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12

第12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

一、感冒

(一)王登旗医案

温某,男,49岁,教师。1980年3月4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清涕3天。

病史:患者3天来,头微晕,鼻塞流清涕,咳嗽有痰,色白清稀,恶风寒,无发热,口淡无味,纳谷欠佳,在卫生所诊治,服银翘片2天未效,而来针灸治疗。

检查: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感冒,风寒型。

治疗:解表宣肺,祛湿散寒。

取穴:大椎、合谷、列缺。

手法:用缓慢捻转法进针,得气后大椎不留针,起针后加雀啄灸80次,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二诊:昨日针灸后诸症大减,取穴、手法同前。

三诊:针灸后感冒基本痊愈,取足三里(双),手法同上,外关(双),用艾条温和灸,各灸10分钟。3月7日访,针灸治疗后感冒已获痊愈,至今未复发。(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登旗治疗感冒验案之一。王登旗,广西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针灸教研室主任、《广西中医药》编委,现任中国针灸教育研究会理事、广西针灸学会副会长。

本案患者由风寒之邪侵袭,致卫阳被郁,清阳不展。本病已取督脉、手阳明、手太阴经穴为主。因督脉有总督诸阳经的作用,大椎主一身之阳,又是诸阳之会,故取此穴有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的作用,能振奋全身阳气;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穴,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二穴并用,有疏风解表,清肺热、退热邪之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土穴,有健脾胃,强壮益气之效,可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促进气血运行和功能恢复;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有疏风解表,泻热清里的功能。

在取穴和针灸手法上,要注意辨证施治,特别需要分清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之不同。一般说,风寒者宜少针多灸,留针时间可以短些,一般留针5~15分钟;风热者宜少灸多针,留针时间宜长,一般留针20~25分钟。风热者可用强刺激,风寒者宜用中等刺激或弱刺激。但是,不论风热、风寒感冒,进针后一定要得气,有酸、麻、胀等感觉出现,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二)吕景山医案

张某,女,27岁,农民。1959年6月3日初诊。

主诉:恶寒发热头痛1天。

病史:患者1日前,夜卧不慎,感受风寒,遂有恶寒发热,头痛欲裂,身痛无汗,烦躁不安,啼哭不已。

检查:痛苦面容,神倦,体温38.9℃,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感冒,风寒外袭型。

治疗:散寒解表,发汗退热。

取穴:合谷、复溜。

操作:合谷穴直刺1.2寸,施以泻法;复溜穴直刺1寸,施以补法,留针半小时,留针过程中每隔10分钟施手法1次。

当行针10分钟后,患者额头、鼻尖汗出,热退身爽,头痛已除,查体温37.8℃。起针后,嘱回家静养。翌日随访,患者已下地劳动。(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吕景山治疗感冒验案之一。吕景山,1934年11月生,河南洛阳人。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早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从师于施今墨先生及祝谌予教授。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64-1965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举办的针灸研究班。1975-1978年参加援喀麦隆共和国医疗队。1978-197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深造。1986年调至山西中医学院执教。

合谷、复溜伍用,出自《兰江赋》:“伤寒无汗泻合谷、补复溜,若汗多不止,补合谷、泻复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原穴,有疏风解表,清热退热之功;复溜为足少阴肾经腧穴、经穴,按“经主咳嗽寒热”之理,有滋肾润燥,回阳救逆,促气化,调玄府之效。二穴伍用,即能发汗,又能止汗。合谷属阳,清轻走表,泻之以通经络,疏风散邪,托邪外出,随汗出而解;复溜属阴,补之以滋肾回阳,启闭开窍,扶正祛邪。二穴相合,一阴一阳,一补一泻,发汗解表,对伤寒表不解,无汗身痛等症,以及汗出不止诸症多有良效。

(三)田从豁医案

赵某,女性,12岁,学生,初诊日期:1994年10月18日。

病史:患者4天前因受凉出现咳嗽,咽痛,继而出现高热,体温达39.1℃,经服用先锋4号及退热、止咳药,体温仍在38℃左右,伴有咳嗽,痰白量不多,大便干,已3日未行,溲黄,口干渴喜饮。望闻切诊:精神不振,舌边红苔黄微腻,脉浮数。

诊断:中医感冒(内热外感)。

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治则:清热解表。

治疗:分别取商阳、少商放血,一次取2个穴。大椎、肺俞穴拔罐。

疗效:治疗1次后,热退,体温降至正常。治疗2次后,未再发热,继以梅花针叩刺督脉及脊柱两侧膀胱经,然后再于大椎、肺俞、至阳拔罐。共治疗4次,咳嗽亦消失。(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感冒验案之一。田从豁,1930年生,河北省滦南县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曾任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并被授予西班牙针灸学会和波兰针灸学会的荣誉会员。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以针灸专家身份,先后到朝鲜、阿尔及利亚、法国、罗马尼亚、瑞士、波兰等国进行医疗和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两部针灸专著,计130余万字。指导编辑西文版4部针灸丛书,已由外文出版社和西班牙联合出版。

针刺治疗感冒疗效显著,但辨别寒热非常重要。此患儿素体蕴热,复因感凉而发病。故以商阳、少商放血,清泄肺与大肠之实热,以大椎、肺俞拔罐清解在表之风邪,故而热退而身凉。继用梅花针刺激背部腧穴,以振奋阳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复以肺俞等背俞拔罐以宣肺而止咳,使疾病在短期内痊愈。

感冒虽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亦应辨证准确,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咳嗽

(一)窦材医案

一病人咳嗽,盗汗发热,四肢逆冷,六脉弦紧,灸关元五百壮,一月全安。(引自《扁鹊心书》)

评析:本案为窦材治疗咳嗽验案之一。窦材,南宋著名医家,精灸术,著《扁鹊心书》三卷。

关,关藏也;元,本元也。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穴近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为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在。《针灸资生经》:“亦名大中极,言取人身之上下四向最为中也。”为足三阴、任脉之会,故又名“三结交”。穴居石门之下,又名“次门”。

关元穴的主治疾病为: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本案患者咳嗽而见盗汗发热,四肢逆冷,六脉弦紧,为肺肾阴阳两虚,而以阳虚火衰为主,治疗当以补肾培元为要,窦材选要穴关元,施以艾灸,坚持治疗,一月而收全功。可谓简便廉验之典型病例。

(二)王松荣医案

曾某,男,24岁,邵阳市人。1983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咳嗽、吐脓痰1个月余。

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患流感并发肺炎住入邵阳某医院,经治疗症状显著减轻,但仍有低热不退,咳嗽、吐脓痰,伴左胸痛、呼吸不畅等症,在某医院诊为“肺炎合并胸膜炎”。治疗1周后无效。现仍咳脓痰,口干引饮,纳差神疲。

检查:神志清楚,形体中等,无喘息,无汗,舌质红尖绛,苔薄黄,脉数。体温38.3℃,胸部X线片:左肺部有片状密度阴影。白细胞50×109/L(50000/mm3),中性0.86(86%)。

诊断:咳嗽(肺炎合并胸膜炎),肺热型。

治疗:清宣肺热,化痰止咳。

取穴:①组:曲池、太渊、足三里、丘墟。②组:尺泽、肺俞、大杼、太溪。

操作:每日针刺一组,交替使用。

经5次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松荣治疗咳嗽验案之一。王松荣,男,1935年生,湖南省益阳市人。解放前从师名医彭信皆老先生门下学习3年,于1952年考试合格开业行医。1954年考入湖南省中医专科学校。1957年毕业留校工作。1958年参加全国针灸师资班学习,结业后在湖南中医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从事针灸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1988年8月调海南省中医院工作。从医30年来,治好了大量疑难杂病、顽症,慕名求医者甚多。尤以擅长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皮肤瘙痒症、胆道蛔虫、小儿麻痹症、病毒性疱疹、痄腮、急性乳腺炎等。他先后在《中医杂志》、《新中医》等杂志中发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了《中医学概要》、《简明针灸学》等书。

该例乃由外邪袭表,肺卫失宣,肺失肃降而致咳嗽。肺主呼吸,功能失调,则呼吸不畅;肺部日久而化热,热灼津液,炼液而成脓痰;肺热蕴久,伤及脾胃之津,则口干引饮,纳呆神疲。故治宜清宣肺热,化痰止咳为主。取肺经输穴太渊,以宣肺止咳,取肺经水穴尺泽,配肺俞,以泻肺中蕴热,消痈祛痰。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以泄热宣肺,因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取足阳明合穴足三里以健后天之本,补太溪以滋阴清热,泻大杼以泻胸中之热,四穴配合,相得益彰,故收桴鼓之效。

(三)刘冠军医案

宋某,女,33岁,职员,于1974年3月初诊。

主诉:咳嗽3天。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纳少脘闷,近日不慎感寒作咳。误服凉药后则咳嗽更甚,痰白肢懒,神疲乏力。

检查:面淡黄,脸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来濡滑,惟右关细弱。

诊断:咳嗽。

治疗:培土生金止嗽。

取穴:太渊、肺俞、列缺、丰隆、脾俞、足三里。

操作:补太渊,泻肺俞、列缺、丰隆、灸脾俞、足三里。每日1次,连续治疗7次,聚散关开,咳止而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冠军治疗咳嗽验案之一。刘冠军,男,1929年生于吉林省辉南县。早年承舅田润周亲授,后就学于辽源市伤寒论专家洪哲明先生,六年寒暑不辍,尽得两家之学。1949年经辽东省卫生厅考试后晋为中医师。1953年曾任辽源市中医院门诊部主任。1956年被聘执教于长春。著有《脉诊》、《子午流注易通》、《现代针灸医案选》、《针医心悟》、《中医针法集锦》、《经穴命名汇解》、《针挑疗法》、《急证针灸备要》等专著。发表一百余篇论文。

咳为肺声,声发于气,说明咳嗽是气病,因肺气上逆则作咳嗽。虽然古有“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的主张,但关键在于“聚于胃,关于肺”。这里所说的“聚”是指痰湿不化,壅阻气逆则作咳;“关”是肺失宣降,肃降失职则作嗽。

该例咳嗽,由于平素脾阳不健,兼感外邪,更因凉药所误,导致脾阳更加衰惫,证属阳虚冷嗽范畴。今补太渊,泻列缺、肺俞,意在宣通肺气。加之丰隆系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由于痰浊生于脾虚,聚于胃腑,影响肺气,故刺之通脾胃;灸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驱饮邪而止嗽。六穴协力,有健脾益气,宣肺止咳,涤痰降浊之功。由于病穴相应,故能收效。

(四)李影医案

郭某,女,37岁,工人。1989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干咳、头痛、鼻流清涕5天。

病史:5天前因患感冒出现头痛、微咳、鼻塞、流涕。曾口服桑菊感冒片、土霉素、复方甘草片和止咳糖浆等药,头痛、鼻流清涕等症好转,惟咳嗽日趋加重。故来就诊。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呼吸气粗,干咳无痰,面色无华。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诊断:咳嗽,外感风寒型。

治疗: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取穴:身柱。

操作:针身柱0.8~1.2寸,徐徐提插刮针手法,产生针感后即出针,再拔火罐10~15分钟,日针1次。

次日复诊:咳嗽次数减少,症状好转。

20日三诊:显著好转,夜间已基本无咳嗽,今晨亦未咳嗽。共治疗4次而愈。(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李影治疗咳嗽验案之一。李影,男,1938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59年入长春中医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针灸临床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了经络感传的研究工作,并获得部级乙级成果奖。近年来主要从事针灸治疗眼底血症的临床研究。参加了编写全国针灸函授教材《针灸学》,《中国灸法集要》等3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