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48

第48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6)

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6)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黄汗有水气,身体沉重,如果汗出后,感觉轻快了,是水湿排出了,当然要缓解症状了。但是久久汗出,要伤津液的,肌肉要痉颤动。腰以上汗出,上虚,水饮也要上逆的,会出现胸中痛,他以前的条文说过,还是有寒饮的问题。腰以下无汗,寒饮水气多。“腰髋弛痛”,总感觉皮里有什么异物。就是水气了。严重的,食欲受影响,甚至吃东西发噎。烦躁的厉害,身体疼痛重着。小便不利。这个病,很复杂。他整理者也很可恶,搞的条文支离破碎,我们汇总一下:

(1)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2)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3)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4)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5)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6)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7)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有内热的人,或者饮酒的,汗出当风,洗冷水浴,出现了风湿水肿,腰胯疼痛,胸后滞涩,烦躁失眠口渴。轻的,穿了白衬衣,因为汗出,汗渍很重。重的,直接就染黄了。或者妇女用冷水洗衣服、刷碗等,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类风湿的人多见,它常和一些风湿,轻度水肿伴随。你问问他的汗出情况,就可以定论是否为黄汗。并且,要注意类风湿倾向。治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这个方子能治疗这个重症黄汗?你再说再解释我也不信。这个方子是治疗表虚恶风严重的,该是太阴中风啊,因此,这个方子,我怀疑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芪。

诸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加个黄芪,正是方证相应,再解释就没意思了,很多强直性脊柱炎都这个样子,我就是,所以我有发言权。

气 分

水肿病,按叙述的内容看,有单纯水肿,波及血分的水肿,波及“气分”的水肿。水多入血了,水盛血虚,为“血分”,难治。水多了,血不虚,它入了气,气虚水盛。就叫做“水分”。气是什么?我们经方叫做“津液”。这是津液和水的关系乱了,水不化津液(气),津液(气)停聚转为水。从气血营卫的基础理论上说,气,是包括氧气和津液,就是气和卫两种。那么,整体的这个“气分”受到影响,就要气机运行紊乱,内里的所谓胀气的现象就要体现出来。水肿加上气,肝硬化是常见的,老百姓叫“气臌”。肝硬化是最复杂的,它分气臌、血臌,血臌就基本没治了。

你看13条,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这和津液气分的运行失调有关。所以,气机不舒畅开,水就不消。就是经文说的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你那个血管里有“气”啊,那个含氧量啊,它逸出,会气胀。有人说,他胀肚,都是气。哪来的?吃的气?谁没事学王八吃气去?气与津液紊乱的水肿,叫做“气分”型。调气分,多是辛散生发药。这类药确实入气,清香的,辛温的。

学生:腥浊的,咸苦的多入血?

是的。凡是入营卫的,都兼两家。如桂枝,味辛走气,色赤入血。你们看看时方治疗肝硬化的一些方子,多是气分药,对气分水肿是有效的。

1.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学生问,病人本来是水肿的厉害,但是主诉的时候,不说他的水肿问题,反而强调胸中满痛,气逆上冲咽喉,咽喉里像有东西,还微微的咳喘。他的脉象和机制是如何的呢?

这个老师呢,就回答了。“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寸口脉象沉紧,沉一般主水主里,紧是有寒来收束。就是寒饮呢,结聚在下焦少腹、关元,就是少腹,小肚子。开始的时候病情轻微,加上年轻身体壮,不在乎。等40岁以后阳衰,营卫气血不协调了,阳衰则阴寒加重,这个寒饮就要发作了。肾气,也就是下焦的水饮之气,发动而上逆了,就冲到咽喉,阻塞不通,两胁下急痛。这是水饮和气夹杂。营卫气血不协调,病在气分。就是前面讲的,气和水混杂在一起而上逆的厉害。苦欲补泻所说的“肺苦气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