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20679900000008

第8章 热证用方配伍(4)

第三章 热证用方配伍(4)

六、清大肠法

【适应证】

大肠热利证(湿热痢疾证):痢疾或下利,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 门灼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止痢,调理气血。

【代表方剂】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一两(30g),当归半两(15g),黄连半两(15g),槟榔、木香、甘草炒,各二钱(6g),大黄三钱(9g),黄芩半两(15g),官桂二钱半(8g)。

方歌:

芍药汤中槟榔大,连芩归桂甘草香,湿热痢疾便脓血,清热行气与理血。

【用法】上药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配伍技巧】

大肠热利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灼伤脉络;邪热壅滞气机。治疗大肠热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大肠热药邪热侵袭大肠,壅滞气机,灼伤脉络,以痢疾、便脓血为审证要点,治当清泻大肠之热,最好选用既有清热作用,又有止痢作用之药,以期达到邪热得清,痢下得止。如芍药汤中黄连,黄芩。

2.合理配伍泻下药邪热侵袭大肠而变生热痢证,治当清大肠之热,可在清热的同时,配伍泻下药,以使大肠之热尽从下而去,使邪热有去路,这样往往会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芍药汤中大黄。

3.妥善配伍理血药邪热侵入大肠而灼伤脉络,迫血外溢,证有便脓血,赤白相兼,治当调理血脉,调血脉则便脓血自除。如芍药汤中当归,芍药。

4.适当配伍行气药邪热侵袭大肠,不仅肆虐于血脉,且灼伤脉络,更壅滞气机,浊气不得下行而阻结,证见里急后重,治当调理气机,调气则气机畅通,气机通畅则后重自解。如芍药汤中槟榔,木香。

5.酌情配伍温热药邪热侵袭大肠,治当用清热泻下的寒凉药方能切中证机而治,但也有寒凝及壅滞气机之弊。若用寒凉药稍有不当,则会引起气机寒凝,邪热留结而不得去,故要酌情配伍温热药,这对纠正方药清泻之弊端具有重要作用。如芍药汤中官桂。

6.随证加减用药若大便脓血多者,加地榆,生地黄,以清热凉血止血;若后重明显者,加薤白,砂仁,以醒脾行气除胀;若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芦根,以生津止渴等。

【用药要点】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善清大肠之热,并能止痢。大黄泻热于下,使湿热毒邪从下而去,与黄连,黄芩相用,以使湿热之邪,既能从内而消,又能使湿热之邪从下而去。当归,芍药活血养血,并能调理血脉,善治便血。

木香,槟榔理气行气,并能调理气机,善治后重,与当归,芍药相用,长于调理气血,即“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官桂于方中非针对证机而设,而是针对黄连,黄芩,大黄而设,因其虽能泻邪,但有寒凉凝滞气机弊端,故设官桂以监制寒凉太过。甘草补益脾胃之气,顾护胃气,并调和药性。

诸药相用,共奏清热止痢,调和气血之用。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白头翁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肝热下利证:下利或利下脓血,赤多白少,肛 门下重,便意频频努责而难下,腹痛,口苦,口渴,欲饮水,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利。

组成:白头翁二两(6g),黄柏三两(9g),黄连三两(9g),秦皮三两(9g)。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利,黄连黄柏秦皮齐,主治里急便脓血,清热解毒止血利。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2.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肝热血虚下利证:下利或利下脓血,肛 门下重,便意频频努责而难下,腹痛,口苦,

口渴,欲饮水,四肢困重,面色不荣,肌肤枯燥,头晕,舌红,苔黄或腻,脉细数。

(2)产后血虚下利证:腹痛,下利,肛 门灼热,里急后重,面色萎黄,肌肤不荣,舌淡,苔薄黄,脉细或芤。

治法:清肝凉血,益气补血。

组成:白头翁二两(6g),甘草、阿胶各二两(6g),柏皮(黄柏)三两(9g),黄连三两(9g),秦皮三两(9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去滓。分温三服。

3.黄芩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少阳胆热下利证:下利,利而不爽,肛 门灼热,不欲饮食,口苦,或表情沉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胆热,利大肠。

组成:黄芩三两(9g),芍药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方歌:

黄芩汤治少阳利,大枣甘草芍药立,少阳下利利不爽,清热止利功效谛。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

适应证:湿热食积痢疾: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沉实。

治法:清热祛湿,行气攻积。

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枳壳、三棱、广茂烧、黄连各一两(各30g),黄柏、大黄各三两(各90g),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120g)。(编者注:若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之上减少10倍)

方歌: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棱齐,大黄黑丑芒香附,泻痢后重积滞宜。

用法:上为细末,并以芒硝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9g),食后生姜汤送下。

七、清三焦法

【适应证】

三焦热证(三焦火毒热盛证):心烦身躁,谵语失眠;身目发黄;下利灼热;出血,衄血,发斑;肌肤痈疡疔毒;大热,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崔氏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三两(9g),黄芩、黄柏各二两(各6g),栀子十四枚(14g)。(编者注:从临床应用分析用量,本方剂量一两应以3g计算)

方歌:

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黄柏清三焦,烦躁衄血湿热痢,痈疡发黄皆能医。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配伍技巧】

三焦热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侵袭而肆虐三焦;邪热灼津而内扰。治疗三焦热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泻药邪热侵袭三焦,在上焦心则烦躁,谵语;在下焦肝则黄疸;在下焦大肠则下利;在肌肤营卫则痈疡疔毒;在血则衄、斑及出血。治当清泻三焦之火热。且最好选用既能清上焦,又能清中焦,更能泻下焦之药,只有相互为用,才能以期增强治疗效果。如黄连解毒汤中的栀子。此外还要合理配伍清泻三焦药:如黄连,黄芩,黄柏。

2.妥善配伍辛温药火热毒邪侵袭三焦,治当清泻三焦之火热,可尽用清热泻火药,虽能治疗火热毒邪,但用之稍有不当,即会引起寒凉而凝滞气机,气机凝滞又不利于邪热消散,故治疗中应当尽可能地配伍辛温药,温则有利于气机畅通,辛则有利于邪热向外透达,在应用辛温药时,用量必须恰到好处,妥善调配方药用量则显得非常重要。如在黄连解毒汤中可酌情加附子或桂枝2~3g。

3.随证加减用药若失眠明显者,加知母,远志,以清热开窍安神;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涤实;若身目黄明显者,加茵陈,大黄,以泻热退黄;若出血明显者,加生地黄,玄参,以凉血止血;若下利明显者,加白头翁,葛根,以清热止痢;若痈疡甚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愈疡等。

【用药要点】

方中栀子长于清泻上、中、下三焦之火热,并能使火热之邪从下而去。黄连善于清泻上、中二焦心胃之火热,并能解毒消肿。黄芩善于清上、下二焦肺胆之火热。黄柏善于清下焦肝肾之火热。诸药相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用。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加减化裁还可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急性肠炎,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败血症,脓毒血症,急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乙型脑炎,急性心肌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普济消毒饮(《东坦试效方》)

适应证:头面毒热证(即大头瘟):头面红肿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或疼痛,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散邪热。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五钱(15g),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6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3g),僵蚕、升麻各七分(2g)。

方歌:

普济消毒蒡连芩,甘桔兰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头面毒热此方宜。

用法: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伴为丸,噙化。

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适应证:上下二焦热证: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咽痛吐衄,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火于上,泻热于下。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二十两(各600g),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300g), 连翘二斤半(1250g)。(编者注:本方若用汤剂可在原方用量基础之上减少100倍)

方歌:

凉膈硝黄栀草翘,薄荷黄芩合成方。上焦火攻下焦热,清上泻下两相成。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八、清阳明法

【适应证】

阳明热盛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腹满,身重,或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口渴,欲饮水,舌红,苔薄黄,脉数或大。

【治法】

清泻盛热,生津止渴。

【代表方剂】

白 虎汤(《伤寒杂病论》)

【组成】

知母六两(18g),石膏碎,一斤(48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六合(18g)。

方歌:

白 虎知膏米甘草,阳明热盛此方好,身热汗出不恶寒,真热假寒亦能疗。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配伍技巧】

阳明热盛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侵袭于阳明而盛于外;邪热灼津而外斥。治疗阳明热盛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热生津药邪热侵袭阳明,阳明胃为津液之府,主肌肉与面,邪热外攻于肌肤,上冲于面,故其证候表现是壮热,面赤,欲饮水而不解渴。治当清泻阳明盛热,在选药时,因阳明邪热最易损伤阴津,最好选用既有清泻盛热作用,又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药。如白 虎汤中石膏,知母。

2.合理配伍补气药邪热之盛,极易伤气,又寒凉药也易损伤胃气,更因生津药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必借助气机的气化作用,故在组方时必须合理配伍补气药,其作用有三,①补益正气,使正气积力抗邪于外,并使邪气不得留结于内;②合理配伍补气能防止寒凉药损伤胃气;③有利于阴津得气而化生。可见,合理配伍补气药既可增强方药治疗作用,又可避免方药治疗弊端,更可气化阴津。如白 虎汤中粳米,甘草。

3.随证加减用药若心烦者,竹叶,栀子,以清心除烦;若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生地黄,以生津止渴;若热毒盛者,加连翘,银花,以清热解毒等。

【用药要点】

方中知母苦寒,善于清阳明胃热,生津以除烦止渴。石膏辛甘寒,与知母相用,以增泻热,并可生津养阴退热,辛与知母相用,善使里热既从内消又从外泄。粳米、甘草顾护胃气,补中益气而生津,使津复、热退,并制约知母、石膏苦寒伤气,使其泻热而不寒凝,更能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清泻盛热之效。

【临床扩大应用】

1.胃火消中证口渴而喜饮,多食而易饥,形体消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无苔,脉滑或数。

2.热陷心包证神志昏厥,手足厥逆,发热,谵语,脘腹灼热,面红,目赤,头痛,呼吸气粗,舌红,苔黄,脉数。

3.中暑证即阳明热盛:身热汗出,头昏目眩,口干舌燥,饮水而不解渴,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浮大或洪大。

本方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脑卒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疱疹性口腔炎,顽固性过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青光眼,巩膜炎,急性肠胃炎,败血症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白 虎加人参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证:身热,汗自出,口燥渴,渴欲饮水,饮水数升不解渴,心烦,或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或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而燥,脉洪大。

(2)燥热伤肺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舌红,苔薄黄或光红无苔,脉数。

(3)中暑津气两伤证者。

治法:清泻盛热,益气生津。

组成:知母六两(18g),石膏碎,绵裹,一斤(48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六合(18g),人参三两(9g)。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