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外治验案
20681200000023

第23章 效方精选 (11)

第4章 效方精选 (11)

【经验心得】骨性关节炎是由于膝部长期负重,或关节创伤、畸形等因素而引起膝关节的关节面软骨变软、粗糙,在其边缘与关节囊及韧带附着处发生保护性新骨增生,形成骨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中老年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病。《素问·痹论》云:“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针刺膝关节周围诸穴,如鹤顶、犊鼻、内膝眼等,可使局部气血通畅,关节通利;加上艾灸的温热效应,可起到温通经脉,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针血海可活血、养血、行血;足三里可补气养血,加上太溪、太冲,使补益肝肾、行气活血之功大增;阳陵泉为筋之会,膝为筋之府,善治膝病。诸穴合用,加上局部艾灸,使标本兼治,共奏扶正祛邪、温通经脉、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从而使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

治验:王某,女性,61岁,1996年9月8日初诊。患者诉双膝关节疼痛、肿胀反复发作10年,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近1个月来劳累后症状加重。诊见双膝关节肿胀明显,有压痛,无红、热征,活动受限,无明显畸形;X线片示双膝关节间隙稍变窄,髌骨后缘增生明显,有骨刺形成。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予上法治疗2个疗程,主要症状消失,行走如常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巩南生,等.针刺加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8(3):10

长针透刺治疗膝骨关节炎

【穴位组成】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

【操作方法】用直径为0.30mm、长为125mm规格的毫针,自犊鼻进针向内膝眼方向透刺,进针40~50mm,膝关节局部可有酸胀感;由阳陵泉直刺进针,向阴陵泉方向透刺,进针75~100mm,局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足部放射。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

【经验心得】透刺法具有取穴少、操作简便、针感较强、疗效显著等众多优点,选用犊鼻透内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两组穴位透刺,可促进膝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放松局部肌肉,减轻滑膜的炎症,减轻或消除疼痛,同时也可有效恢复股四头肌的功能,从而达到纠正膝关节的力学平衡的目的。也有研究表明,针灸对患膝具有良好的中枢和周围镇痛作用,可使患膝的症状得以缓解,功能得以改善。

治验:患者,男,54岁,2002年3月7日初诊。主诉:双膝疼痛伴活动障碍1年,加重1周。患者于1年前在膝关节受寒后出现局部疼痛症状,无明显肿胀,无膝关节活动受限等,经服用芬必得后症状消失。1周前在膝部受寒后重新出现上述症状,日渐加重,并出现走路跛行,上下楼梯困难,同时伴有膝关节活动受限等。查体可见:双膝关节肿胀,局部广泛压痛,研磨试验(+),膝关节屈曲受限超过30(,X线片示:膝关节退变。确诊为膝骨关节炎。按上法取穴治疗,均要求产生强烈针感,经5次治疗,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方剂出处】张必萌,等.长针透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4;24(9):613

腹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膝骨关节炎

【穴位组成】取患侧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膝阳关、鹤顶;相关肌群取穴,梁丘、阴市、血海、伏兔、髀关、阳性反应点。腹针取穴以中脘、关元、外陵、大横为主穴,配穴滑肉门、腹部奇穴1(外陵下五分外五分)、腹部奇穴2(气海穴旁开1寸处),左侧膝关节病变取腹部左侧穴位,右侧膝关节病变取腹部右侧穴位,双侧膝关节病变取双侧穴。

【治疗方法】①用28~30号1.5~2寸毫针,穴取患侧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膝阳关、鹤顶,得气后针尾套上1.5cm长的艾条点燃,温灸,烧3段艾条后出针。②相关肌群取穴,梁丘、阴市、血海、伏兔、髀关、阳性反应点。可根据不同的症情,选取局部穴位、相关肌群穴位和阳性反应点。操作时在相关病变肌群穴位或阳性反应部位采用“合谷刺”,以出现针感为度,留针15min。

腹针每次留针30min。施术时,取仰卧位,要求患膝拔针,腹部留针,将大腿伸直抬起,保持脚跟距离床面15cm,坚持15~20s,放下休息,再抬起,每分钟2~3次,反复锻炼,以不感到膝关节酸困为度,次数由少到多,也可在脚踝部加上适量重物练习。

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及相关部位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其中中脘、关元分别是胃与小肠的募穴,而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两穴合用具有益气血、壮筋骨、调补先天与后天之本的作用。外陵、滑肉门左右共4穴称“腹四关”,该4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与腹四关合用治疗全身性关节炎症。腹部奇穴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化瘀通络的作用,它是腹针创始人薄智云先生的经验穴。辅以局部取穴犊鼻、内膝眼、血海、阳陵泉及相关肌群穴位来疏通该处经气,加之艾灸的温经散寒作用,使膝关节气血疏通。以上诸穴合用可起到扶正固本、祛风除湿、化瘀通络的作用。

膝骨关节炎患者因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而导致邻近股四头肌缺乏有效的刺激而造成股四头肌萎缩,肌力下降,以致膝关节不稳定。通过腹针及运动疗法,可改善股四头肌功能,纠正各肌群间力平衡,缓解肌肉韧带紧张牵拉状态,从而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方剂出处】陶群,等.腹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3;23(12):719

火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1

【穴位组成】取患病关节的膝眼、梁丘、血海、阳陵泉及阿是穴。

【治疗方法】火针用疾刺法,不留针。隔2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膝关节周围有积液,用火针刺后拔罐吸液,连拔2次,每次15min,使积液排出。

【经验心得】膝关节骨关节炎多见于女性,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在关节边缘有骨刺形成,使膝关节内动脉与静脉的通路阻滞,静脉回流不畅,形成膝关节内高压,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在膝关节的膝眼、梁丘、血海及阿是穴处施以火针,可温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减低压力,使疼痛好转。继发于骨关节炎的膝部滑囊炎,是由于关节内压力增高,关节内液体经关节与滑囊间的孔道溢出而形成囊肿,用火针刺后使关节内压力减低,深刺囊肿后再拔火罐,使渗液排出,滑囊炎可好转。但有的膝关节炎患者年久未经治疗,关节已畸形,火针不能使其关节功能恢复。

【方剂出处】金永明,等.火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110例.中国针灸,2000;(8):503

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

【药物组成】以阿是穴为主,配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犊鼻、血海穴为辅。

【治疗方法】取屈膝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细型贺氏火针,将针体、针尖烧至通红,快速在阿是穴处散刺2~3针,尔后选配穴2~3穴快速针刺。火针未选取的穴位可再用毫针针刺,留针30min,平补平泻。膝关节积液者令其绷紧膝关节,用细火针点刺犊鼻、膝眼后,可有血液或液体顺针孔流出现象,此时挤压穴周,令血液、液体自然流尽,再用干棉球压堵针孔。当日不可洗澡。

【经验心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一种退行性改变,多发于中老年人,又以形体肥胖之女性为多见,属中医痹证、骨痹范畴,患者多见膝关节疼痛、肿胀,影响活动,症状多在劳累、负重、感受寒凉时出现或加重。膝关节是宗筋会聚之所,活动范围大,负荷量大,其结构复杂,机能重要。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生髓。人到中老年,肝肾亏损,精血渐亏,正气渐衰,筋脉渐失濡润;体胖之人对于各关节,尤其是膝关节更是一种负担;女性长年操劳,积劳成损,筋脉失养,气血运行失畅,发为痹阻。加之风寒湿邪易于稽留,自然出现疼痛、肿胀、活动不利之症状。火针疗法创立于《黄帝内经》,历史悠久,可治疗痹证、寒证、经筋病及骨病,贺普仁教授将之发挥为“温通法”。火针经烧红后,具有热能且灭菌彻底,可温阳、振阳,可消除寒、湿、瘀等阴邪,其针孔闭合较毫针为迟,故刺激量大,作用时间长,既温且通,使寒湿得以祛除,痹阻得以通达,气血得以通畅,疼痛得以解除,功能得以恢复,具有立竿见影,针到病除之效。临床运用时要注意操作规范,把握红、快、准技巧,做好解释工作,严防伤口感染。

【方剂出处】李亚东.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9例.山西中医,2002;18(3):42

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1

【治疗方法】均采用针刺疗法。按经筋分布规律在膝周围寻找经筋集结处,可扪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按压此点时有疼痛并向膝关节放散,用1.53寸的26号针,以压痛点为阿是穴,用斜刺法,重提插,不捻转,不留针。使针感放散至膝关节。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运动性膝关节炎是由于其附着点牵拉力、张力过大,造成骨内压力过高,使关节软骨面变性和韧带肌腱止点处增生而形成骨刺,并刺激关节滑膜而致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我们根据经筋连属关节起结聚布、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等特点,采用阿是穴为反应点,使挛缩的肌肉、肌腱和韧带松弛,减轻骨内压力,增大关节间隙,减少已增生的骨刺对关节滑膜的刺激,可使关节无菌性炎症消除。从《素问·痿论》中“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和经筋的分布规律来看,经筋同肌肉的关系密切,这也说明经筋能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故针刺经筋集结处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但对慢性关节炎或关节已严重变形者无效。

【方剂出处】仵振华.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64例.人民军医,2001;44(4):247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

【穴位组成】犊鼻、内膝眼、梁丘、阳陵泉等。

【治疗方法】用0.40mm×50mm毫针,风寒湿痹型加关元、足三里穴,采用深刺得气后留针20min;热痹型加阴陵泉、血海、三阴交穴,采用浅刺不留针。把药物(艾叶、透骨草、细辛、羌活、独活等,风寒湿痹加川乌、白芥子;热痹加忍冬藤、土茯苓、豨莶草)煮沸后,将患膝部放在上面熏蒸,每次20min。一般先针刺后熏蒸,10d为1个疗程。

【经验心得】增生性膝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因风寒湿热邪阻滞经络,气血不通。针刺梁丘、阳陵泉、犊鼻、阿是穴等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作用,风寒湿痹型加关元、足三里,具有温阳健脾作用,热痹加阴陵泉、血海、三阴交等穴,以加强清热利水渗湿功效。据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解除局部软组织痉挛,加速血运,改善局部新陈代谢,抑制或消除局部炎性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针刺抑制大脑皮质疼痛中枢,阻断神经递质受体的传导,增强镇痛作用。

【方剂出处】李保军,等.针刺为主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120例.上海针灸杂志,2002;21(3):31

针刺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3

【穴位组成】内膝眼、外膝眼、血海、膝阳关、阳陵泉、悬钟穴。

【治疗方法】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40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局部外用药物(马钱子50g,透骨草100g,川乌100g,白芥子100g,细辛50g等,加60度白酒4000ml,制备工艺流程省略),每次使用药液量约5ml。皮肤癌、皮肤溃破、高热、易出血病症及孕妇忌用。绝对禁口服。

【经验心得】作者首先给予针刺内膝眼、外膝眼、膝阳关、血海穴,四穴配伍达到驱风散寒除湿,疏筋利节,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加髓会悬钟,扩大强筋壮骨的作用。中老年人本因年老体弱中气不足,加长期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造成功能紊乱,影响工作与睡眠,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中“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来进行调节。由于皮部属人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当机体卫外功能失调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所以结合中药的性能,外敷内吸,活血通络,祛风渗湿,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配制成“外用速效息痛液”。针刺以上穴位后,涂擦药液,效果良好。一般病人治疗2个疗程,即可基本治愈或明显好转。

【方剂出处】张洪军,等.针刺为主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200例.上海针灸杂志,2002;21(3):45

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穴位选择】基本用穴:阳陵泉、足三里、内膝眼、外膝眼、鹤顶、膝关、梁丘。辨证选穴:气滞血瘀型加气海、血海;寒湿痹阻型加阴陵泉、腰阳关;肝肾亏虚型加太溪、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