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20679900000040

第40章 痰病证用方配伍 (2)

第十五章 痰病证用方配伍 (2)

【组成】射干十三枚(9g),麻黄四两(12g),生姜四两(12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

方歌: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姜五味。

【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配伍技巧】

寒饮郁肺结喉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寒饮郁结于肺;肺气逆乱于咽喉。治疗寒饮郁肺结喉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宣肺散寒药寒邪袭肺,肺气不降而上逆,证见咳嗽,气喘。治当宣肺散寒,以使肺气宣发于上,寒散于外。如射干麻黄汤中麻黄,细辛,款冬花,生姜。

2.合理配伍降肺化饮药肺主通调水道,寒邪袭肺,肺气不得通调水道,寒气与水气相搏则为饮,饮邪阻结于肺,气逆于上,则证见喉间痰鸣。治当降泄肺气化饮。如射干麻黄汤中半夏,射干。

3.妥善配伍收敛肺气药肺气既宣发于外,又肃降于内,调理肺气既要注重肺气之升,又要考虑肺气之降,如此用方配伍,方可提高治疗效果。如射干麻黄汤中五味子。

4.适当配伍补气药肺主气,寒邪袭肺,易于伤气,故治疗寒饮在肺证,除针对治疗寒饮外,还要补益肺气,以使肺气职司其能。如射干麻黄汤中大枣。

5.随证加减用药若肺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益肺气,使肺气职司升降;饮邪明显者,加桂枝,百部,以温阳化饮;胸满者,加陈皮,厚朴,以行气宽胸化痰;气喘明显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泻肺气止咳等。

【用药要点】方中麻黄宣肺温肺而化饮邪,止咳平喘而开达胸中气机。射干泻肺而利咽,散结气而消喉中痰居,射干得麻黄则性寒而易温,使喉中痰邪得温化而不燥。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温宣肺气,使肺气复职。款冬花辛散肺邪而宣达,温化饮邪而降气,宣中有降以止咳,降中有宣以化痰,与麻黄相用,以除寒饮;与射干相用,以平喉中痰居。紫菀苦泻肺邪而止咳降逆,温化寒饮而畅气机。生姜降逆化饮而利胸中气机。半夏燥湿化痰,温化肺中寒饮,降利喉中痰结,与生姜相用,一能降利寒饮痰结,二可醒中焦脾胃,使津液运行有序而不得变生饮邪。五味子收敛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而适中。大枣培补中气以荣肺,与生姜、半夏相用,补脾胃又补肺,使肺主行水功能复常,还可调和诸药以达温肺化饮、下气祛痰之功用。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苓甘五味姜辛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寒饮郁肺证。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滑。

治法:温肺化饮。

组成: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半升,日三。

2.冷哮丸(《张氏医通》)

适应证:寒痰壅肺证。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嗽,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化饮。

组成: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甘草生,各一两(各30g),紫菀茸、款冬花各二两(60g)。

用法: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泡服二钱(6g),羸者一钱(3g),更以三建膏贴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3.皂荚丸(《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痰浊壅肺寒证:咳嗽,气喘,时时吐浊唾,痰多而稠,咳痰不爽,胸闷,胸满,气逆,坐不得卧,苔腻,脉滑。

治法:祛痰利肺,止咳平喘。

组成:皂荚刮去皮,用酥炙,八两(24g)。

用法: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五、化痰熄风法

【适应证】风痰上扰证:头晕目眩,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3g),白术三钱(9g),甘草五分(1.5g)。

方歌: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配伍技巧】

风痰上扰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肝风上扰;脾痰上蒙;清窍失荣。治疗风痰上扰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熄风药肝主风,肝气失调而易于生风,风邪上扰清阳,因风邪善动而数变,故证见头晕目眩、头痛。治当平肝熄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天麻。

2.合理配伍燥湿化痰药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失调,不得运化水湿而为痰饮,痰饮与风邪相搏而上行于胸于头,证见胸闷呕恶,眩晕。治当合理配伍燥湿化痰醒脾药,使脾能运化水湿,杜绝痰生之源。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半夏。

3.妥善配伍健脾渗湿药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因此,治疗痰饮之邪应注重健脾渗湿利小便,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茯苓,白术。

4.适当配伍理气益气药气顺则痰消,治疗痰饮病证,理气益气药甚为重要,在配伍理气益气药时最好再选用具有化痰祛湿作用,则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陈皮,甘草。

5.随证加减用药若湿痰较盛者,加泽泻,桂枝,以温阳化湿消痰;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平肝降逆;头重不欲举者,加葛根,藁本,以清利头目;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等。

【用药要点】方中天麻平肝气而熄风,利清窍止眩晕,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半夏燥脾胃之湿而化痰,降逆止呕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厥寒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白术苦温,燥湿健脾,杜绝痰邪变生之源,与半夏、天麻相合,倍增祛湿化痰,降逆止眩之功。茯苓渗湿健脾,与白术相伍,使脾主运化水湿,湿不得变生为痰,善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与天麻相伍,理肝气,平肝气以止风动。甘草甘平益中气,气化水湿,并能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痰无从生,风无从化,俾痰消风熄,眩晕悉除。

本方配伍特点:治痰药与熄风药相伍,使风痰之邪相离而无相依;治痰药与理气药相伍,使风痰之邪因气机调和而消散;平肝药与理气药相伍,平抑之中而不戕伐。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梅尼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定丸(《医学心悟》)

适应证:痰热风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人事,甚则抽搐,目斜口歪,痰涎直流,或叫喊作声,舌苔腻,脉弦或滑。

治法:清热涤痰,熄风止痉。

组成: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胆南星九蒸者、石菖蒲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真琥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1g),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g),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煮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9g)。

六、涌吐痰食法

【适应证】痰(食或毒物)阻胸膈证: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烦闷不安,心中愠愠不舒,欲呕吐,复不能吐,或吐痰涎,手足寒,或发热,或汗出,苔腻,脉弦迟。

【治法】涌吐痰实。

【代表方剂】瓜蒂散(《伤寒杂病论》)

【组成】瓜蒂熬黄,一分(3g),赤小豆一分(3g)。

方歌:

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调酸苦凑,涌吐痰食功最捷,误食毒物亦能瘳。

【用法】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汤,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配伍技巧】

痰阻胸膈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痰邪壅滞胸膈气机;气机逆乱攻冲。治疗痰阻胸膈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涌吐药痰邪或宿食或毒物留结于咽喉或胸膈或胃脘,清浊之气相结而不能各行其司,气机逆乱于上,证见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烦闷不安,欲吐不吐。治当用涌吐,以使痰邪或宿食或毒物从上而吐出。如瓜蒂散中瓜蒂,淡豆豉。

2.合理配伍通降药因用涌吐药大多作用峻猛,用之不当,会损伤胃气,或出现涌吐太过。因此,治疗痰或食或毒物等证,在用涌吐药时要配伍通降渗利药,以制约涌吐药而不太过。如瓜蒂散中赤小豆。

3.随证加减用药若胸闷明显者,加枳实,柴胡,以理气和中;气逆明显者,加陈皮,竹茹,以降逆化湿;气虚者,加人参或党参,白术,以益气补虚降逆等。

【用药要点】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毒物。淡豆豉轻清宣泄,宣达胸膈、胃脘之气机,协助瓜蒂涌吐升散,二药相伍,涌吐之力峻猛,又淡豆豉兼能安中和胃,以免涌吐伤胃。赤小豆味酸而降,能祛湿除烦满,与瓜蒂、淡豆豉相伍,以达既可涌吐痰涎、宿食、毒物,又使其不过于峻猛而损伤胃气,使邪因涌吐而去且吐势自平。诸药相合,使壅滞胸脘之痰涎、宿食、毒物得以涌吐排出,然则诸证悉除。

【临床扩大应用】

1.胃脘宿食重证胃脘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食臭恶食,苔腻,脉沉或滑。

2.误食毒物尚在胃脘未被吸收者。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以用于治疗中毒,暴饮暴食之胃扩张,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精神抑郁症,以及癫,传染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高胆红质血症,失音症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三圣散(《儒门事亲》)

适应证: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牙关禁闭,脉浮滑实者。对于癫,浊痰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者;误食毒物停于上脘等证,亦可用之。

治法:涌吐风痰。

组成:防风三两(90g),瓜蒂炒黄,三两(90g),黎芦去苗心,加减用之,或一两(30g)或半两(15g)或一分(0.3g)。

用法:共为粗末,水煎徐徐服之,以吐为度,不必尽剂。亦可鼻内灌之。

2.救急稀涎散(《圣济总录》)

适应证:痰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治法:开关涌吐。

组成:猪牙皂角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40g),白矾通莹者,一两(30g)。

用法: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1g),重者三字匕(2g),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

3.盐汤探吐汤(《备急千金要方》)

适应证:暴饮宿食证。饮食停留胃中,脘腹胀满疼痛,或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治法:涌吐宿食。

组成:食盐炒,适量。

用法:用极咸盐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宿食使尽,不吐更服,吐迄服饮,三吐乃往,静止。

4.参芦饮(《丹溪心法》)

适应证:痰涎壅盛虚证。胸膈满闷,温温欲吐,脉虚弱者。

治法:涌吐痰涎。

组成:人参芦,适量。

用法:研为末,水调下一二钱(3~6g)。服后以物微探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