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05

第5章 六纲与八纲的区别

(二)六纲与八纲的区别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内经》提出了阴阳、寒热、虚实的明确概念。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正式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这个理论,应当属于医经家的理论。

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他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他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医经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八纲和六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它们有个相同点,就是都按照阴阳来确定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那么,不同之处就是,八纲辨证分类,显得死板僵硬,不具备完善的系统化理论,临床只能对疾病进行简单的辨证分类,为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提供一些基本依据。只有结合其他的辨证理论,才能完善地指导理法方药的正确运用。

而六纲,则是灵活地把阴阳推演为三阴三阳,将阴阳两纲,隐藏暗含到三阴三阳当中,同时,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各自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就是“少阳”和“厥阴”,在表里上,明确了“半表里”的疾病定位,在虚实上,明确了“半虚实”的疾病状态,在寒热上,明确了“半寒热”的疾病性质,总结细化出了九大疾病辨证分类,即表—里—半表里,虚—实—半虚实,寒—热—半寒热。圆满地概括和解决了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相互夹杂的实际问题。

在辨证上,又系统地赋予了六纲各自严格的疾病证候表现,确立了完善而简明实用的辨证框架纲要,从而进一步对六纲的各自疾病提纲,分门别类的进行细化归纳,再进一步强调方证对应,施以相应的固定方剂,并在方剂配伍法则的指导下,更进一步的强调“药症”关系,针对复杂多变的疾病,进行灵活加减,妥善地完成了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因此说,六纲辨证理论,具备了极为完善灵活的、理法方药相统一的系统化辨证施治理论。

可以说,六纲(三阴三阳)理论,是最早和最为完善的辨证理论,而八纲辨证的理论,是后人归纳总结的机械化理论,是六纲理论的派生而已。因此,用八纲去解读《伤寒》六纲(六经),虽然可以说得通,但是,毕竟存在着僵化,以偏概全,欠缺完美。

三、六纲(六经)框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