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20716900000067

第67章 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4)

第九章 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4)

20. 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方。

甘草 附子 人参 芒硝(各一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大黄(五两)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千金)

腹痛,绕脐绞痛不止,可以是疝气,也可以是某些西医的肠梗阻。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范畴。温中回阳,通腑泻浊,养津液,通血脉。这个方子很常用。对一些便秘严重,还有真阳不足的,可以运用。

宿食

宿食,一个是指胃中停食,不消化了。又叫食积,老百姓叫做“伤食”了。小孩和老人多见。另一个,是指胃中结石,其实就是宿食年久造成的。胃结石,临床其实也不算少见,就是都没有注意而已。发作时,严重的,要疼痛而厥。胃疼的厉害,有的甚至是定期发作,十分顽固。治疗,用备急丸就可以。

1.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紧,跳的有力。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外感风寒头痛。如果没有外感,就要考虑是否为腹中有宿食,要腹痛的。很好鉴别。

2.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脉紧,跳的有力,像绷紧欲断的绳索,滑实有力。再看看舌苔,黄腻垢浊,一般就是宿食。

3. 下利,不欲饮食者,有宿食,当下之。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宿食在上管,当吐之。(脉经)

伤食了,不消化了,食欲不振,严重了要呃逆的。同时,胃中有宿食,影响消化,饮食入里不化,没有实热结聚,就会有下利,胃肠无力消化它,不要它。这样的情况,以小儿和老人居多。尤其小儿伤食,腹胀,不愿意吃东西,吐奶,拉的都是不消化的“奶瓣子”。千万不要以为是太阴病,要是用了理中汤,就要变阳明结实,大便不通了。这个情况,用承气汤下之就可以。

这条,一共三句话,不要连起来看,要分开看。第二句,是说阳明病,给剧烈泻下后,六七天不大便。因为剧烈泻下多次,那个胃里没东西了,人呢,就要多吃,“攒肚子”,但是大病初愈,胃肠呢,没有恢复好,吃多点,就要有不消化的宿食停积,停积六七天,是化热了,又结实了。因此,又会烦热,腹胀。还得用承气汤。这个是告诉我们,第一,治疗不要过度泻下,中病即止。第二,泻下后,要注意饮食将养,不能乱吃,要让胃肠得到恢复才行。

第三句,宿食在上焦,就是胃上口,像西医说的“胃潴留”。要胃胀,恶心呕吐。吃的太多了,往上涌了。这个时候,要用吐法,给他吐干净就好了。

4.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怎样从脉上确诊宿食?老师就回答了,他说呢,要寸口的脉浮大有力,是个阳性的实热脉。重按呢,却显得无力,尺脉更是无力。里有宿食阻碍化热,津液不足了,就要重按脉虚。虽然没有结成大实的阳明里实的大便硬,也还是要用大承气汤给马上泻掉。要和表证鉴别。可以参看舌苔。食积的舌苔,都黄厚垢腻。宿食病,说白了,就是阳明病。

5.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这个也是,说的很清晰,不必再解释。

6.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炙,去皮,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这条也不用解释了,就是下法,用大承气汤去里实积滞。

7.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瓜蒂散,是上焦的“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是下药,它是吐药。病人虚弱,或者血虚津液不足的,不要给用,怕虚脱。其实呢,也可以用的,小量频用,用理中汤送服。全篇讲完了。

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呕吐哕

这一篇,多数为《伤寒论》条文。我们也把《伤寒论》的厥阴篇的很多条文,转移到了这里,因为宋本厥阴篇的很多下利呕哕条文,根本就不是厥阴病,那是整理者没有分清其条文的本质归属。从这方面也看出,《伤寒》和《金匮》原本就是一本书。不知道这后人为什么没有看清这个问题,非要给硬性分开。非要用脏腑辨证来解释《金匮》。愚痴啊!

呕吐哕下利,一般归属太阴、厥阴、少阴、少阳、阳明。这类病,很常见。呕,是有声有物。吐,有物无声。哕,就是干哕,有声无物。下利,就是腹泻或者痢疾。这个名词解释,有不同的说法,要以这个说法为正确。有把呕解释为有声无物的,也有把哕说成是呃逆的,这都不确切。老百姓都知道,恶心还吐不出来,就说是“干哕”。这个名词,一定要搞清,才能透彻地理解一些条文。

1.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脉经)

这条,实在是没什么意义,意思是比较安静缓和的脉,偏弱而已。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作为原文的保留,体现我们的尊重吧。

2.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这是宋本《伤寒论》的原文。胃肠有痈脓,比如肠痈,就作呕,还有,肝脓肿,也呕啊。这是内有痈脓,刺激肠道,就会出现这个问题,不要止呕,止也没用,脓尽了,自然就好了。

3.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这条,参看痰饮篇,这里重复这个条文,是为了强调一下呕吐辨证而已。饮证有呕吐,呕吐证,也有水饮造成的。他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重复一下条文,也不错。杂病的论述,很多篇之间都是互相连带的,和《伤寒》条文一样,要互相参看。

4.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脉经)

寸口脉紧、迟、芤。芤脉,如按葱管,外面硬,重按则空虚无力,是个丢失津液血液的脉象,外强中干。紧脉,主寒痛。迟脉,更是寒象无疑。是有寒邪结聚了。是个滞证。阴结,阴寒凝聚在里。阴寒结聚,也要寒饮上冲的。吃东西,要发噎,严重了吃进去就会吐出来。食管溃疡、食管肿瘤,都是这样。包括一些食管炎症,都会出现。

第二句,“关上脉数,其人则吐。”要和前面一句分开看。他说呀,如果关脉独显,就是动脉如豆,像摸一粒黄豆一样的感觉,脉还跳的快,这个人会有呕吐发生。其实,有不少人也没有呕吐,但是会心下痞闷,打嗝,烧心反酸,痞证而已。即使有呕吐,也要按照痞证的泻心汤系列方子去治疗。关脉的这个脉象很常见,泻心汤的脉,懂了这个脉,用泻心汤去治疗,很有效。

5.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这条很特殊。脉数是有热,还要胸中冷,矛盾啊。凡事啊,都有个特殊性存在。寸口脉微,就是微弱无力。他说了,微则为无气。这个气,胡老解释为精气,精气是什么?太笼统了。这个气,是指胸中之气,上焦之气,也是《内经》说的“宗气”,是气血结合而运行之气,西医叫做呼吸和循环的功能。他后面说的那些解释,宗旨就是为了说明气血营卫俱虚而已。上焦胸中之气不足而亏虚,营血无气来气化,就会失去运养的功能。胸中之气不足,没有动力,气血不化,会有胸中寒冷的。那么,为什么要脉数呢?气血不足以运养周身,各地告急,那个心肺,要忙着疏布,当然要脉数。不要把这个脉,当成是热象。

这条,就是上焦气血不足,有虚寒的脉。是少阴病。他把这条列入呕吐篇,是有深意的。剧烈呕吐,丢失津液,波及到营血不足了,上焦之气不足了,要出现这个情况。临床上,你看那些脱水欲休克的病人,脉都是微细而急数。可以用四逆汤类方去合方。要注意,方里要有人参、当归、阿胶等养津血药,因为他毕竟是丢失津液而血虚了。

6. 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脉经)

这条,我认为有问题。阳紧阴数,不知所云何脉。根据后面的那句,要改成“阳紧而数”,才说的过去。阳紧而数,是说寸关这个部位的脉,是阳位。紧为寒饮而痛,数为热。是寒热错杂,结于中上焦这个地方。吃东西到这个地方就堵住,会吐出来,属于积聚病脉。是厥阴病。阳浮而数,也吐。寸关部位的脉浮而突显,还跳得快,是热邪攻于上焦,也会吐。属于三阳的问题。太阳、少阳、阳明,都有呕逆的,要详细辨证。

7.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也。(脉经)

这条有错简,要改过来: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不能食。吐止者为下之,故尺为之微涩也。

寸脉紧,是上焦有寒邪阻滞而不通。尺脉细迟无力,是下焦津血亏虚。人呢,就要胸中满闷疼痛,因此,会不能吃东西,并且寒饮上逆,会呕吐。如果持续不停止,这就不是普通的呕吐了,这个叫做“胃反”,就是西医说的那个胃下口,幽门堵住了,食物是下不去的,因此是不能吃东西的。如果吐止住了,是胃口被堵的地方开了,食物走下去了。因此,尺脉会微微的有些涩象,要恢复了。

8.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第一句,“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他说了,脉数是热啊,应该吃的喝的都多,消谷嘛,就是时方学院派所谓的“消中”,糖尿病、甲亢多食或者食欲亢进。但是,反而吐而不能食,食则吐逆,这是什么原因呢?哦!是因为发汗太过(应该补充的是,吐之过度),伤了阳气(津液)了,膈气虚,就是中焦胃气虚。津液不足。“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脉乃数也。客热不能消谷,自身的阳明热才能消谷。客热,是指的外邪不解而入内,还没形成阳明里实的那个阶段。所以,虽然脉数有热,不能消谷的。“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句话说明,胃中津液不足,有太阴虚冷,是有水饮的,水饮上逆就吐。

第二句,“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这句要这样安排一下语序:“脉弦者,虚也。寒在于上,医反下之,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脉弦,是有虚寒水饮。虚寒水饮在下焦的上面,就是中焦,医生以为是下焦有实邪,给用下法,导致胃气欲败绝,寒饮更盛,阻于中焦,早晨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变成了“胃反”,后世也叫翻胃,包括西医的幽门水肿和胃癌在内,都是有“胃反”问题。因为给误下导致胃气欲败而虚寒实饮阻滞,脉象弦紧,因此叫“虚”,虚,胃气欲绝。

这个条文的第一句,是《伤寒》的条文,这又证明了,《伤寒》和《金匮》原是一体的,是一本书。这条也告诉我们,对于呕吐啊,不要乱治,会给治坏的。

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脉,足背的那个脉。这个脉,可以代表阳明和太阴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凡是提到“胃”的,是指阳明。提到“脾”的,是指太阴,不要搞错。在关脉上,也是可以体现出来的。这个脉,浮而无力,细小而迟。是太阴虚寒水饮,不能运化水谷,要留存宿食。就要阻隔不能下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造成“胃反”。这个起码是太阴阳明合病,或者是系属关系了。如果脉变成了紧涩了,就是细紧而迟。坏了,胃里长东西了!寒实结聚,成了“脏结”,难治了。

10. 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也。(脉经)

这也是个补充说明,脉微弱而细迟无力,是太阴虚寒水饮,会上逆呕吐,下趋而自利。恶心,不敢吃东西。

11.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就是恶心想吐,还没吐。有两个含义,要明白。第一,是病在上焦,要用吐法,或者用降逆的办法。第二,少阴也有“温温欲吐”,你给用下法,非整死人不可。这个要注意。而真正的呕吐,能吐出来的,有时也有中下焦寒热实证,是可以用下法的。

12.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脉经)

这条要仔细分析。用“难治”两个字,来推敲。难治了,这个病情一定很重。因此,呕而脉弱,这个呕吐是非常剧烈,导致津液丢失太多,脉也是十分的虚弱。注意这句,“小便复利”。利,是小便正常或偏多。他加个“复”字,是形容小便过多。津液都丢失很多了,还小便多?这是脱阳的表现!又见到微热,还见到厥逆,证明确实是真阳欲绝了。这样的情况,能不难治吗?已经有生命危险了。是厥阴病。

13. 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暖气在下,三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宽缓即瘥。(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