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揭开谜底防治近视
20680000000011

第11章 近视眼 (5)

第六章 近视眼 (5)

用眼卫生还包括桌椅高低应合适,这些条件的解决对预防近视眼有好处。但是还应看到这些条件比新中国成立初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近视眼的发病率并没有降低。所以说这些条件差并不是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能把预防近视眼单纯寄托在用眼卫生上,也不能对近视眼的学生不加分析的都归罪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之过。

(八)学生近视眼是不是阅读光线不足之过

其实不是的。虽说用眼卫生把照明差说成是引起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不是。光线不足只能使瞳孔散大,眼如同一个自动调节的照相机,自动调节的照相机只因光线的强弱改变光圈,而不因光线的强弱改变照相机镜头的长度,同样不会因光线的强弱引起近视眼(因为近视眼主要是眼球前后径变长所致)。相反,充足的光线(注意这里不是说过强的光线,而是一般说的照明好)能促进近视。因为学生近视眼是几何光学的生物效应所致,这个生物效应可与光的强弱直接有关,即:弱光不是促进近视眼的发生,而是可以降低近视眼的发病率,只要能在33厘米(1尺)远毫不费力的看清字的每一笔一划就行,甚至在蜡烛下看书也没有什么不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们常说:我们那时候在油灯下也没有少念书,怎么没有那么多的近视眼,而现今在日光灯下念书光线好多了,反而近视眼多,这是纵向比较。再横向比较,重点学校条件好当然照明好,近视眼比率高。偏僻农村学校虽然条件明显差,但近视眼反而少。当然重点学校近视眼多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不是照明不足吧。国外一些近视专家们认为光线不足不会诱发近视,甚至有的通过研究观察发现光照低到费很大劲才能看见也不会伤害眼睛。

(九)近代偿理论的提出对预防近视眼的意义

在第七届全国眼屈光会议上,曾有位眼科医生上台讲我们防治近视的方针已进行几十年了,不见成效是否方向有问题。他代表了多数预防近视工作者的疑虑,为什么学生近视眼越防越多、越治越重呢?用近代偿理论来看可迎刃而解,就是学生近视眼产生的机制不明,防治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例如一种理论认为近视眼是巩膜软化所致,就开展巩膜加固手术来防治近视,将死人的硬脑膜或宽肌膜加工后通过手术将眼球后极包上缝住不让其往后长以防治近视眼,其不合理是显而易见的。又如调节学说认为近视眼是因调节引起的,还提倡长期滴用低浓度的阿托品,通过麻痹调节来防治近视眼。阿托品可排除假性近视眼因而可收到视力提高之效,但长期滴用使眼球长期失去功能代偿,实验证明长期给动物滴眼可造成动物近视眼(见汪芳润《近视眼》一书199页)。学生近视的防治方面也是类同的情况。

近代偿学说告诉我们,正常眼眼球前后径较短,最适合看远。看近时(读书写字)物距小眼内像距大,先引起功能代偿再引起结构代偿。由此观点可以看出造成近视眼的主要原因就是眼内像距大。看远像距就小了,但学生没有时间去看远,挤出点时间去看远又不能把看远时间与看近时间比率反过来。但可通过透镜组改变入眼光线的特性使读书写字时入眼的有害光线变成远处来的无害光线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引起近视的病因。

由于近代偿学说揭开了学生近视眼产生机制的这个谜,以此思路还会有许多人发明新的防治方法和用品,主体是将读写变成看远。

九、近视眼杂谈

(一)近视和近视眼是不是一回事?

近视和近视眼不是一回事。近视是指远视力障碍,近视力正常的一种现象,可见于原发性近视眼和其他各种近视状态;而近视眼为一类屈光不正,包括所有原发性近视眼和继发性近视眼,即近视包括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而近视眼只包括真性近视。

(二)近视眼的优点

近视眼的优点之一是发生老视眼(老花眼)较正常人迟,从而可以延长有效工龄,尤其是近距离工作者。中年人近视眼不会因为眼调节减弱而视近困难而发愁,近距离工作不用戴眼镜。优点之二为近视眼对来自近处的光线具有高度适应力,只要目标移动到一定距离,就能获得一个清楚的物像。一个300度近视眼的人,其远点在眼前33厘米,这正好在正常人所要求的视近范围内,故对低度近视眼来说,不仅视近毫无困难,而且更易适应精细工作及持续阅读。近视眼中心形觉功能十分敏锐,这不仅是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还是从眼球的光学成像情况看,近视眼所见物像要大于正视眼所见物像。

(三)生理需要时人体器官可以变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物体变形。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物体变形多是被动的:车胎被压瘪了,气球被吹大了,钢筋被拉成铁丝了,这些都是被外力作用而变形的例子。

人体内的器官也是会变形的。如人体两侧的肺,如果因治病需要切除一侧,切除后另一侧肺的体积会逐渐增大来补偿切除的那侧肺的功能。又如血中碘含量正常时,正常的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就够用了,如果因地方性缺碘,血中碘含量就减少,正常的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素就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了,甲状腺就会增生,甲状腺增大,腺细胞增多来补偿甲状腺素的不足。假设血内碘含量只有正常量30%,每个甲状腺细胞最多能产生正常量50%的甲状腺素,若甲状腺细胞增加了2倍,每个腺细胞仍完成50%的产量,产生的甲状腺素就不仅够用还可有储备,这就是地方性缺碘引起甲状腺肿的道理,也是生物器官变形的例子。总之生物器官变形与非生物体变形不同,一般不是被动的。例如高血压者血管内的压力比正常人高很多,但几十年也没有把动脉血管压粗,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比正常人的血管还要细。禾苗也不因地心引力而往下生长,都是往上长。所以生物体内器官的变形主要是生理(功能)的需要,是主动适应生存的结果。

据实测发现,真性近视眼是眼轴变长所致,为解释眼球前后径变长的原因就提出很多学说(见后述)认为是被动变长的,这是不对的,实际是主动适应的结果。

(四)眼球前后径变长是对看近的主动适应

各家学说的共同特点是眼球结构改变是被动的,眼外肌压迫学说、眼内压力学说、巩膜软化学说和地心引力学说,都承认真性近视是眼球轴长过大所致,但眼球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调节学说讲的不是因眼球长,又与现实不符。

笔者认为,人眼好似自动调节的照相机,看远时物距大,眼内像距就小,恰好成像在正常眼的视网膜上。为什么恰好成像在正常眼的视网膜上呢,并不是碰巧,而是正常眼是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看远中进化来遗传给我们的,到现在的学生身上为什么就变了呢?就是学生读写是看近,物距小,眼内像距大必须调节才能看清,调节又是睫状肌收缩完成的,需要消耗能量,人体为减少能量消耗就长长眼球来适应物距小,眼内像距大。

(五)学校性近视

由于学校学习环境使学生视觉负担过重,时间一久而引发的原发性单纯性近视,亦称青少年性近视。多数为低度,不超过中度,视力矫正理想。

(六)近视度数和视力不能换算

一般来讲,近视度越大,视力越低。但个体差异很大不能换算。因为近视眼的视力下降与近视眼的屈光度数不成比例关系。视力下降到0.1,其近视的屈光度数可能为300度,也可能为500度。因视力是主观的,度数是客观的。不用说话可通过仪器打印出来。

(七)看远眯缝眼多是近视眼

看远时常把眼眯缝起来的人十之八九是近视眼,中年以后的人看远时不眯眼看近时眯眼他可能就眼花了。不论哪种屈光不正或老花眼把眼眯缝起来就可能提高视力,若戴个小孔眼镜效果可能会更好,为什么?常说的原因有二:一是眯缝眼或戴上小孔眼镜能减小球面像差。球面像差就是凸球镜片的不同部位对光线曲折力不同,通过近光心(或称近光轴)的光线曲折力弱像距大,越靠近凸球镜片边缘的光线曲折力越强,像距越小。眯缝眼或戴小孔眼镜后遮住了远轴光线,近轴光线曲折力弱像距大,近视者的眼球长,离成像点近又遮去了其他光线的干扰,故显得清楚这是对的。但如果单因减少球面像差提高的视力,那么正常眼眯缝后或加小孔眼镜也应提高视力,实际上眯缝眼不能提高正常眼的视力,所以还应找别的原因。二是增加景深。景深就是照相时景物在底板上成像后景物前后清楚的距离,它与光圈有关,光圈小景深大,眯缝眼或加小孔眼镜应可增加景深,原成像到视网膜前或后不在景深所包括的范围,景深增加后成像点达到或接近了景深,故使视力提高了。

笔者通过观察和试验发现,眯缝眼和加小孔眼镜提高视力的机制还可能有小孔成像的作用。小孔能成像是古人早观察过的。由于小孔限制了杂乱光线的干扰,使右侧的光线射入左侧,左侧的光线射入右侧,上方的光线射入下方,下方的光线射入上方,它们之间的光线也都是有序排列地进入小孔投射到一定的位置。所以小孔成像也和凸球镜片成像一样成的是倒像而且可以互相重合。对正常视力者来说凸球镜片成的像亮度大,清晰度高,除在阳光下瞳孔能缩到2毫米以下外,平时瞳孔为3毫米左右小孔成像的作用很小,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对屈光不正者来说凸球镜片的像在视网膜上是模糊的,加上小孔后就可明显提高视力。至于单独小孔成像与有凸球镜片情况下的小孔成像有否不同,笔者做过观察,在观察到小孔成的像后加上验光镜片箱中最大度数的凸球镜片(20D)像更清楚了。这是加小孔镜比眯缝眼效果更好的原因。也许会认为眯缝眼使眼成的一条缝不是小孔,其实调整入眼光线是眯缝眼和瞳孔两者的作用,所以眯缝眼也存在技巧,把眯缝眼和瞳孔结合起来,把入眼光线限制在瞳孔某一部分可能是更好提高视力的妙处。

(八)近视者含泪时有时瞬间不戴眼镜也能看清远处

有人问一种现象,本来是度数不小的近视眼,遇到眼内含泪时,瞬间看远可看得很清楚,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泪水在两眼睑之间形成了一层泪膜,这层泪膜的中心薄周边厚如同凹球镜片,所以好像在眼前戴上了近视眼镜一样。可是这层液膜又很快消失了,所以看远只得到瞬间清楚。如果不要擦掉眼泪重复将眼闭上再睁开,瞬间的清晰仍可重现。

(九)对自己近视度数的简单估算法

知道了镜片屈光度D的由来,就可进一步把它应用到实践中来。我们知道必须成像到视网膜的黄斑部才能看得最清楚。从无限远(5米以外)来的光才是平行光,平行光的焦点才近似成像点,成像到正常眼的视网膜的黄斑部。但近视眼者眼球前后径相对的长或是屈光力相对的强,平行光线还未到视网膜就聚焦成像了,成像后又散开的光线,才到视网膜,所以视网膜黄斑部的像不清晰。只是有限距离的发散光才能成像到视网膜黄斑上。近视度数越大这个有限距离就越小,即远点距离越近。什么叫远点呢?就是眼在不调节的情况下能看清的最远的一点。上边已讲过凸球镜片的屈光强度单位的来历就可用在这里。例如焦度是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即D=1/F,其中F代表焦距;D代表屈光度)。假设一个患者最近能看清1米远的物体,再远就看不清了,他的近视度数就为D=1/1=1D,即1个屈光度,通俗的说法为100度。若只能看清眼前0.5米的物体,即D=1/0.5=2D,200度。若只能看清眼前20厘米远的物体,他的近视度数就已达到D=1/0.2=5D,500度了。

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容易碰到的问题是什么叫看清,正常眼看1.1米远没有1米清晰,0.9米比1米更清晰,因物体离眼越近在眼内黄斑部上的成像就越大,所以也就看得越清楚;反之越远就越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可仔细区分是因成像小而不清晰还是因成的像就不清晰,从理论上讲仔细区分还是可以的。总之这种计算方法只是知道个大概度数,可靠的精确度还得验光。

(十)学生患近视眼是进化规律所驱使

生物器官的形态和功能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的现象称进化,进化规律使动物长出了眼睛,又是进化规律使人的眼睛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野外,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看远,正常眼球是在长期野外生活中进化来的。也就是说正常眼是为看远长的,它就最适合看远。现在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眼球尚未定形,也容易变形,而这时又长时间看近,为了适合看近,又为了节省调节,眼球就向后长长,就像拍照近物时需拉长照相机镜头一样,长期看近,眼球也会变长,变长后适合了看近,但不适合看远了,为看清远就得戴近视眼镜,此种近视称学生近视眼,也就是为了适应眼所处的近环境产生的。

(十一)近视眼到了老年不花眼的说法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