰饮等,临床只要证机符合脏腑之气不通者,其治当疏通腑气,使病邪从下而去。辨腑气不通证,其基本证型有4:①阳明热结重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大承气汤;②寒结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大黄附子汤;③虚滞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济川煎;④水结证(悬饮证),其治基本代表方是十枣汤。

一、寒下法

【适应证】

热结证(阳明热结重证):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腹中转矢气,绕脐痛,拒按,烦躁,谵语,潮热,手足然汗出,气短,气喘,身重,头昏目眩,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舌红,苔黄厚而燥,脉沉或迟或数。

【治法】

推陈致新,荡涤实热。

【代表方剂】

大承气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

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炙,去皮,半斤(24g),枳实炙,五枚(5g),芒硝三合(9g)。

方歌: 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囊,谵语潮热腹满痛,攻下实热力能当。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只有硝黄草。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配伍技巧】

热结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内结阻滞不通;腑气壅滞不行;浊热肆虐。治疗热结腑气不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苦寒泻下药邪热内结于肠,或与肠中浊气相互搏结,阻滞气机不畅,浊气内蕴内结,或有邪热盛实而灼伤阴津与筋脉,证见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而拒按,潮热谵语,或筋脉拘急,其治当苦寒攻下,使邪热从下而去。在选药时尽可能用苦寒攻下之峻药,急急夺实,使脏腑之气通畅,同时还要考虑选用苦寒峻下药与咸寒软坚药配伍,苦寒以硬攻,咸寒以软坚,如此才能达到软硬兼施,以使内结之邪热从下而去。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

2.合理配伍行气理气药苦寒咸寒泻下药虽可攻下实热内结,但未必就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欲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就必须合理配伍行气理气药,才能使气机畅通,气机畅通又有助于邪热内结得以下行。《伤寒来苏集》:“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如大承气汤中枳实。

3.妥善配伍苦温行气药邪热内结之证,其治当用苦寒咸寒与行气之品,但有时单用苦寒咸寒之品攻下邪热,邪热未必能去,反而还会因寒凉太过而凝滞气机,不利于邪热向外向下消退。因此组方用药必须配伍苦温行气理气药,苦有助于泻邪,温有利于气机畅通,气机畅通有利于邪热得以泻下。若不用苦温之品,则不能监制寒凉太过,也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如大承气汤中厚朴。

4.随证加减用药若有食积者,加莱菔子,山楂,以消食导滞;若腹大满不通者,加槟榔,青皮,以行气导滞消胀;若正气不足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若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以滋补阴血;若阴津不足者,加麦冬,生地黄,以滋阴生津润肠;若见肌肤枯燥者,加海参,玄参,以润燥生津荣肌肤等。

【用药要点】

方中大黄苦寒,清泻邪热,攻下实热,推陈致新,荡涤肠胃秽浊滞物,善疗邪热搏结肠胃之便秘。芒硝咸寒,软坚散结,润燥通便,与大黄相用,泻热之中有润燥,通便之中有软坚,对阳明热结重证最宜。枳实辛苦寒,辛以理气行气破滞,苦以泻下消痞坚,寒以清热除满,与大黄、芒硝相用,理气使气机畅通以泻热,行气使宿食浊物因气行而通下。厚朴苦温而量大,苦则下气散结,消除胀满,温则有利于气机通畅,并监制苦寒之品,寒而不凝气机,寒而不伤中气,以免热未被清,反而又梗阻气机。诸药相伍,以建其功。

配伍特点是:泻下药与行气药并用,通便借以气行,气行借以温通,温通有利于腑气通畅,腑气通畅则实热之邪得泄,然则病证向愈。

【临床扩大应用】

1.阳明热结危证发热,汗出,腹满痛拒按,十余日不大便,发则不识人,或独语如见鬼状,语无伦次,循衣摸床,直视,惕而不安,小便不利,舌红,苔黄燥,脉弦。

2.阳明热结旁流重证下利而所下之物为清水且无粪便,臭秽难闻,虽下利而腹满痛不减,按之腹坚硬满,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浮大而按之反涩。

3.阳明热极证发热不减,汗出不止,谵语,舌红,苔黄,脉数。

4.阳明热极痉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舌红,苔黄,脉弦急。

5.阳明宿食重证脘腹胀满疼痛,不欲饮食,吞酸,恶食,嗳腐,苔腻,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或脉数而滑。

6.产后宿食瘀血证少腹坚满而疼痛,恶露不尽,不能饮食,不大便,烦躁,嗳气有不消化食物气味,发热甚于日晡,谵语,舌红,苔黄,脉沉。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以治疗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胃植物球,急性病毒性肝炎,瘀阻性肝炎等;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水肿等;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肌梗死,高脂血症,坐骨神经痛等;肾功能衰竭,出血热急性肾衰,慢性肾炎尿毒症,尿路结石合并感染等;以及乙型脑炎,重症颅脑损伤,破伤风,伤寒、副伤寒,绦虫病,精神分裂症,痈疡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小承气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阳明热结轻证:谵语,潮热,汗出,不大便或大便硬,腹胀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沉或滑。以及阳明热结旁流轻证与阳明热结重证兼正气不足。

治法:泻热通便,润燥软坚。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炙,去皮,二两(6g),枳实大者,炙,三枚(5g)。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温分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调胃承气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阳明热结缓证:腹胀满或疼痛或按之则痛,心烦,蒸蒸发热,或呕吐,舌红,苔黄,脉沉。治法:泻热和胃,畅达气机。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芒硝半升(12g),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伤寒杂病论第29条所言)。温顿服之(伤寒杂病论第207条所言)。

3.麻子仁丸(《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太阴脾约证:不大便或大便硬,或十余日不大便,小便数,或轻微腹痛,或轻微腹满,无潮热,苔黄或腻,脉数或浮。

治法:运脾泻热通便。

组成:麻仁二升(48g),芍药半斤(24g),枳实炙,半斤(24g),大黄去皮,一斤(48g),厚朴炙,去皮,一尺(30g)。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4g)。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麻仁杏仁芍药宜,枳朴大黄齐加入,便秘溲数均能医。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4.大黄牡丹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大肠热瘀痈证:右少腹疼痛而拒按,或反跳痛,痛状如淋痛或刺痛,脘闷,不欲饮食,恶心,不大便,小便黄赤,时时发热,汗自出,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泻热凉血,化瘀散痈。

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皮一两(3g),桃仁五十个(8.5g),瓜子半升(12g),芒硝三合(9g)。

方歌:仲景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大肠热痈痛拒按,苔黄脉数服之康。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5.黄龙汤(《伤寒六书》)

适应证:阳明热结,气血两虚证:大便数日不行或困难。或自利清水,色纯青,脘腹胀满,疼痛而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或神昏,或谵语,舌红苔黄,脉虚数。

治法:泻下热结,益气养血。

组成:大黄(6g),芒硝(3g),枳实(5g),厚朴(12g),当归(15g),人参(10g),甘草(6g)。

方歌:

黄龙汤中大承气,当归人参与甘草。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一撮,热沸为度。

6.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适应证:阳明热结津亏证:大便数日不行,小便短少,脘腹胀满,口干舌燥,或肌肤枯燥,舌红苔黄,脉细或沉。

治法:泄下通便,滋养阴津。

组成:大黄三钱(9g),芒硝一钱五分(5g),玄参一两(30g),麦冬连心,八钱(24g),生地黄八钱(24g)。

方歌:

增液承气参地冬,大黄芒硝旨在攻,阳明热结津亏证,补泻兼施最有功。

用法: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效,再服。

二、温下法

【适应证】

寒结证:大便硬而难下,甚则十余日不大便,小便数而清,发热而无潮热,口中淡,腹冷痛或满,恶寒,腰酸腿软,舌淡,苔薄白,脉弦或迟。

【治法】

温肾通便,通阳散寒。

【代表方剂】

大黄附子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

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5g),细辛二两(6g)。

方歌:

大黄附子汤细辛,阳虚寒结便不通,手足不温有发热,通阳通便能温肾。

【用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配伍技巧】

寒结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寒气内结阻滞不通;腑气壅滞不行。治疗寒结腑气不通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温热药寒气内生或外客,并与肠中糟粕相互搏结而阻滞气机,浊气内结而梗阻腑气不通,证见大便不通,脘腹冷痛,四肢不温,舌苔白,脉紧。治当温阳散寒,使寒气得温而散,用药时最好选用辛热药,辛有利于气机畅通,热有利于寒气得散,以使寒气浊气不得内结而消散。

如大黄附子汤中附子。

2.合理配伍寒下药因病变证机是寒袭,治当以温药行之,温则以散寒通阳,乃正治之法。由于寒气内结,所致腑气不通,浊气内结,治疗若单用温热药,虽可散寒温通,但因温热药易于化燥伤津,不利于肠中糟粕得下,因此当合理配伍寒下药,既可以通下,又可监制温热药之燥化,从而达到荡涤肠中燥结而不燥化。

在配伍时,一定做到温热药用量大于寒下药,使寒下药受温药所制而不寒凝,温热药受寒下药所制而不燥化,以达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效。如大黄附子汤中大黄。

3.妥善配伍散寒止痛药因寒主凝结,所以其证机以腑气阻滞不通为主要病理特征,其病证表现特点是脘腹疼痛,治当配伍散寒止痛药。如大黄附子汤中细辛。

4.适当配伍理气药大便不通,无论是寒是热,还是其他方面,证机均有气机不通。因此,应适当配伍理气药,以增强治疗效果。如在大黄附子汤中可酌情加枳壳或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