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20681500000025

第25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2)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12)

眩晕即临床上出现两目昏眩视物不清,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如坐船车,闭目不睁,严重者可引起恶心呕吐,仆倒在地的症状,眩和晕二者常同时并见而故名。眩晕传统上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所引起。本部分讨论的主要是痰瘀阻塞脑络所引起的眩晕,也是近年来临床上引起本病发作较常见的类型,本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较重、易于反复或转化为中风偏瘫病的特点。

(一)病因病机

1.痰瘀阻络 平素饮食不节,滋食肥腻,营养过盛,痰湿脂浊壅塞体内,痰瘀渐生,痰浊败瘀形成之后,影响津血的运行,致使脑络失畅,脑髓失养,清窍失灵而作。

2.正虚邪中 正气不足年老体弱,大病之后体虚未复,以致津血失盈,痰瘀阻塞,清窍失灵,眩晕发作。

3.阳亢痰瘀 素体肝阳偏亢或肝郁化火伤阴而上扰,阳亢之后,痰瘀必生,壅塞脑络,津血循行失畅,精明之腑失养而发眩晕。

4.精血不足,痰瘀髓海 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脑络失养,津血害化,痰瘀败浊日渐增生,以致脑络失畅而作。

(二)辨证论治

眩晕的辨证论治主要是辨清虚实,实证表现发病急、病情重,痰瘀壅塞之象明显,休息后加重,动则益甚。虚证表现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少气乏力。无论虚实均以化痰降浊,祛瘀通络为首要,配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但对于风热侵犯鼻窍引起的耳聋眩晕不在本篇讨论之列。

1.痰瘀阻络

多见于形体肥胖,貌似体格健壮的人,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青壮年发生此病者亦不少见,且有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症状及特点:常在夜间或晨起突然眩晕发作,两目昏眩,天旋地转,闭目不睁,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动则益甚,仆倒在地,常伴有脑轰耳鸣,头部沉重难举,脘闷不饥,舌淡红苔白,脉沉弦。

治法:祛风活血,化痰降浊。

方药:秦艽9g,防风9g,川芎9g,当归15g,赤芍9g,玉米15g,羌活9g,独活9g,蔓荆子9g,生地黄12g,白蒺藜9g,木贼草9g,萆薢15g,透骨草15g,薄荷6g,地龙9g,竹茹9g,茵陈30g,藿香9g,佩兰9g。

2.正虚邪中

多见于体质虚弱,正气亏虚的人,缘于久病卧床,气血虚弱,津血停滞不行,易于痰浊败瘀壅塞不畅,脉络管腔狭窄,精血营养物质不能濡养精明之腑。临床症状及特点:头晕目眩,动则加重,汗出气短,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唇舌色淡,时有心悸,多梦失眠,爪甲不荣,舌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通瘀降浊。

方药:黄芪30g,桂枝9g,白芍12g,秦艽9g,熟地黄30g,何首乌15g,防风9g,当归9g,甘草6g,阿胶(氧化)9g,党参12g,白术9g,白芷9g,蔓荆子9g,玉米9g,蚕沙9g,茯苓9g,半夏9g。

3.痰瘀阳亢

多见于痰湿素盛、血脉瘀滞、肝阳偏亢的高血压患者。由于痰瘀壅塞体内,津血循行障碍而滞缓,加之肝阳偏亢,阳亢之后,痰瘀遂生,相互为病而加重,以致清窍失用,精明失聪。临床症状及特点:眩晕时作,天旋地转,耳鸣如潮,头脑闷胀,面色红赤,心烦急躁,肢体酸困,形体肥胖,舌体胖大,舌下脉络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平肝潜阳,化浊逐瘀。

方药:白芍20g,赤芍15g,当归9g,半夏9g,晚蚕沙9g,天麻9g,陈皮9g,土茯苓12g,猪苓9g,茯苓9g,钩藤9g,十大功劳叶9g,栀子9g,夏枯草16g,益母草15g,生杜仲15g,怀牛膝15g,猪毛菜15g,木贼草15g,白蒺藜9g。

4.肝肾亏虚,浊瘀髓海

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虚、精血不足,痰浊败瘀壅塞脉络,影响精血循行,导致元神功能失常。临床症状及特点:眩晕发作迁延不愈,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劳则更甚,反应迟钝,动作迟缓,腰膝酸软,步履不正,两目昏花,面部有黑褐斑块,舌体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滋补肝肾,化浊祛瘀。

方药:龟板胶(炖化)9g,鹿角胶(炖化)9g,野山参6g,山药9g,枸杞子9g,菟丝子9g,肉苁蓉9g,巴戟天15g,杜仲15g,地龙9g,水蛭6g,丝瓜络15g,白芥子9g,怀牛膝15g,当归9g,白茯苓12g,砂仁9g,牛骨髓粉(冲下)9g。

(三)验方4首

1.向日葵盘1个。用法:去籽,水煎服。加适量的冰糖。

2.酒大黄12g。用法:研细末,每服6g,每日2次,茶水饮。

3.薄荷9g,蜂蜜30g。用法:先煎薄荷,去渣入蜜再煮沸,晚上1次用。

4.紫石英、生龙骨、生赭石各30g。用法:共为细末,每次3g,每日服3次。

(四)病案举例

金某,女,38岁,公司职员。1999年7月12日初诊。阵发性眩晕发作长达3年,每次发作时天旋地转,不能站立,闭目不睁,伴有恶心呕吐,甚则吐黄绿色液体(胆汁),且有耳鸣,听力减退,每次发作约需1个月才能缓解,曾做CT、MRI扫描及多种化验检查,诊断为梅尼埃病。发作时有眼球震颤,发作无定时,3年来发作8次,近1年来发作4次,本次发作1周,曾静滴扩张血管的药物,目前稍有好转,仍头晕目眩,不能睁眼,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动则恶心呕吐,脘闷不肌,大便干燥,舌质正常,苔白腻,脉细滑,此乃正虚邪侵,痰瘀上扰之眩晕,治宜益气养血,祛风通络,化痰祛瘀。处方:秦艽9g,羌活9g,防风9g,当归9g,天麻12g,白术10g,茯苓12g,泽泻9g,川芎9g,细辛9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白芍12g,黄芪18g,赤芍9g,地龙9g,菊花12g,陈皮、清半夏各12g。水煎,1日早晚2次分服。

二诊:上方服1剂,头晕程度顿减,旋转感已基本缓解,尽6剂可以自行走动,但仍有头重脚轻,纳呆腹胀,胸闷而满,脉滑,舌质正常,苔白腻。前方去熟地黄、生地黄,加玉米9g,佩兰12g。

三诊:前方服12剂眩晕症状消失,纳眠可,时有耳鸣如蝉声,以右侧为著,听力减退,苔薄白,脉滑,前方去细辛、菊花加丹参16g,生磁石18g,葛根20g。

四诊:上方9剂,眩晕未作,精神可,耳鸣消失,苔薄白,脉滑,仍宗前方加减治疗10余剂。

2005年8月24日随访:5年来未再复发。

按:本例是采用祛风药的化痰祛瘀作用治疗突发性眩晕的典型病案。根据气血虚弱,痰瘀阻塞的病理改变,选用有补气养血、祛风通络和化痰祛瘀功能的大秦艽汤加上黄芪、地龙、赤芍以增加补气化痰祛瘀的作用。经过实践应用,该方不仅能治疗正虚邪中型的中风偏瘫病,亦可用于气血亏虚型的突发性眩晕,且收效快、病程短,常常1剂见效,3剂痊愈。不少病例住院静脉输液治疗20余天病告无效而转治,常用此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十二、顽固性失眠症

失眠病中医又称“不寐证”,临床上以入睡困难,或入睡不久即醒,醒后不能再睡,或睡眠质量下降,终日头昏脑胀,如未睡之状;严重者彻夜不眠,仍无睡意为临床特征。顽固性失眠就是长期治疗难以达到入睡效果的病证。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更年期综合征以及一些精神病等均可引起失眠。本篇主要讨论脑动脉硬化、更年期综合征及其他一些顽固性失眠,至于不寐病中的心胆虚怯、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胃气不和等证型不在本篇讨论之列,请参考其他有关书籍。

(一)病因病机

1.血虚肝旺 主要是思虑过度,阴血耗伤或失血、术后阴血未复。复因肝郁日久,肝阳偏旺,血虚肝旺。津血亏乏,肝郁阳亢,易于气滞,以致痰瘀阻塞,脑髓失养则夜不能寐。

2.痰瘀内停 形体肥胖,多卧少动,精神刺激,气滞不伸,津血失畅,日久导致痰瘀内生,上扰心神。

3.肝郁化火 阴虚阳亢津血失布,痰瘀内生,化火上扰,以致失眠发作。

4.年老体虚 精血不足,髓海空虚,痰瘀内阻,脉络失畅,常可导致不寐发生。

(二)辨证论治

1.血虚肝旺,痰瘀阻络型

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断经前后,平素思虑过度,忧愁抑郁耗伤阴血,肝阳偏旺,心神失养,脑络失荣,痰瘀内扰。临床症状及特点:失眠不寐,入睡困难,或入睡表浅,容易惊醒,醒后不能再睡,心急心烦,躁扰不宁。面色无华,口唇色淡,性情急躁,情绪不稳,面颊时有潮红,烘然汗出,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安神,平抑肝阳,化痰祛瘀。

方药:枣仁9g,柏子仁9g,生龙、牡各15g,远志9g,节菖蒲12g,珍珠母15g,胆南星9g,龙眼肉9g,茯神9g,制龟甲9g,玄参9g,地龙9g,全虫(为末冲服)3g,夜交藤15g,黄连3g,肉桂3g,白芍15g,甘草6g,大枣5枚。

2.痰瘀内扰,心神不宁

本类型可见于平素形体肥胖,素食肥腻,痰瘀内生;性格内向,复遇精神刺激,导致气滞津停血阻痰瘀内生,痰瘀上扰,心神不宁。临床症状及特点:长期失眠,口服安眠药无效,久治不愈,夜间不能入睡,头昏脑胀,痛苦难言,周身酸困,四肢无力,难以抬举,头昏欲睡,卧床难寐,心烦急躁,情绪不稳,神魂颠倒,昼夜难分,纳食无味,舌淡红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祛瘀,安神宁志。

方药:当归12g,赤芍12g,生地黄9g,川芎9g,郁金9g,菖蒲9g,红花6g,胆南星9g,半夏9g,橘红9g,枳壳9g,枳实9g,乳香9g,没药9g,茯苓12g,猪苓9g,枣仁9g,大黄(后下)15g,柏子仁12g,芒硝(冲服)15g,黄连6g。本方服后大便泄泻,继服5剂后腹泻可自行停止。

3. 阴虚火旺,痰瘀上扰型

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火旺,或久病伤阴耗液,或中老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痰瘀渐生。临床症状及特点:失眠多梦,夜不能寐,或入睡不久即醒,醒后不能再睡。伴见骨蒸夜热,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心烦不安,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宁志,化痰祛瘀。

方药:枣仁9g,地骨皮9g,牡丹皮9g,柏子仁9g,远志9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党参9g,麦冬9g,生地黄15g,当归12g,丹参15g,茯苓15g,玄参12g,阿胶(烊化)9g,白芍15g,鳖甲9g,胆南星9g,节菖蒲9g,黄连3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地龙9g。

4. 肾虚精亏,痰瘀蒙窍型

年老体虚,精力不足,脑髓空虚,痰瘀内生,阻塞脉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难以上荣清窍,以致脑窍失荣,反映迟钝,寤而不寐。临床症状及特点:长期失眠,夜间不能入睡,即使睡后,睡而表浅稍动即醒,醒后不能再睡。周身乏力,耳聋耳鸣,两目昏花,腰腿酸软,步履迟缓,颈软无力,舌淡红,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补肾添精,安神宁志,通化痰瘀。

方药:熟地黄30g,山茱萸12g,杜仲9g,山药12g,补骨脂12g,巴戟天9g,枣仁9g,柏子仁9g,黄连3g,肉桂3g,当归9g,赤芍12g,地龙9g,水蛭6g,合欢皮12g,陈皮9g,白茯苓12g,胆南星9g,节菖蒲9g,丝瓜络15g。

(三)验方3首

1.合欢叶30g,水煎服,连服5周。

2.花生叶30g,开水冲泡,代茶饮。

3.酸枣根皮30g,丹参30g,水煎服。连服5周。

(四)病案举例

李某,女,55岁,职员,美国加州华人。于2006年3月11日就诊:患者6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难以入睡,入睡不久即醒,醒后不能再睡,严重时彻夜不能入睡,病后曾在美国接受西医镇静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几个月来,出现心慌心悸,情绪不稳,心烦急躁,特专程回国找中医治疗。发病以来,患者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足,面色发黄有点状褐色斑块,50岁月经停止,时有烘然汗出。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诊断:不寐证——血虚肝旺型。治法:补气养血,平抑肝阳,化痰祛瘀。

方药:黄芪30g,白术9g,白茯苓12g,合欢皮15g,仙茅9g,淫羊藿12g,知母9g,黄柏9g,枣仁9g,柏子仁9g,枸杞子9g,阿胶(烊化)9g,太子参12g,浮小麦30g,地龙9g,水蛭3g,琥珀(冲服)6g,大枣5枚。

二诊(3月16日):上药5剂后,能安静入睡5小时,情绪明显稳定,精神好转,心悸心慌明显减轻,病情好转继以上方加煅龙骨15g,煅牡蛎15g,5剂。

三诊(3月22日):患者已能正常入睡,时有情绪不稳,易于肝气不舒心情不快,将上方加柴胡6g,香附9g继服。

四诊(4月13日):患者失眠症状已完全消失,食纳可,精神佳,恐回美国后上症复作,遂带药3个月以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