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炙甘草汤
《金匮要略》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①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注释】①内:通纳,放入之意。
【译文】伤寒患者出现结代脉,心慌心悸,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g,生姜9g,人参6g,生地黄50g,桂枝9g,阿胶6g,麦冬10g,火麻仁10g,大枣30枚)治疗。以上9味药,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混合,先煮8味,当仅剩下600毫升左右时,放入阿胶烊化,待其完全溶化后,温服200毫升,每日服3次。
【按语】炙甘草汤之方义,近代名医岳美中论之最详。《岳美中医案集》评曰:
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意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皮元坚还知注意。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多忽而不谈,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为50g。
考大枣,《神农本草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可互证此义者,在仲景十枣汤用10枚,煎送甘遂等峻药,皂荚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枣膏,大枣量很重,都是恐怕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生地黄,《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逐血痹”;《名医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无疑。乃柯氏只认大枣与生姜相配,佐甘草以和营,直看作如卒徒之侣,不知仲景在大枣、生姜相配之方,从未有如此方为30枚者。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前医把炙甘草汤各味药量平列起来,而欲取复脉之效,何怪其无验。
问曰:“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惟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所问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晞干(编者注:晞,xī音。干燥),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到的。
本方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是由于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心动悸。肺气虚弱,阴血不足,虚火灼肺,肺叶枯萎而成肺痿。治宜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以复脉补肺。方中炙甘草用量大,补气生血,益心脾肺;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充脉养心,二药合之,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共为君药。人参、大枣益心补肺,健脾生血;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养血,以充血脉,养心润肺,五药共为臣药。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既温心阳,通血脉,又制补药腻滞之弊,为佐药。清酒辛热,温通血脉,以行药力,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本方因炙甘草用量大,有益气补心,缓急定悸之功,故方名为“炙甘草汤”,又因有复脉之效,又名“复脉汤”。
【方歌】炙甘草汤姜桂参,阿胶麦地枣麻仁。
【趣味速记】阿麻去麦地酒老姜桂大人(想象:阿妈去麦地救老将贵大人)。
临床应用
(一)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原文】心悸者,……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又有汗下后正气虚而亦悸,与气虚而悸又甚,皆须定治其气也。(《伤寒六书》)
【译文】心悸者,……属气虚证型者,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心虚而发作为心悸。又有因发汗泻下之后,比正气虚损心悸者更严重,这些治疗都要以补气为主。
【按语】心悸属气虚证型为主者,常伴有阳气不足的之象,治疗时应益气温阳为主。同时心主血,故还当加用补血养阴药物以提高疗效。而炙甘草汤益气温阳,滋补阴血功能一应俱备,故在治疗此类心悸时,自然疗效较佳。
【病案举例】柴某,女,65岁。2006年11月7日初诊。患者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到某医院诊治,服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如前。近来感胸闷较前加重,并因突发晕厥而住院治疗。动态心电图示:心率最快时56次/分,最慢时32次/分。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常规治疗后不见好转,嘱安装起搏器,患者惧怕手术,而来我处诊治。诊见胸闷气短,语音低微,步履徐缓,面色白,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而无力。心率38次/分。证属气血不足,胸阳不振,治拟补气血、振心阳,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8g桂枝20g五味子9g党参9g
生地黄9g阿胶9g制附子(先煎)18g麦冬9g
当归20g细辛8g生姜5片大枣12枚
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感胸闷气短稍有好转,制附子加至25g,续服15剂后,胸闷气短乏力渐消,畏寒肢冷也有明显好转,面色略转红润,脉搏较前有力,心率52次/分。方中制附子用量渐增至40g,先后调治60余剂,诸症悉除,心率78次/分。随访1年未复发。[宋建中.炙甘草汤治验举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62]
【中医解析】本例患者乃为气血阴阳俱虚之证,然从畏寒肢冷、语音低微、步履徐缓、脉沉迟而无力等症可知,阳气虚衰、胸阳不振乃是病之根本。《景岳全书》曰:“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治当以生地黄、麦冬、阿胶、五味子滋其阴液,炙甘草、党参、桂枝、生姜、大枣益气助阳,制附子、细辛、当归扶阳温经复脉,诸药同用,共奏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血脉之功,故获满意疗效。
(二)低血压症
【原文】上虚①则眩②(《灵枢·卫气》)
【注释】①上虚:指头目失养。②眩:本意指眼花,此处指头晕眼花。
【译文】头目失养就会出现头晕眼花。
【按语】低血压导致的头目失养而头晕眼花,属中医虚证范畴,治疗既要补气升阳助血上升,又要滋补阴血以营养头目。炙甘草汤是气血阴阳俱补,因而可以用于低血压症的治疗。
【病案举例】张某,女,40岁。2006年3月15日初诊。患者头晕、乏力、食欲不振4年余,2个月前测血压低于正常,曾服西药疗效欠佳。诊见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时而心悸,不耐劳作,面色白,神疲乏力,平素营养较差,测血压82/50mmHg。舌淡质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诊为体质性低血压病。证属气血亏虚,鼓动无力,治拟益气补血,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24g人参(另炖)9g麦冬9g阿胶9g熟地黄15g
酸枣仁30g桂枝15g黄芪30g山药30g炒白术12g
生姜5片大枣12枚
每日1剂,水煎服。先后服药30余剂,血压升至100/75mmHg,睡眠可,饮食佳,余症消失,体质较前明显改善,嘱以归脾丸善其后,并注意饮食调理。[宋建中.炙甘草汤治验举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62]
【中医解析】本例患者久病体虚,后天乏源,致气血亏弱,气虚则血脉鼓动乏力,血虚则脉管不充。故以熟地黄易生地黄合麦冬、阿胶、酸枣仁滋阴补血,炙甘草、人参、桂枝益气通阳而行血脉,黄芪、山药、炒白术、大枣、生姜以资后天,使生化有源,诸药合用,使气血充盛,阴阳平衡,而获佳效。
(三)盗汗
【原文】本元①不足者,睡则神气浮越于外,汗亦因之流溢②,总之由阴不平,而阳不秘耳。(《杂症会心录》)
【注释】①本元:此处指人体的肾阴肾阳。②溢:溢出,此处指出汗。
【译文】人体的肾阴肾阳不足者,入睡时其神与气俱浮越于外,所以汗也就因此外泄了,总之是由于阴阳不调和所致的。
【按语】盗汗病机多为阴虚,阴虚则阳无以化生,则会导致阳气不足;而阳气不足,其固摄功能下降,亦会加重盗汗,如此则阴阳俱虚。治疗滋阴固不可少,益气温阳亦不可缺。炙甘草汤既可滋阴,又可益气温阳,对于此种盗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杨某,女,45岁。2007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因工作繁忙,过度劳累,而出现睡觉时汗出,醒后渐止,近来症状加重,一觉醒来汗出如洗,而来求治。诊见面色萎黄,睡眠欠佳,体倦乏力,口干健忘,大便偏干。舌质淡、边有齿印,脉沉细。诊为盗汗。证属气血亏虚,阴阳失和,治拟滋阴补血、温阳益气,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8g党参30g酸枣仁30g山茱萸30g
麦冬15g煅牡蛎30g生地黄15g火麻仁12g
五味子9g桂枝10g阿胶9g生姜5片
大枣12枚
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盗汗明显好转,睡眠亦佳,大便正常。上方去煅牡蛎,续服15剂,盗汗已止,余症悉除。[宋建中.炙甘草汤治验举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62]
【中医解析】患者平素思虑过度,加之近来工作劳累,使气血耗损,日久致气血阴阳俱虚,阴不敛阳,致阴液外泄而见盗汗。炙甘草汤滋阴养血以固其本,益气温阳而实其表,加五味子、山茱萸、酸枣仁、煅牡蛎以助炙甘草汤滋阴补虚、安神敛汗,标本兼治。二诊盗汗基本已止,故去收涩之煅牡蛎,药症相符,故收桴鼓之效。
结语
本方为阴阳气血俱补之剂。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红少苔为证治要点。若心悸怔忡较甚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功;虚劳肺痿若阴伤肺燥较甚,宜减少桂枝、生姜、酒用量或不用。
本方现在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心绞痛,有一定疗效。对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头晕、胸闷、短气等,亦有缓解效果。对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神经衰弱等有阴阳气血不足者,均可加减应用。方中火麻仁,柯琴主张用酸枣仁,唐宗海则认为用芝麻,均有一定道理,临证可择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