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20680900000038

第38章 茵陈蒿汤

第三十七章 茵陈蒿汤

《伤寒论》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①,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②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③者,此为瘀热在里④,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热越:里热通过出汗越过皮肤散发于体外,使热邪得以发泄消散。②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就是颈以上有汗,颈以下无汗。③水浆:泛指各种可饮用之液体,如水、米汤、面汤、果汁之类。④瘀热在里:即邪热瘀滞在里。

【译文】阳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势向外宣达的征象,一般不会发黄。如果只有头部出汗,到颈部而止,身上没有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水,这种情况是由于邪热郁滞在里,出现身、目、小便俱黄,用茵陈蒿汤治疗。茵陈18g,栀子9g,大黄9g。以上3味药,以水2400毫升,先煮茵陈,等水减1200毫升,放入后2味,煮取600毫升,除去药滓,分3次服用。服药后小便应当通畅,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胀满减轻,黄从小便排除体外。

【按语】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方,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为治疗黄疸的要药。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用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方歌】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趣味速记】黄山蒿(想象:黄山好——黄,大黄;山,山栀子;好,谐音蒿,茵陈)。

临床应用

(一)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

【原文】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却其汗①,两热所得②。然黄家③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④,热在里,当下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火却其汗:是指火攻,如艾灸、温针、火熨等强迫发汗。②两热所得:指火攻之热与体内邪热,相互搏结。③黄家:即黄疸患者。④肚热:谓腹中热。

【译文】老师说:患黄疸病,发热,烦躁,气喘,胸部满闷,口中干燥,这是由于起病的时候误用火攻强迫发汗,火攻之热和病人体内之热互相作用所致。然而黄疸之所以发病与湿邪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为全身发热,发黄,腹中热,因为热邪在里,所以应当采用下法治疗。

【按语】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其病机为均湿邪所致,其中阳黄为湿热蕴结。茵陈蒿汤可清热,利湿,退黄,是治疗湿热蕴结所致之阳黄的代表方。

【病案举例】王某,男,5岁。因疲乏无力,纳呆食少,恶心,呕吐频繁,小便深黄4天而住院。体温36.5。C,精神萎靡,身黄目黄,其色鲜明。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下界剑突下5cm,肋缘下4cm,质地软,触压痛明显。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105U,谷丙转氨酶>200U,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数。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阳黄(热重于湿)。治疗:葡醛内酯、多种维生素、联苯双脂。方用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15g栀子6g大黄6g柴胡6g车前子6g泽泻6g

甘草6g当归9g白芍9g茯苓9五味子9g

连服10剂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肝回缩至肋下,无触压痛,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6U,谷丙转氨酶28U,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见异常。[马德安.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小儿黄疸型肝炎122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4):9]

【中医解析】本案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阳黄”之范畴。治法当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泻下之品。茵陈蒿汤中以清热利湿除黄之茵陈为主药,配以泻下之品栀子、大黄引导湿热从二便排出,增强了清热利湿之功效。又加入茯苓、泽泻既能导水下行,清利湿热,又不伤脾胃;加柴胡以疏肝解郁,和解退黄;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而止痛,五味子以酸而导药人肝经,且有降低转氨酶之功效。诸药合用达到了标本兼治之功,收到了良效。

(二)黄汗(色汗症)

【原文】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金匮要略·水气并脉证并治》)

【译文】黄汗患者的脉象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部水肿,如病久不愈,一定会产生痈疡脓肿。

【按语】由上可见,黄汗病其病机当为水湿之邪与热邪相合而成。茵陈蒿汤可清热利湿,且能退黄,对于湿热所致之黄汗自然有效。

【病案举例】李某,女性,43岁。患者素体肥胖,喜食油腻辛辣之品,自诉1月前多食油腻辛辣之品后,翌日即觉汗出不畅,逐渐汗出变黄,并染黄内衣,经西医内分泌和皮肤科诊治,效果不佳,经人介绍求治于我。查患者汗出不畅,汗色带黄,内衣多处被染成黄色,小便黄,大便不畅,舌质红暗,舌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治以茵陈蒿汤加味清热利湿,疏通经络。

茵陈30g栀子15g大黄12g防风10g金钱草15g

姜黄15g甘草6g

服用上方7天后,黄汗明显减少,小便变清,大便通畅。上方加益母草10g、香附6g,调理1周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宁为民.茵陈蒿汤临床新用.湖南中医杂志,2005,21(4):66-67]

【中医解析】黄汗以汗出黄如柏汁得名。中医认为黄汗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熏蒸。由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酒辣油腻,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酿湿生热,湿浊困胆,蕴久化热,熏蒸肝胆,胆汁随汗外渍而见汗出色黄。以茵陈蒿汤治疗黄汗,主要是因为茵陈蒿汤的主治契合黄汗的病因病机,茵陈味苦微寒,有清热利湿、清泄肝胆郁热、退黄之功;栀子味苦性寒,有利胆退黄,清利三焦湿热作用:大黄性寒味苦,有清肠通便泄热之功。茵陈配栀子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出,茵陈配大黄可使湿热从大便而解。

(三)瘾疹(急性荨麻疹)

【原文】瘾疹者,自卑①湿而得之。(《景岳全书》)

【注释】①卑:指居住场所地势低下。

【译文】瘾疹患者,其病机是其局部有湿而发病的。

【按语】瘾疹的基本病机由不仅湿邪所致,还常伴有其他外邪,如常兼有热邪。如湿热之邪结聚而成瘾疹者,可选茵陈蒿汤以清热利湿,如此湿热得清,则瘾疹可消。

【病案举例】患者,男,工人,1998年7月16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与同学在饭店聚会,因食用鱼虾等海鲜食物,次日自觉全身瘙痒,抓之不解,直至出血。自服“氯苯那敏”“阿斯咪唑”等西药,瘙痒虽有缓解,但是终不能痊愈,故来我院中医门诊就诊。自述全身瘙痒,夜间难以入睡,且自觉全身燥热,扪之烫手,伴口干欲饮,大便干燥,3~5日1行,小便短赤如茶,舌红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余视其皮肤,疹块累累,血迹连连。询问其病史,患者平素嗜好肥甘厚味之物,故辨为燥热挟湿证,治以清热泻火兼以祛湿散风止痒。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20g栀子10g生大黄(后下)10g地肤子10g

黄柏10g生石膏10g滑石(布包)10g蛇床子10g

炙甘草10g

5剂水煎服,并嘱咐其近日忌食辛辣及鱼虾等食物。

7月22日复诊,自述服上药5剂,大便已通,日1行,周身燥热亦解,疹块有所缓解,但是全身瘙痒不止,尤以夜间为甚,舌脉如前。继以上方加减:茵陈20克(另包先煎),栀子10克,生大黄10克(另包后下),滑石10克(布包),地肤子10克(布包),蛇床子10克(布包),白鲜皮10克,蒺藜10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服。

7月28日三诊,服上药5剂,全身疹块明显减少,瘙痒亦止,舌质已转淡红,舌苔薄白而不滑,脉见和缓。以上方加减又进5剂而痊愈。[陈宝明.茵陈蒿汤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05,9(l1):1002]

【中医解析】急性荨麻疹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所引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其病因病机复杂。类属于中医的“瘾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感受风热邪气所引起,故其病情变化多端,治疗多以凉血散风之法。但是,本例患者则表现以身热口干,大便不通等燥热症状为主,同时又兼见舌苔黄厚而腻等湿象,故辨为燥热挟湿证。治用茵陈蒿汤加减,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祛湿而取效。此亦体现出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特点。

结语

本方是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后世治疸退黄诸方,大都由此衍化而成。《金匮要略》云:“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本方后注云:“(服本方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说明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自退。

茵陈蒿汤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尤其是伴有黄疸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具有利胆、保肝、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利胆保肝作用是本方临床治疗多种黄疸及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的主要药理基础。茵陈蒿汤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黄疸性疾病,临床已经从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扩展到其他领域,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