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全 用 药
一、服药前您应该知道的10件事
* 药物的名称、适应证和您的药物过敏史。
* 正确的使用方法、准确的服药剂量和最佳的服用时间。
*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服药期间,食物、饮酒、吸烟对药效的影响。
* 服药后感觉疗效不佳,何时复诊并调整用药?
* 漏服药后的处置办法。
* 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 症状缓解后需要继续服用该药的时间。
* 未服用完的药品是否可以留到下次使用?如何储存?
* 保存好您的处方、病历。
(请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二、安全用药,刻不容缓
* 上市的药品不等于安全的药品
* 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
* 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可疑即报
“齐二药”“欣弗”事件的阴影还没有远去,“双黄连”事件再一次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安全用药又一次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当您面对种类繁多的药品时是不是在犹豫?在彷徨?在担忧?担心药品会给自己带来这样或那样的伤害?为了使您更好地了解药品,更加安全地使用药品,现在就带您一起踏上安全用药的旅程。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体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人类应用药品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药品对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药品在防病、治病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与用药目的无关甚至相反的有害作用。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的“反应停”事件就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反应停的通用名称为沙利度胺,此药1957年首先在德国作为镇静安眠药应用于妇女妊娠呕吐,先后在加拿大、日本、欧洲等17个国家上市使用。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致。据统计,全球46个国家有12000名“海豹肢畸形”患儿出生,其中只有8000名活过了第一年。
在我国,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也屡见不鲜。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带给人们的震撼不仅仅是舞蹈本身的华美,更在于舞蹈表演者全部都是聋哑演员。据央视《生活》栏目披露,参加演出的21位演员中竟有18位是药物性耳聋。据1990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的180万聋哑儿童中约有100万人是由不合理用药导致的,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4万人的速度递增。其原因主要是抗生素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药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占80%。1999年,卫生部颁布《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中明确指出,6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直到现在药物不良反应致人死亡的案例还在不断地增加,2008年的“刺五加”事件,2009年的“双黄连”事件均导致了患者的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指出,全球病人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20世纪,国外、国内发生的多起药害事件曾使2万多人死亡,血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警示我们:安全用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们不禁要问,药品难道不都是经过严格的动物和人体试验才上市使用的吗?既然上市的药品都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许可证,为什么在使用中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药品上市之前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药品进入临床试验之前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推测人用药的安全性,但是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就拿沙利度胺这个药品来说,它在临床试验前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但是用于人类后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另外药品在临床试验阶段也存在局限性:① 临床试验的病例数少,Ⅰ期临床试验20~30例,Ⅱ期临床试验100例,Ⅲ期临床试验300例以上。假如某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00,则须观察300例用药者才能有95%的把握发现1例发生不良反应的个体。② 试验时间短,一般只有几个月。③ 试验对象的局限性,不能选择老人、儿童、孕妇或病情严重且有合并症的病人。④ 用药条件控制严格。⑤ 目的单纯,观察指标只限于试验所规定的内容,未列入试验内容的一般不予评价。因此,上市前发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药品即使经过国家药监各部门严格审批,也只具有基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在质量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下,仍可能在部分人身上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
2.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比如使用青霉素引起过敏,服用氯苯那敏出现嗜睡、困倦、乏力;化疗药品引起脱发、身体虚弱;服用四环素导致四环素牙等。由于个体对药物的耐受力不同、吸收不同(即个体差异),即使使用的是同一厂家、批号的药品,有人可能出现ADR,有人就不会出现ADR,不良反应的表现和严重程度也不相同。可以这么理解,只要是药品,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只要使用药品,就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药物虽然都有不良反应,但不是每个用药者都会发生。很多不良反应都很罕见,每千人或万人中才有1人发生,并且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也是可以耐受的。所以,该用药时还是要用药的,不要“因噎废食”,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3. 人们在对药品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安全用药,严重的会使小病、无病演变为大病,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我们身体的健康,要清醒地认识这些用药误区,避免陷入其中。
(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所谓抗菌药,通俗地说,就是一类能够杀死病菌或抑制病菌生长的药物,即人们常说的消炎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已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不仅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可造成病菌抗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误区1:随意使用抗菌药。有些人家里会储存以往生病吃剩的抗菌药,一但出现发热、发炎等疾病,就自行服用。殊不知,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不同的抗菌药所能杀灭的病原菌是不同的,如果抗菌药使用不当,不但治不好病,还可能贻误治病的时机,导致疾病加重。
误区2:见效越快越好。有人使用抗菌药一两天后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就换用其他的抗菌药,或自行加量,这样的做法将很容易导致病菌抗药。其实对于急性感染,抗菌药一般要用3~5天才能起作用。即使疾病症状好转或消失后,也不要随意减量,也应再坚持用药3~4天,以达到彻底杀灭病菌的目的。
误区3:预防性使用。当周围有人感冒、发热,有的人便吃些抗菌药,以为可以预防被传染。然而,抗菌药虽可以杀灭病菌,却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随意使用还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增加病菌抗药的机会。抗菌药也不能杀死病毒,对病毒引起的流感、腮腺炎、手足口病等没有作用,更不能预防这些疾病。
(2)不合理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误区1:多吃维生素没关系。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活性物质。但维生素类药物必须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来服用,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及维生素D可引起发热、头痛、呕吐、腹泻、脱皮、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等。
误区2:小孩不爱吃饭是因为缺锌。大家都听到过这类广告词:“孩子不吃饭,补锌是关键”。一些家长听了电视中有关补锌的广告后,误以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是因为缺锌,于是开始给孩子盲目补锌。其实儿童厌食与多种因素有关,不一定是缺锌。补锌过量会抑制人体对铁、铜的吸收,引起贫血或者急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反应。
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不偏食,食物中的营养完全可以满足身体需要,不必补这补那,正如俗语“药补不如食补”。
(3)不合理使用中药
误区1: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很多人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喜欢长期服用一些中药。其实,“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止咳药甘草,患者服后也可能会出现头痛、水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性更高。中药注射剂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制剂纯度不易保证,人们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认识不足,临床上过敏反应时有发生,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死亡。近几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很多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了药品管理部门的关注。例如2006年,因为很多患者使用该药后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暂停了鱼腥草注射液的使用。
误区2:中药里的补益药有益无害,多服一点没关系。我们知道人参补气,当归补血。但如果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不良后果。据报道,在连续服用人参超过1个月的133人中,大多数人出现了兴奋、失眠、高血压、皮疹、水肿、腹泻等不良反应。
(4)不合理使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生物制品,来源于血液。一些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盲目给孩子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其实,人体自身就能够合成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人免疫球蛋白长期反复使用,反而会干扰孩子自身抗体的形成,还容易诱发过敏反应,如果制备人免疫球蛋白的血液源头控制不严,还可感染乙肝或丙肝。其实,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营养均衡,加强锻炼,我们自身的抵抗力是可以保障我们的健康的。
(5)不恰当地联合用药。部分人有这种心态,认为将数种药物联合使用,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还可以增强疗效。事实上,有些药物商品名虽然不同,其有效成分是一样的,同时服用会导致重复用药,使剂量累加。例如降糖药中,格列齐特与达美康是同一成分,不必同用,格列齐特与格列本脲虽非同一成分,但都属于磺脲类,也不应同用;有些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联合使用会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引起不良反应。
(6)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有的人治病心切,认为加大药量,病好得快,但是药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对老人和儿童,是十分危险的;而药量偏小,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