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20681800000028

第28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7)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7)

水肿之成,巢元方论之甚详,其要旨多从脾胃虚弱,土不制水;命火衰微,不能化水立说。后代医家,又以肺为水之上源之依据,认为脾虚土不生金,肺虚气不化水,也是水湿泛溢的原因。并将水肿分阳水,****二类。凡外因风湿而致者为阳水,内伤不足者为****。至其治法,有开鬼门(宣肺发汗),洁净府(通利小便),去菀陈莝(攻下)三大法则。陆老使用针灸治疗水肿也是以此为依据。本例病者,纳呆溲短。大便溏薄,脉沉细,舌淡胖,是脾肾阳虚之象。按脉论证,盖为****之候。陆老取肺俞以补肺行气,脾俞运土以制水,肾俞益肾以温阳,加用气海补益真元,灸水分利小便以洁净府。故诊后小便增多,浮肿渐退,二诊加泻阴陵泉土经之水穴,补之以扶土,泻之以利水,补泻兼施,是陆老手法之妙用,故诊后小溲通利,水肿消失,三诊邪去正虚,增加培土之法巩固之而愈。

(二)吕光荣医案

患者,男,58岁。反复全身水肿5年余,加重5天,全身水肿,双下肢为甚,按之没指,胸闷气促,腹胀喘满,动则尤甚,咳嗽痰多,口干但不欲饮水,心悸,唇发绀,腰膝酸软,尿少便结,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结代。诊断为心水,治以逐水通便,行气消肿。方用禹功散:黑牵牛120g,茴香30g,炒后研细末,以生姜汁调服6g,每日1剂,针灸取水分、关元、内关、太溪、足三里、人中、心俞、膻中、昆仑,30分钟出针,每日1次,5天后水肿开始消退,10天基本治愈。[马玉娟.吕光荣治疗心源性水肿30例总结.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06):364]

评析:本案为吕光荣治疗水肿验案之一。吕光荣教授是云南省名老中医。

水附于心,则谓心水,心经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心气为水邪所阻,故胸闷气短。水邪不循常道而瘀于皮下,则发水肿,水津不得输布,则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禹功散以黑牵牛为君,泻下逐水,且利小便,使水湿之邪从二便排除,以茴香为臣,辛温行气,与牵牛同用,可增其逐水通便之功,并使其无寒凝碍水之弊。以姜汁为佐,开痰水而和胃气。加之针灸通经络行气,故疗效显著。

(三)彭静山医案

刘某,男,53岁,双下肢浮肿十余年,无腰痛、耳鸣等症状。多次化验尿常规无异常,曾服五苓散化裁汤剂三十余剂,肿未消。诊见神清,面色赤青,舌质黯红舌边有瘀点、瘀斑,伸舌时舌短缩,舌尖卷曲,六脉沉而左寸有力。取金津、玉液放血,吐出紫黑色血约10毫升,当即舌能伸出,次日复诊则下肢浮肿全消。[王鹏琴.彭静山教授的临床经验.北京中医,1988;(04):5-6]

评析:本案为彭静山治疗水肿验案之一。彭静山老中医早年学医于东北名医马二琴教授、东北名针灸家唐云阁先生等四位老师,从医五十余年,曾任教于辽宁中医学院。他研究发明的眼针疗法,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水肿乃由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决渎不利,膀胱失约所致,何以放血会治愈水肿呢?心主血脉,血液运行要赖心气的推动,纵观此例脉证合参,属心血瘀阻而致血运不畅,通常表现为局部瘀血,瘀血影响津液的输布亦可致水肿,金津、玉液放血后,瘀血去则血运如常。津液得以输布而浮肿消。

三十六、胁痛

(一)盛灿若医案

叶某,男,70岁。1999年3月15日初诊。左侧胸胁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月余。刻下:左侧胸胁部沿第4、第5肋间疼痛,疼痛如针刺、抽掣样痛,终日无休止,触之痛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证属湿热蕴郁肝胆之经,气血运行不畅。治拟清热利湿,疏经活络。取穴:左支沟、阳陵泉,局部沿原疱疹四周围刺。支沟、阳陵泉直刺1.0~1.5寸,用泻法,使针感尽可能上传。局部围针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经10次治疗,局部抽痛、跳痛已止,局部疱疹愈后的色素沉着已明显变浅。继续针治1疗程以巩固疗效。[成汝梅.盛灿若针灸治疗痛证的经验.江苏中医,1999;(12):8-9]

评析:本案为盛灿若治疗胁痛验案之一。盛灿若生平见《胃痛》。

本例属中医“胁痛”范畴。胸胁部为少阳经循行所过之处。支沟与阳陵泉2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是治疗胁肋痛的主穴,具有行气止痛、通腑降逆、疏通三焦气机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又为筋会,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利胆的作用。2穴配伍,上下相应,相得益彰。擅长治疗肝气郁结所致的胁肋痛、耳疾及侧头部的病症。

(二)杨介宾医案

陈某,女,63岁。1980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右胁肋持续性疼痛20余天。20天前半夜突然发病,右侧胁肋剧痛难忍,咳嗽呼吸、走坐转侧加重,牵引腰背作痛,立即到医院诊治,胸透心肺无异常,曾服用止痛片、注射止痛针、庆大霉素以及中药治疗,均无效果。诊见面部红润,体质丰满,痛苦表情,辗转呻吟,烦躁不安,头昏,右侧3~7肋疼痛,耳鸣喉干,舌体少苔,舌质微红,脉象弦紧。诊断:胁肋痛(胁间神经痛)。治则:疏调少阳,通络止痛。处方:①支沟,阳陵泉;②乳根、天池拔罐。进针20分钟疼痛停止,留针半小时,病即霍然而愈,后经随防未再复发。[许建阳.杨介宾教授针灸痛证举案析要.四川中医,1995;(08):5-6]

评析:本案为杨介宾治疗胁痛验案之一。杨介宾生平见《中暑》。

本处方采用手足同名经配穴法,支沟配阳陵泉通调腑气,活络止痛,再辅以乳根、天池拔罐,畅达局部气血之郁滞。气机通畅,郁滞调达,胁痛自除。《灵枢·经脉》曰:“胆病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说明胁肋痛与肝胆关系甚为密切,故采用手足少阳疏调气机,通经活络止痛。胁肋痛,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者,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肝胆湿热、肝阴不足者,清利湿热,养阴柔肝,选取手足少阳、厥阴经穴为主。处方可选:①支沟、阳陵泉、期门、丘墟。②内关、胆俞、肝俞、肠俞。

随证选穴,口苦者,加日月、胆俞、阳辅泻胆腑郁热,面目俱黄,加至阳、腕骨、阳陵泉利胆退黄,瘀血停滞,加血海、三阴交、章门活血通络。肝阴不足,加曲泉、行间、肝俞养血柔肝。以上均具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活血通络,养血柔肝的功效。临证之时随证化裁,强刺泻法,虚补实泻,每日或隔日一次,交换治疗。一般胁肋痛,可用支沟透间使,阳陵泉透阴陵泉,丘墟透照海,每次选用一个透穴强刺激,亦可用胁肋相应部位华佗于脊穴针刺,如属瘀血停滞者,可在患部用皮肤针重叩出血,加拔火罐,亦有良效。现代的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可按本病辨证施治。

(三)孙六合医案

李某,男,48岁。主诉:胁肋痛10余日。现病史:因工作与人争论而患右胁肋疼痛,胸膈满闷,脉弦有力,此为肝气郁结,阻滞经络不通。查体:未见异常。CT及B超、肝功能未见肝异常。西医诊断为肋间神经痛。

辨证:因情志而致,脉弦而有力,病症属于肝气郁结而致。治则:舒肝理气,活络止痛。取穴:胆俞、丘墟透照海。

操作:胆俞针感到达前胸、丘墟透照海交叉取穴,行针30分钟,疼痛减半,继针1次而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引自:高希岩.《临床针灸医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

评析:本案为孙六合治疗胁痛验案之一。孙六合生平见《哮喘》。

胆俞,膀胱经胆之背俞穴,该穴向上(肝俞穴方向)或向下(脾俞穴方向)平刺1寸半到2寸,其针感向上走达心俞、肺俞穴处,向下走至胃俞,肾俞穴处,用于治疗胸段背肌疾患;直刺或略向外方斜刺,部分针感可达胁肋、肝胆区、上腹、胃腑,对这些部位疾患收效较佳。丘墟:胆经输穴;二穴合用,可疏清肝胆之气。照海,肾经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通肝肾。

(四)殷克敬医案

费某,女,64岁,西安市家杂公司职工。1970年8月7日来院就诊。

主诉:胸胁痛八年。

病史:右侧胸胁不适已十年,八年前开始有隐痛感。近一年来渐感闷胀,间有明显的刺痛。近两月来,刺痛症状发作频繁,疼痛部位固定不移,饮食日渐减少,食油腻后,疼痛即刻发作。经省医院确诊为“胆结石”。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昨日不慎食用鸡蛋后,疼痛难忍,急诊邀余诊治。

检查:形体羸瘦,急性痛苦病容,烦躁,脉沉滑数,舌质红、苔白。心率100次/分,血压130/90mmHg,体温37.1℃。

诊断:胸胁痛(胆结石)。

辨证:痰阻胸胁。

法则:行气解郁,逐痰破积。

取穴:期门(双)、肝俞(双)、阳陵泉(双)、支沟(双)、太冲(双)。上穴以泻法施针术,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经连续施术治疗三次后,患者明显痛减,并在大便时,有它物把****刺破,用棒棒察看时,发现有硬块,用水冲刷大便后,有小石块三十余粒。

宗上方、上法,继续施术治疗七次后,诸上症状消失,停针。(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胁痛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气滞液积,凝聚为痰,痰涎阻络,不通则痛,久则积痰凝坚,脉络阻塞而发胀闷、刺痛。肝不条达,脾失健运,故食纳日减。滑脉为痰为积,苔白为痰液凝聚,症属痰阻胸胁。治宜行气解郁,逐痰破积。故取上穴治之,其由:期门穴为肝经之募穴,施术可疏肝开郁;阳陵泉穴为胆经之合穴,也是八会穴之筋会,施术可清利肝胆;肝俞穴为肝在背之俞穴,施术可疏通肝络;支沟穴为三焦经之经穴,施术可疏肝利三焦气机;太冲穴为肝经之输穴,亦是原穴,施术可宣郁止痛,取其上穴,以针施展手技,故收奇效。

三十七、腰痛

(一)窦材医案

一老人,腰腿痛,不能行走,令灸关元三百壮,强健如前。(引自《扁鹊心书》)

评析:本案为窦材治疗腰痛验案之一。窦材生平见《咳嗽》。

腰以下为肾所主。本案患者年老肾虚,腰膝失养,故腰腿疼痛,难以行走。窦氏仅采用艾灸关元穴位,而强壮如前。考:关,关藏也;元,本元也。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穴近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为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在。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关元之穴有补肾益精,回阳固脱,调理冲任,扶正固本之效。艾灸关元可大补元气,补肾而治腰腿疼痛,故获良效。

(二)马瑞林医案

王某,女,22岁,护士。1987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腰痛,右侧疼较为明显,已3个多月。

病史:患者腰痛3~4年,于护校读书时即有时腰痛,近时期工作在手术室,每日站立时间较长,则疼痛并有沉坠感,因此腰痛比以前加重。在医院检查尿常规正常,X线摄影,B超检查;肾脏下移3.5cm,诊为肾下垂、游起肾。用药治疗未见好转。

检查:患者面色白,体瘦弱,舌质红,苔白,脉沉细。扪诊腹平软,肾区(右)有压痛,余未见异常。

诊断:腰痛(肾下垂),肾气虚型。

治疗:补肾温经,升举阳气。

取穴:肾俞、气海俞、三阴交、关元。

操作:关元穴用隔姜灸法,每次灸5壮,肾俞、气海俞、三阴交用毫针刺,补法,每针在得气基础上施行手法,留针20分钟。

针灸2次后,腰痛明显减轻,针灸7次腰不痛,可连续工作4~5小时以上无不适感。B超检查右肾上移3cm,痊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马瑞林治疗腰痛验案之一。马瑞林生平见《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