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安全用药心中有数
20717100000013

第13章 噻唑烷二酮类 (3)

(5)噻唑烷二酮类 (3)

鉴于调脂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当您在服用调脂药时,要密切注意观察,特别要把重点放在肝功能损害和肌肉疾病等方面,以便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目前在血脂异常的治疗中,存在过度用药和用药不够两种误区。一些患者为了尽快将血脂降下来而多用药,另一些患者因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而不用药。正确的做法是只要检查出血脂高(超出正常指标),就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调脂过程中,一旦发生药物性肝功能损害,应及时换药或适当减量,以免病情恶化。

3. 合理选择调脂药

高脂血症有可能是肝疾病如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一个征兆,尤其在肥胖症患者中更为多见。一般人都认为,脂肪肝应该首先选用降脂药物。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目前,常用的多数降血脂药物可促进血液中的脂质运输至肝进行代谢和排泄,而脂肪肝患者通常伴有肝功能损害和肝脂质代谢障碍,降血脂药物应用不当极易导致肝功能恶化和肝脂肪沉积加剧。由此可见脂肪化的肝比正常肝更易遭受药物,特别是降血脂药物的肝损伤。事实上,许多降血脂药物均可引起肝损伤,其组织学改变可为肝细胞型、瘀胆型或混合型,临床上可表现为血清转氨酶浓度升高和黄疸。

脂肪肝常与高脂血症并存,高脂血症又与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密切相关,而降血脂治疗确实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此,我们认为脂肪肝患者应权衡利弊,慎重考虑是否需要应用降血脂药物,用药目的主要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而非促进肝内脂肪消退和降低血清转氨酶浓度。至今尚缺乏降血脂药物可减轻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沉积的科学证据,而长期大剂量使用降血脂药物又可能诱发肝毒性。因此,总的来说,降血脂药物对于脂肪肝本身的改善可能并无多大好处。

对于不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原则上不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和药物性脂肪肝伴有的轻至中度高脂血症,彻底戒酒和停用可疑药物是最好的治疗措施,一般也无须加用降血脂药物;儿童、青少年以及75岁以上老年人新发的高脂血症和脂肪肝,一般亦不考虑应用降血脂药物。对于肥胖症、糖尿病相关性脂肪肝伴有的高脂血症,在治疗原发疾病,控制饮食,增加运动3~6个月后,仍表现为混合性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6.46毫摩/升或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4.16毫摩/升和三酰甘油(**)2.26~5.65毫摩/升]或呈重度三酰甘油血症(**>5.65毫摩/升),则应给予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降血脂药物;对于原发性中、重度高脂血症所致脂肪肝的治疗也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减轻精神负担,适当增加体育运动等,只有在基础治疗效果不满意时,才考虑使用降血脂药物治疗,且剂量不宜太大,并且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可与保肝药物联合应用,或在肝功能损害得到纠正后,再加用降血脂药物治疗。

如前所述,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在进行饮食治疗和增加运动3个月后,各项血液脂质和脂蛋白浓度仍处于中度危险或高度危险水平时,可考虑使用适当的降血脂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除能抑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对**也有一定降低作用,并可通过许多降脂外效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以胆固醇浓度升高为主的高脂血症,即使伴有脂肪肝可能也是安全的。在1天总剂量相同时,分2次服药比每天1次更有效。

贝特类主要降低血浆**,对总胆固醇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且可改变脂蛋白的组成,改善凝血和纤溶指标。脂肪肝患者如血浆**浓度中重度增高,可谨慎应用苯扎贝特、吉非贝齐等药物降脂,但须适当减少剂量,并密切观察肝功能和血常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停药:如治疗3个月无效,肝功能显著异常,肌炎,胆结石。

由于烟酸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皮肤潮红和胃肠不适,且能降低糖耐量,使血尿酸增加诱发痛风,引起眼科并发症,此外还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因此,糖尿病、痛风及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烟酸。而烟酸肌醇等药的血脂调节作用又较弱,故脂肪肝患者一般也不选用此类药物。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常根据高脂血症的病因及类别,降血脂药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价格和市场供应,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一些难治的、脂质代谢异常严重的患者,还须同时联用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血脂药物,但须警惕不良反应增强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降血脂药物一般都须长期服用,有的甚至须终身服用。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有相当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在起初3个月内应每月复查血清脂质、肝、肾功能及肌酸磷酸激酶(CPK)、尿酸水平1次。长年服药时,可每3~6个月复查1次。血脂降至接近期望水平时,可适当减少剂量。

4. 减肥也有助于降血脂

众所周知,高脂血症和低HDL血症是动脉硬化最危险的因素之一,而肥胖者常常合并脂代谢异常,并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脂血症表现越明显;相反,过高的血脂,也同时促进脂肪的过度积累,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血脂的升高与脂肪的分布对肥胖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人的脂肪分布对肥胖进行分类,可分为躯干脂肪囤积显著的中心性肥胖,四肢明显的末梢性肥胖,还有上半身脂肪堆积较多的上半身肥胖和下半身脂肪堆积较多的下半身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以中心性肥胖和上半身肥胖为主,故而应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减肥,有助于降低血脂。”

减肥降脂应以综合疗法为主,包括使用中药利湿化痰剂,限制吃高脂肪的饮食,多吃豆制品、瘦肉、鸡肉、海蜇等,尽可能地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洋葱、大蒜、木耳、山楂、香菇等都有较好的降脂作用。炒菜用油最好以植物油为主。限制饮食热量,少食甜食,戒烟酒,避免过度紧张,生活要有规律,选用降脂药物如脉通、益寿宁、月见草油丸,平时常饮泽泻汤(泽泻10克、干荷叶1张)等。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除饮食控制外,提倡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打乒乓球、跳老年迪斯科等。这样控制体重增长的同时也减少了因肥胖诱发其他疾病的危险。

综上所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药物干预是防治高脂血症的有利武器。

(陈 珲)

五、不可小视的感冒

* 特殊人群禁止接种流感疫苗

* 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 疫苗接种最佳时间为9至11月份

* 防治流感的抗病毒化学药物为处方药

* 儿童忌用水杨酸制剂对症治疗

* 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反应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在历史上,流感的大流行曾夺去数以万计人的生命,1918年,20世纪第一次世界流感大流行的死亡人数达2 000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病毒株是H1N1,以后陆续在1957年(H2N2)、1968年(H3N2)、1977年(H1N1)均有大流行。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

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据统计,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10%~30%,其流行病学的特点是暴发突然、蔓延迅速、播及面广。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由于流感病毒抗原经常发生变异,易造成人群的反复感染,发病率极高。流感引起的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鼻炎、肌炎、雷伊综合征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流感病毒引起的工作缺勤及高额医疗费用,给个人、卫生系统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流感的研究。

1. 感冒、流行性感冒的概念

大多数人对感冒的概念认识不清,认为不管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不管是感冒还是流感,不管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统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其实,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是不同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也不同

流行季节

冬季,新型流感也可于冬季以外季节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患

潜伏期

1~3天

传播方式

飞沫及飞沫核传播,偶有接触传播

人之间的手-鼻-手途径,喷嚏的微粒传播

易感人群

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全身营养不良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婴幼儿、老年人

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恶寒、头痛、倦怠感、肌痛、关节痛及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部分出现咽痛、流涕等症状,稍后出现咳嗽、咳痰及胸痛等下呼吸道症状。老年病例的下呼吸道症状严重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有鼻音,两三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也可出现流泪、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较少超过38℃,有轻度全身不适、倦怠、轻度怕冷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诊断

依临床表现、疾病经过和流行状况等可做出临床诊断,采取发病后3天内的涕液、鼻咽拭液或含嗽液以流感药盒快速诊断于20分钟内即可确诊

感冒的临床诊断依据:出现鼻炎、流鼻涕、打喷嚏、鼻塞、轻度咽炎和咳嗽等,不常见发热和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呼吸系统肿瘤、扁桃体炎、细菌性肺炎和支气管炎、变态反应性鼻炎以及感染性胃肠炎等

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膜脑炎(流脑)、军团病、支原体肺炎

并发症

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炎等

支气管肺炎、鼻窦炎、淋巴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死率

重症流感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