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20690500000008

第8章 低调做人是一种智者风范 (7)

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他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没有轻言可否。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却遵循母亲的遗命,让弟弟赵匡义做了皇帝。这个事实曾让赵德昭心中郁闷,落落寡欢。赵德昭的一位亲信劝他不可这样,这位亲信出口说:“事已至此,大王纵有千般怨言,也无力回天了。大王现在的举动,皇上必定极为关注,皇上怎会容忍一个心怀不满的臣子呢?再说,大王当不上皇帝也未必就是坏事,只要大王参透荣辱,顺天应命,也不会感到做个逍遥亲王有什么不快。”

赵德昭不乏聪明,他一下领悟了亲信的真意,不觉为自己先前的失误暗自叫险。自此,他天天纵歌饮酒,对宋太宗又是极其恭敬,宋太宗对他并不怀疑,君臣相安无事,相处得十分融洽。

今日面对此变,赵德昭虽口里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是千回百转。他思忖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他又想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又没死,太宗自是不能放过他了,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

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先前的窃喜之情一扫而光。他决定以静制动,慎重行事,于是他故作生气之状开口说:“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在侧,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儿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想赵德昭定然接受,自己也可有拥立之功,飞黄腾达,等到赵德昭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他们虽自称有罪,但心中怅然若失,面有不快之色。

赵德昭见之一凛,为了安抚众将,不令他们疏远自己,他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荣辱之事,岂可盲动?再说赵氏江山谁做皇帝都是一样,我岂能趁皇上危难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

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慎重之行了。

宠辱不惊,是一种历尽繁华之后的恬淡,是一种笑看人生风云变幻的洒脱,同时也是一种遇事镇静沉着的稳健和气度。我们只有在成长中经历岁月的淘洗,方能达到这一人生境界。

自古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广阔的胸襟和高度的智慧。他们不为荣辱所左右,行为才不会失常失态,凡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其实,荣辱不仅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若是一味好荣厌辱,将之完全对立起来,反应激烈,人在心情大乱之下,就难以冷静从事了,其结果不免出现偏差。从思想上淡化荣辱观念,方可让人放下功利思想,真正领略人生的自由境界。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保持从容的心态,清醒理智地面对现实。

愚憨有时是一种潜智慧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聪明也如此。聪明过头反而成为一种愚蠢。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一句警世良言,它时刻告诉着人们:愚憨有时也是一种潜智慧。

苏轼在总结自己坎坷一生的教训时,很懊丧地叹息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不能不说是一个聪明的天才人物,曾被欧阳修称之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大文豪。他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如果说他事事聪明、一生都聪明,却不敢苟同。特别是他在政治上、官场上的表现,不仅不能说是聪明,反而应该说是愚蠢。史书上记载,苏轼有一天下朝后,两手抚摸着自己的便便大腹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机关,只有他的爱妾王朝云一语破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就是说,连他自己也明白,“不合时宜”是他一生坎坷的主要症结。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苏轼在政治上一辈子都不识时务,实在算不上聪明。且看他的表现:苏轼一贯自恃聪明,谁当权他就反对谁。不分主次,不分环境,不管上下,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坚决反对。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反对;司马光上台复旧,他也反对;程颐、程颢提出新的理学观念,他也反对……当然,他反对人家自有他的理由,有些意见也是正确的。然而,不分青红皂白,为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钻牛角尖,便积怨众多,四处树敌,一生多有波折和磨难。你能说,他的人生厄运与他处世方面过于自信没关系吗?尽管他为国为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因为方法上过于简单直白,则欲速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他后来遭人嫉妒、陷害,几度入朝,反复被贬,都与此很有关系。

由此可见,苏轼自誉为聪明一生,其实,他有时在具体事上是聪明的,而在一些原则上是愚蠢的。古今中外一些有点才气的人物,所以怀才不遇,其志难展,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问题。他们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独尊;有的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世人皆醉我独醒”;有的自以为满腹才学,其实只会纸上谈兵。

懂得方圆之道的人,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有想法,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才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下显示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获得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貌似愚憨。

自古以来,忠直之士为人敬佩、为人赞扬。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谏,不惜身家性命去为民请命。如果只从个人利益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个性,图个高官厚禄,但是为社稷江山、为黎民百姓,他们不仅不能坐视不管,相反,他们忠言劝上,直言犯上。他们也知道必死无疑,但是如果只为苟延残喘于世,就不尽自己的职责,这些忠义之士是绝对不肯干的,他们是不会屈从的。可是他们拼却性命地去直言进谏,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圣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暗的王侯,所以直言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值得你去进忠言的,你不能审时度势,无疑是过于迂腐、愚忠了。直炮筒子未必受欢迎。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很特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换句话说,就是嘴上说喜欢“直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方圆做人,貌似愚憨,巧妙地利用在他人心目中制造自己“愚钝”和“憨厚”的假象,明哲保身,骗过聪明的当事者,正所谓“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

刚柔并济也是一种方圆之道

刚柔相济是一种方圆之道,也是一种交友处世的方法,它可使激烈的争论停下来,也可以改善气氛,增进感情。我国古代有许多刚柔相济的事例:

东汉初年,冯异治理关中甚见成就,有人向刘秀打他的小报告说:“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刘秀虽然并不相信这一套,但他也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这份报告转给了冯异。冯大为惊恐,连忙上书申辩,刘秀便抚慰他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这种效果显然比单独施恩或施威要好得多。

前秦时苻坚357年即位后,任用汉人王猛治理朝政,富国强兵,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先后攻灭前燕、仇池、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占领了东晋的梁、益两州,把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汉水上游都纳入了前秦的控制。为了争取支持者,他对各族上层人物极力优容和笼络,如鲜卑族的慕容垂、羌话的姚苌,都毫不见疑地委以重任。对苻坚这一做法,谋臣王猛曾多次劝说苻坚对那些异族重臣有所制约,甚至还不止一次利用机会,设法除掉这些人。但苻坚迷信自己对他们的恩义,阻止他这么做。

在鲜卑贵族慕容垂、慕容泓相继谋反后,苻坚面责仍在自己手中的原前燕国主慕容玮说:“卿欲去者,朕当相资。卿之宗族,可谓人面兽心,殆不可以国土期也。”在慕容玮叩头陈谢之后,他又说:“《书》云,父子兄弟相及也……此自三竖之罪,非卿之过。”但是,慕容玮并未为苻坚这一套所感化,在暗中仍企图谋杀苻坚来响应起兵复国的慕容氏鲜卑贵族,后来因谋泄才被苻坚擒杀。苻坚这才后悔不听王猛的忠谏,但这时大局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四川后,诸葛亮在协助刘备治理四川时,立法“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当地的官员法正提醒诸葛亮,对于初平定的地区,大乱之后应“缓刑弛禁以慰其望”。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他对法正说:四川的情况,与一般不同。自从刘焉、刘璋父子守蜀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现在如果我用在他们心目中已失去价值的官位来拉拢他们,以他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恩义”来使他们心怀感激,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所以,我只能用严法来使他们知道礼义之恩、加爵之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

曾国藩认为: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由于有了刚,那些先贤们才能独立不惧,坚韧不拔。刚就是一个人的骨头。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就是使人站立长久的东西。柔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大凡刚烈之人,其情绪颇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便是刚烈人的优点,同时又恰恰是其致命的弱点。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金。”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姓。”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职者需善于以柔克刚。

但“柔”也要有一定的尺度,当你想施恩于对方,打算做出让步之前,首先考虑你的让步在对方眼里有无价值。别人并不看重的东西,没必要送给他。若开始你就做出许多微小的让步的话,对方也许不仅不会领情,反而加强对你的攻势,因为他知道你做出这些小的让步有企图,而且他们并不看重这些让步。

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刚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刚强,北方人的刚强,还是你这样的刚强呢?用宽厚温和的态度教育别人,不报复别人的蛮横无理,这是南方人的刚强,君子属于这一类。顶盔贯甲,枕着戈戟睡觉,在战场上拼杀至死而不悔,这是北方人的刚强。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所以,君子温和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刚强啊!君子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子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这才是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黑暗时,君子一直到死不改变操守,这才是刚强啊!”

懂得该刚则刚,当柔刚柔的人,也是深谙方圆之道的人,方与圆并用,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刚柔相济。该刚则刚,当柔则柔,才会使事情向最顺利的方向发展,也是方圆为人的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