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20679900000007

第7章 热证用方配伍(3)

第三章 热证用方配伍(3)

四、清胆法

【适应证】

胆热证(少阳胆热气郁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脉细弦或沉紧。

【治法】

清胆热,调气机。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

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洗,半升(12g),甘草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

方歌:

小柴胡汤治少阳,半夏人参甘草芳,更有黄芩大枣姜,清调益气此方彰。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配伍技巧】

胆热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在胆而壅滞经气,胆气为邪所困而不疏,所以治疗胆热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胆热药胆主气机,主疏泄情志,参于心主神明。邪热侵袭少阳胆,最易扰乱气机,肆虐神明,影响情志。证见胸胁苦满,往来寒热,默默,心烦,治当清泻少阳胆热。应尽可能选用既有清热作用,又有疏达气机,更有调理情志作用的药,以冀清泻邪热而有利于气机畅通,调理气机则能使情志和调。如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

2.合理配伍升降气机药少阳胆主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从之;并疏达气机,既主升发又主降泄,故在治疗少阳胆热时,用药尽可能合理配伍既具有升达清气作用,又具有降泄浊气作用,以此而用则有利于邪热消散,气机得畅,病证得解。如小柴胡汤中半夏,生姜。

3.妥善配伍补气药邪热之所以侵袭少阳胆, 其先决条件是因少阳胆之正气不足,正如仲景所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此,在治疗少阳胆热病证,还必须配伍补气药,使正气得复而能抗邪于外。如小柴胡汤中人参、大枣、甘草。

4.随证加减用药若胸中烦而不呕,胸烦是胆热上攻,不呕是胃气尚能通降,因热上逆而不胜甘补,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以除胆热涤实;若渴者,是胆热伤津,故去半夏辛燥,加人参,以益气生津,瓜蒌根清热生津;若腹中痛,是肝气犯脾,去黄芩苦寒,以免寒伤中气,加芍药,以泻肝柔肝,和脾络止痛;若胁下痞硬,去大枣之甘壅,加牡蛎,以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之寒凝,加茯苓,以通利水道止悸;若不渴,外有微热,是热未伤津,外有表邪,故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外;若咳者,加干姜,以宣散肺气,加五味子,以收敛肺逆,去人参之补腻,去大枣之滋腻,至于生姜也恐其辛散,故去而不用。

【用药要点】

方中柴胡气质清轻,苦味最薄,既理少阳之气郁,又清少阳之邪热,以解少阳胆热气郁证。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善清少阳之胆热,使胆热从内而降,与柴胡相伍,一疏一降,使少阳胆气得以调达疏理,胆热得以清泻降泄。半夏宣畅中焦升降气机,以和调于胆,使胆气藉中气以行,与柴胡相伍,以宣散升发;与黄芩相伍,以降泄止逆。生姜宣散,与柴胡相用,以增宣郁散邪,与半夏相合,以降逆,监制黄芩苦寒阴凝。人参补益胆气,使胆气复职,并使胆气与药力相合以驱邪。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辅柴胡、黄芩清疏降泄而不伤中气,制半夏、生姜之燥热伤津,助人参以扶正祛邪,更能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清不寒凝,辛不耗散,补不留邪,相合为用,以建其功。

【临床扩大应用】

1.少阳胆郁发黄证腹痛,胃脘满闷,口苦,呕吐,胸胁苦满,身黄目黄,小便不利而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2.妇人热入血室证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或适断,少腹急结,经水有紫块,急躁,心烦,胸胁苦满,或昼日明了,夜则谵语,舌红,苔黄,脉弦迟。

3.产后郁冒证头昏,目眩,胸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硬,头汗出,或手足冷,苔薄,脉弱。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胆囊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肝硬化;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心律不齐,室性心动过速;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绞痛,尿毒症,肾盂肾炎;癫痫,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病,神经性休克;糖尿病,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胶原病;睾丸炎,性功能减弱,附睾炎;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产褥期精神障碍症;耳前庭神经元炎,化脓性中耳炎,结膜炎,巩膜炎,过敏性鼻炎;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大柴胡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胆胃热结证:胃脘痞硬,呕吐,下利,或大便硬,胃脘拘急或疼痛或按之痛,心烦,口苦,胸胁苦满或疼痛,不欲饮食,往来寒热或潮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胆和胃,降逆消痞。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芍药三两(9g),半夏洗,半升(12g),生姜切,五两(15g),枳实炙,四枚(4g),大枣擘,十二枚,大黄二两(6g)。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芍枣姜,少阳阳明证相兼,清胆泻胃功效良。

用法:上七(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编者注:方药用法后10字,可能是叔和批注文。)

2.柴胡加芒硝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胆大肠热结轻证:胸胁痞满或痞硬,大便硬,或下利,日晡潮热,呕吐,或腹痛拒按,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清胆热,和肠胃。

组成:柴胡二两十六铢(8g),黄芩一两(3g),人参一两(3g),甘草炙,一两(3g),生姜切,一两(3g),半夏二十铢(2.1g),大枣擘,四枚,芒硝二两(6g)。

方歌:

小柴胡汤加芒硝,少阳胆热胸胁满,阳明便硬或下利,主治病证功效婵。

用法: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胆心热证:胸满,心烦,易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小便不利,舌红,苔薄黄,脉数或细;癫。

治法:清胆调气,清心安神。

组成:柴胡四两(12g),龙骨一两半(4.5g),黄芩一两半(4.5g),生姜切,一两半(4.5g),铅丹一两半(4.5g),人参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一两半(4.5g),茯苓一两半(4.5g),半夏洗,二合(6g),大黄二两(6g),牡蛎熬,一两半(4.5g),大枣擘,六枚。

方歌:

柴胡加龙骨牡蛎,人参黄芩铅生姜,桂枝茯苓半夏黄,大枣煎煮益心神。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4.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胆热挟饮证:胸胁满或疼痛,小便不利,口渴,或干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

(2)少阳胆热阳郁证:往来寒热,或发热轻,恶寒重,头痛头晕,口渴,饮食不振,口苦,咽干而噎,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调气,温化水饮。

组成:柴胡半斤(24g),桂枝去皮,三两(9g),干姜二两(6g),瓜蒌根四两(12g),黄芩三两(9g),牡蛎熬,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

方歌:

柴胡桂枝干姜汤,栝楼牡蛎黄芩草,小便不利头汗出,清胆化饮功效好。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5.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适应证:少阳胆湿热证:往来寒热,胸胁胀痛,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或干呕呃逆,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5~6g),淡竹茹三钱(9g),仙半夏一钱半(5g),赤茯苓三钱(9g),黄芩一钱至三钱(3~9g),生枳壳一钱半(5g),陈广皮一钱半(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9g)。

方歌:

蒿芩清胆淡竹茹,陈皮半夏与茯苓,滑石青黛枳甘草,少阳湿热此方灵。

用法:水煎服。

五、清胃法

【适应证】

胃热证:胃脘灼热,或脘腹不适,或饮食有烧灼感,或牙痛及面颊红肿发热,或牙龈红肿溃烂,或牙宣出血,口热气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散结。

【代表方剂】

清胃散(《兰室秘藏》)

【组成】

黄连夏月倍之,六分(2g),升麻一钱(3g),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1g),丹皮半钱(1.5g)(编者注:方中剂量似小,用汤剂时可在原用量基础上乘以5)。

方歌:

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胃火牙痛与牙宣,清热泻火能止血。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配伍技巧】

胃热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袭胃而内结;邪热攻冲于上而伤络。治疗胃热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胃热药邪热在胃,灼损脉络,胃气为邪热所烁则胃脘灼热,又因邪热上冲胃之脉络,则牙痛或牙宣出血,治当清泻胃热。

在用清胃热药时,最好选用既有清胃热,又有降泄胃热作用的药,如此方可达到应期愈疾目的。如清胃散中黄连。

2.合理配伍升散药邪热在胃而郁结,单用清降胃热之品,不利于邪热消散。因此,在组方用药时,尽可能配伍升散解毒药,以利于胃中邪热向外透达,而尽快消除,辛散解毒有利于邪热消解。如清胃散中升麻。

3.妥善配伍凉血活血药阳明胃为多血多气之府,邪热在胃而易于伤血,引起血热或出血。因此在治疗时一定要配伍凉血药。凉血虽能增强清胃热作用。但又能寒凝血脉,故在治疗时还要配伍性温味辛活血药,这样既有利于血得温而行,热得辛而散;又使血得行而不会与热相结则肿消。如清胃散中和生地黄,当归,丹皮。

4.随证加减用药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火下行;若牙龈出血明显者,加藕节,棕榈,以收敛止血;若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若胃痛者,加赤芍,延胡索,以凉血活血止痛等。

【用药要点】

方中黄连清泻胃热,并能凉血消肿。升麻清热解毒,与黄连相用,既能使胃热从内而消,又能使胃热向外透散。生地黄、丹皮清热凉血消肿散瘀。当归活血养血,因其性温,并能监制寒凉太过,与生地黄、丹皮相用,以活血消肿止痛。诸药相用,共奏清泻胃火,凉血散结之效。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口腔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过敏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泻心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血热出血证:或吐血,或鼻出血,或牙龈出血肿痛,或目赤肿痛,或口舌生疮,或胸中烦热,口干,鼻燥,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数。

(2)胃脘热痞重证:心下痞满或疼痛,按之濡软,口干而欲饮水,口臭,口渴,心烦,胃脘灼热而喜冷食或水,舌红,苔薄黄,脉数。

(3)外科火热疮疡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疖,或痈,或热毒疮,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和胃,泻火止血。

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黄芩各一两(3g)。

方歌:

泻心汤中大连芩,清热泻火能止血,火热上攻出血证,胃脘热痞均能医。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2.泻黄散(《小儿药证直决》)

适应证:脾胃伏火证:烦渴易饥,口唇干燥,口臭口疮,舌红苔薄黄,脉数。以及弄舌证等。

治法:清泻伏火,芳香透达。

组成:藿香叶七钱(21g),山栀子一钱(3g),石膏五钱(15g),甘草三两(90g),防风去芦,切,焙四两(120g)。(编者注:若用汤剂可将甘草防风用量减少10倍)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