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49

第49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7)

第七章 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7)

“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医生以为是水饮上逆导致的。水饮上逆,不会这样厉害急迫的气滞闷痛的。医生就给用下法去水饮。大下之,就是用了十水丸一类的竣烈药。下后病情还是照样。他只注意水饮了,没注意这个气逆,所以无效。一看无效,那就用吐法。大概是胸中有水气实饮,用吐法大概可以。就用了大量的吐药,重吐之。连下再吐啊,还是下的重药,一下子就把胃气给伤了,阳气更衰微了。津液也大伤,就要胃虚发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成了太阴里虚寒。这下子,水饮可就为主了,马上水饮泛滥,成了水肿。医生一看,好啊,不是水肿吗?我用葶苈丸再给你攻水!水是消了不少,胃气不答应了,受不了了。稍微多吃点东西,胃气就不运作了,水肿趁机又发作了。这回,可是气也上逆,水也泛滥,狼狈为奸了,胸胁苦痛,像若奔豚,加重了。水饮射心肺,要喘咳。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这是告诉你治法了。见到这类病人,气水夹杂的,要先攻气逆,气平了,再去治疗水饮上逆射心肺的喘咳。不咳嗽了,说明水饮去了,也就不喘了。要先治气逆那个病根,关键的水饮要后治,要分清缓急。

2.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这条重点讲了一下什么叫“气分”。前面讲了“血分”,这个“气分”是相对它来说的。

他说呀,寸口脉呢,迟而涩,是寒而气血不足。他说是血不足,是指的气血两方面,不要认为是单纯的“血”不足。趺阳脉也是这样,迟而无力。一派虚寒阳衰。“寒气不足”,是病句。古人就愿意这么整,实在没办法。虚寒而阳气不足,就要四逆了,手足厥逆冰冷。这个四逆,在手足。手足是阴阳交接转化的地方,它要闭塞,就气血营卫受阻而运行不利。营卫气血不利,要各自为政,血不化气,气不化血。血随水饮作乱,气逸出而胀冲。肚子里就气和水搅在一起,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是说气在少腹胀窜。膀胱,指少腹。久之,营卫阴阳就要衰竭崩散的。

“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气温煦,不能通畅,就要身体怕冷。阴气润养机体,不通畅,要肌肉骨头都得不到营养而痹痛。“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是说营卫阴阳极度不协调。阳气先行,不带着阴气,没有阴气帮助化养,阳气就会马上显现不足,寒就多,要恶寒。阴气先行,不理会阳气,阴气也没有阳气的温化,就要凝滞,不养肌肉筋骨,身体就要痹痛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只有阴阳共行,拉起手来,互相帮助,全身的气血才贯通。大气,指全身气血。它流通不受阻碍,结聚的邪气才会散开。“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实,就是气多,要频频矢气,就是屁多。虚,就是寒水多,要遗尿不禁,老百姓说的“拉拉尿”。

这就是气分病,后人叫做“气臌”。

3.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气分病,就是说要具备上面所说的一些症状。有水肿,还要有“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然后,还有心下满硬,像个盘子一样,有形之物。一般的肝脾大有这个现象。他说了,这是水饮结聚造成的。有些脏结的味道,可不是一般说的那个“痞证”那么简单了。

学生:芍药是除血痹的血分药,这是气分病,所以去芍药?还是因为太阴虚的厉害?

人家前面说过了,要先治“气逆”,里面本来虚寒,你用芍药干什么?这也是那个伤寒28条去芍药的证据。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开腠理,是个去表水,降逆气作用。细辛,还是辛药,降逆气,去水饮。附子,温散寒饮。也是辛药。这都是些辛药和甘药。脏腑辨证上说,“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是肝虚了,不能升散,腠理不通,气不得外发,就在里面攻冲。以辛补之、散之,以甘缓之。这是个活用。

辅行诀的细辛是降的,辛药中的降药,五味之中皆有降药,半夏、陈皮,都是木中金。

4.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还是上面那个证,他又给个方子,很简单,两味药。一个治水,一个降气。就是酸苦,《素问》说,酸苦涌泄。这个方,适合气逆的轻症,水肿也不重。临床使用要注意这点。你也可以把这两味药直接合并到上面那个方子里,更合适。

这条怀疑是有阙文,证重而药轻,方证有些不符。

5. 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麻黄汤方。

麻黄(八两) 甘草(四两) 大枣(三十枚) 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上四味咀,以井华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千金)

有全身水肿,脉浮,气逆的厉害。“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正符合气分水肿的证候。

射干,水中木药。味苦辛而寒。主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散水饮,去水热。入上焦辛散降逆。水中木药,和木中水药,有藕断丝连的关系,实在细分下去,会入误区。这个方子,把射干换成柴胡,就治疗胸胁苦满的气分水肿病了。

6. 治逆气心腹满,气上冲胸胁痛,寒冷,心腹痛,呕逆及吐不下食,忧气结聚。半夏汤。

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 桂心(各五两) 橘皮(四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强者作三服。亦治霍乱后,吐逆腹痛。(千金)

这个方子更简单,一派辛散降逆的药。是太阴或者太阴太阳家的方子。郁闷了,就喝点,开胸顺气的。

橘皮,辛苦,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口臭,下气通神。

7. 治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者便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奔气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 吴萸(各一升) 桂心(五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千金)

这个方子厉害些,正是条文说的对证方子。病也重啊,很多肝硬化的人有这个症状。你给用十水丸,就整死人家了。除了人参偏凉,其余都是辛温。这个方子还可以发汗去水的,吴茱萸本身就发汗。

8. 下气,治胸中满闷,枳实汤方。

枳实(三枚) 附子(二枚) 大枣(十四枚) 半夏(五两)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厚朴(各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千金)

这些方子,都是针对太阴阳明太阳等路子去的。厚朴、枳实、半夏,都去胸腹气胀的。理中汤,温中去水饮补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