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27

第27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6)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6)

呃逆俗称打呃。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是一种不自主膈肌间歇性收缩而致的疾病,呃逆的发病原因很多,正常人在吸入冷空气时也往往见之,其他还有胃膨满、癔症、妊娠、伤寒、赤痢等重症阶段和某些疾病末期出现恶病质的患者,因膈肌受到刺激,有时也可发生本症。本例的发病原因,经细询病情,得知其丈夫在伊拉克工作,正处于海湾战争爆发之际,深虑其夫遭受生命危险,故终日寝食不安,闷闷不乐,以致肝郁气逆,胃失和降,则癔症之呃逆作矣。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取足阳明、足厥阴、任脉和手厥阴经穴为主,取肝俞与期门俞募相配,针而泻之,以舒畅胸膈,行气活血;取胃之募穴中脘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相伍,以调整胃腑、和胃降逆,更取水突、天突二穴施平补平泻手法,以起利咽喉、降逆气、舒畅胸膈的作用,如此数穴协用,各奏其效,则呃逆之痼疾,得以康复。

(三)殷克敬医案

杨某,男,40岁,工人,1976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诉:二天前因与他人吵架后即感胸胁胀满不舒,嗳气频频,继则呃逆不止,查:体素健,舌苔稍厚少津,脉弦细。以致肝郁气滞肝火灼伤胃阴;胃失和降上犯为呃,取穴:太冲、内庭、内关。针后呃逆大减,胸胁稍舒,继针一次症状全消。(引自《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殷克敬治疗呃逆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本症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呃。泻肝经原穴太冲以疏肝理气降逆,内庭清热以养胃阴,内关属阴络阳,通于阴维,以治心、胸、胃疾,且宽胸理气,使肝胃和而呃逆止。

(四)田从豁医案

患者于某,男性,62岁,工人,1998年7月24日初诊。

病史:二个月前因“高血压病”住入电力医院后即出现呃逆。经用针灸、按摩等治疗,呃逆逐渐停止。2周前因服食“冰镇西瓜”,呃逆复作,昼夜发作,入睡时仍呃声不断。现呃逆频作以至于不能连贯说话。纳食尚可,胃脘部无明显不适感。大便可,每日一行,成形软便,溲调。查:患者呃声频作,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诊断:呃逆(寒阻中焦)。

立法:理气散寒,和胃止呃。

治疗:取天突、中脘、巨阙、期门,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中脘加用温针灸,起针后取胃俞、脾俞、大椎拔罐。

二诊时,呃逆仍作,继用上法。三诊时呃逆减轻。四诊时,患者来诉,自第3次治疗后呃逆未发作,患者精神好,纳食佳,夜晚睡眠好。证属痊愈。(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呃逆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此患者曾有呃逆发作史,虽有缓解,但脾胃已伤,复因进食冷食,致寒气凝滞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失于调畅,逆气上行而发“呃逆”。治疗重在温中以散寒,理气而降逆止呃。方中以天突降上逆之气,以巨阙、中脘调理中焦,理气和中,以期门疏泄条达肝气,以助中焦之健运,更加用中脘温针灸,驱散中焦之寒气。共奏温中散寒降逆之效。于脾、胃俞及大椎拔罐,以加强脾胃之运化,强健中焦,而收速效。

三十三、便秘

(一)纪青山医案

郭某,女,22岁,学生,1981年7月初诊。

主诉:大便秘结2年。

病史:该患2年前开始大便不通畅,1周解大便1次,经某医院诊断为习惯性便秘,给服用果导,大便即通畅,药一停便秘如常,因学习紧张靠服用药物维持。故暑假来门诊治疗。现症状:大便不通畅,腹部痞满,便则努责,艰涩难下。

检查:身体健壮,面色红润,神清语明,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舌质红,苔微黄,脉象滑实。

诊断:便秘。

治疗: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取穴:天枢、大肠俞、支沟、上巨虚、曲池。

操作:针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嘱其养成排便习惯,每日按规定去厕所1次。

经针刺1疗程后,每3~4天能排便1次,并排便通畅。(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纪青山治疗便秘验案之一。纪青山,1938年生,吉林省榆树县人。1959年考取长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65年毕业,同年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进修1年。纪氏在治疗中以审察整体、辨证论治、分清缓急、治标顾本的原则,在临床中擅治内、妇科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他指导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发表40余篇论文,并参加编写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针灸学》、高等中医函授教材《针灸学》、《中医针法集锦》、《急证针灸备要》、《中医学多选题题库·针灸分册》、《中医学问答题库》、《针灸分册》、全国中等中医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等。并参加人体经穴、头穴、耳穴微机化模型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该例患者平素嗜食辛辣之物,少食蔬菜,日久阳明积热,津液受灼,大便燥结而腑气不通而成。故治疗取大肠俞与大肠募穴天枢,配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以加强疏通大肠腑气的作用,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使腑气通畅;曲池能泄阳明之热,清热即能保津,诸穴相配,用泻法,即可达到清泻胃肠实热,润肠通便之功,而便秘自除。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坚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如《内经》记载:“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盛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说明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则发生便秘。针刺是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秦亮甫医案

马某,男,75岁。主诉:便秘数月,长期服用水果、甜杏仁、蜂蜜,大便仍觉困难,有慢性支气管炎史。舌苔薄白,舌边齿痕,舌质正常,寸脉浮弦滑,关尺软滑,诊断:老年便秘,辨证:肺气失于肃降,肺阴失于润肠。治则:清肺养阴,使肺气得以肃降,阴液可以润肠,针刺取穴:尺泽(双)、鱼际(双),此2穴均用泻法,每天针刺1次,连续2次后大便已通;3次大便正常,仍嘱服杏仁、蜂蜜。[洪钰芳.秦亮甫针灸医案五则.中医文献杂志,2005;(02):35-37]

评析:本案为秦亮甫治疗便秘验案之一。秦亮甫生平见《腹痛》。

便秘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从脏腑病机的角度来说,便秘之病机,主要在于肺、脾、肾,秦师在治疗时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原理,泻肺经的尺泽穴、鱼际穴,是因为肺气壅塞,当泻其子,肺属金,金之子为水,尺泽是肺经的合水穴,鱼际是肺经的荥火穴,以清肺经的内热,使肺气得到肃降,使阴液得以润肠,以达到通腑的作用。

(三)陈克勤医案

王某,男,71岁。卒中风1个月,大便不畅,每日需用“开塞露”方能解便。近4日来虽用药亦不见效,舌红苔黄,脉沉。邀陈师诊疗,脉证合参,其证属虚,治宜活血通络,补益气血,遂予针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艾条悬灸神阙。5分钟后即有便意,10分钟排于裤内。3日后恢复正常排便,每日1次。[吴成.陈克勤副研究员针灸治疗经验.广西中医药,1989;(03):26-27]

评析:本案为陈克勤治疗便秘验案之一。便秘有热秘、冷秘、气秘、风秘、虚秘、实秘等不同分类,而针灸治疗之目的在于增加肠蠕动,促使排便反射功能尽快恢复。临床实践中,年轻体壮,病情属实属热者,宜针刺支沟、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施以强刺激手法,留针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年老体弱多病情属虚寒者,宜温针天枢、足三里,施行弱刺激手法,并用艾条灸神阙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若属习惯性便秘,除针灸治疗外,尚应嘱病人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果品,诸如韭菜、香蕉、白薯等,并养成按时登厕排便的习惯,夜间用手掌依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5~10分钟,如此配合,多能获效。

(四)田从豁医案

患者张某,女性,71岁,1997年10月27日初诊。

病史:患者5年前始大便不畅,每隔2~3日一行,排便困难,曾用“麻仁润肠丸”、“通便灵”等多种药物治疗,服药时间可排便,停药后大便更加困难。近半年便秘加重,每隔3~4日一行,排便时非常困难,常伴有自汗体倦,排出的大便不一定干结坚硬,伴有腹胀脘痞,纳谷不香,神疲气短。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

诊断:便秘(气虚便秘)。

治则:益气健脾通便。

治法:取天枢、关元、足三里,用补法。足三里加用温针灸。明显减轻。治疗5次后,每隔1~2日大便一次,排便不需费力,自汗心悸气短明显好转,精神好,腹胀已除,纳食香。(引自《田从豁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便秘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此患者为一例典型的气虚便秘证。脾气虚,不能升清降浊,则大肠传导无力,致排便困难。脾虚不能受纳运化水谷,故食不香,食后腹胀,气虚四肢失于濡养故倦怠乏力,脉沉无力。治疗重在益气健脾。关元为益气之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穴,亦为强壮要穴之一,加用灸法以加强益气健脾的作用。天枢可加强疏通腑气,通导大肠的作用。诸穴相配,共奏益气健脾的作用。

三十四、积聚

杨继洲医案

戊辰岁,吏部观政李邃麓公,胃旁一痞块如覆杯,形体羸瘦,药勿愈。予视之曰:即有形于内,岂药力所能除,必针灸可消,详取块中。用以盘针之法,更灸食仓、中脘穴而愈。邃麓公问曰:人之生痞,与痃癖积聚、癥瘕是如何?曰:痞者否也,如《易》所谓天地不交结之否,内柔外刚,万物不通之义也。物不可以终否,故痞久则成胀满,而莫能疗焉。痃癖者,悬绝隐僻,又玄妙莫测之名也。积者迹也,挟痰血以成形迹,亦郁积至久之谓尔。聚者绪也,依元气为端绪,亦聚散不常之意云。癥者征也,又精也,以其有所征验,乃久而成精萃也。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气血成形,及历年遐远之谓也。大抵痞与痃癖,乃胸膈之候,积与聚,为腹内之疾,其为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见于男子。其瘕与癥,独见于脐下,是为下焦之候,故常于妇人。大凡腹中有块,不问男妇积聚癥瘕,俱为恶候,切勿视为寻常。初起而不求早治,若待痞块胀满已成,胸腹鼓急,虽扁鹊复生,亦莫能救其万一,有斯疾者,可不惧乎!李公深以为然。(引自《针灸大成》卷九)

评析:本案为杨继洲治疗积聚验案之一。杨继洲生平见《噎膈》。

对于积聚肿块,古人常在肿块局部施予针刺疗法,通过调整机体局部潜在的生理功能,达到除积聚之目的。如《神应经》载:“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穴,针三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本案患者胃旁肿块积聚之症,杨氏明断有形于内,针灸可消。故详取块中,用盘针之法,更灸食仓、中脘穴而愈。

现代临床也有在肿块局部施行针刺者,如陆氏等治疗甲状腺瘤,于瘿瘤顶部中心垂直刺入毫针,再于四周向中心各刺入一针;唐氏治疗浅表肿瘤,用电热针直接刺入瘤体;李氏治疗菜花样增殖型皮肤癌,用电热针刺激癌肿局部。可见在肿瘤局部施用针刺疗法,疗效可靠。

三十五、水肿

(一)陆瘦燕医案

徐某,女,54岁。

肿由下肢而起,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溲短涩,渐延腹面浮肿,神倦肢冷,脘闷腹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是因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气海+,水分。

手法:脾俞、肾俞(提插捻转,留针加温)。

气海(提插不留针):水分(熨灸5~10分钟)。

二诊:灸后小便增多,遍身水肿已去其半,脘闷腹胀也告缓减,仍有便溏,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已应手,仍以原方出入。

处方:肺俞+;脾俞+;肾俞+;气海+;阴陵泉+;水分△。

手法:阴陵泉±,双(留针加温),其他穴位不留针;水分仍按上法。

三诊:小溲通利,遍身浮肿基本消失,胃纳已旺,腹胀告和,二便正常,精神见振,舌质略淡,苔薄白,再以温阳和土为治。

处方:脾俞+,双;肾俞+,双;气海+,足三里+,双。

手法:足三里(提插、捻转,留针加温)

气海(提插,留针加温)

脾俞、肾俞(不留针)(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水肿验案之一。陆瘦燕生平见《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