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殊人群 (2)
由于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成本高、难度大、速度慢,因此,若再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将面临“后抗生素时代”,即发生致病微生物感染时,很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导致疾病无药可治。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速度相比,研究开发一种新抗生素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通常花费10亿~15亿美元。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抗药菌的繁殖速度。
(3)感染机会多。正常人体内有许多共生菌群,菌群之间以及菌群与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对于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一些无须使用抗生素的疾病使用了抗生素,结果不仅延误了治疗,使病情得以继续发展,而且因为大量使用了抗生素,破坏了患者体内菌群的平衡,导致新的疾病,使得难治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4)医疗成本高。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滥用抗生素在加重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政府以及社会的负担。1998年的一组统计表明,仅不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这一项,就使我国每年浪费卫生资源7亿元。
英国卫生大臣艾伦·约翰逊于2008年1月9日称,英国将要求医生们不得给那些咳嗽、感冒和咽喉痛的患者开抗生素,因为滥用抗生素不仅在加速超级病菌的扩散,而且还浪费了资源。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每年为不当使用抗生素要多支付17亿英镑。
2.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能用窄谱抗生素,就不用广谱抗生素;能用低级,就不用高级;能用一种,就不用两种;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感冒、发炎不随便用抗生素;不擅自凭经验用抗生素;不轻易局部外用抗生素;不随意更换抗生素的品种;避免预防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治疗要有疗程,按时、足量用药。
(2)老人如何安全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注意用药剂量。初期给予最小有效量,观察反应逐渐增加药量;药物剂量不能过大;用药的疗程要适当。其次,要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对老人的损害。肾功能轻度损害时,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最好不用,应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等,但给药剂量要小,用药时间要延长;肝功能损害时,禁用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应选用青霉素、氨基糖苷类等;听力减退的老年人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
(3)孕妇如何使用抗生素。孕妇作为一类特殊人群,其用药的主要顾虑是害怕药物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目前,绝大多数抗生素对胎儿均有不良影响。请记住以下内容。
① 在整个妊娠期须禁用的抗生素。
妊娠期禁用抗生素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灰黄霉素
② 妊娠12周内、28周后禁用的抗生素。
氯霉素、利福平(12周内)、乙胺嘧啶、磺胺药、呋喃妥因
③ 妊娠期可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在妊娠期使用,对胎儿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之前必须做青霉素过敏试验,以免发生药物过敏反应。
(4)儿童如何安全使用抗生素。儿童是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最严重的问题是抗生素很容易残害或者潜在的伤害儿童的身体器官。儿童应用抗生素应注意:① 严禁给新生儿服用氯霉素,以免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甚至严重的造成灰婴综合征;② 严禁服用新霉素,以免引起高胆红素和耳聋;③ 8岁以内小儿严禁服用四环素类药物,易引起黄斑牙,甚至使乳牙及恒牙发育不良;④ 慎用喹喏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对儿童的软骨有潜在损害;⑤ 严禁对6岁以下儿童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
抗生素如同一把双刃剑,用之科学合理,可以为人类造福,不恰当则要危害人类的健康。抗生素的使用看似简单而又普遍,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后果非常严重,急需人们给予重视的问题。正是由于它具有抗菌作用性强、过滥使用不良反应大的双重性,我们应用抗生素时一定要慎而又慎,了解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过滥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3.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1)一般原则:① 只有当大量证据表明抗生素治疗对患者有益时,方可使用抗生素;② 一般来讲,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应恰好覆盖已知的或可能的致病菌;③ 尽量使用一种抗生素,除非有证据表明联合用药能增加治疗效果或减少耐药性的发生;④ 在剂量的相关毒性最小的情况下,抗生素应足量使用,以确保疗效,并将选择性耐药的风险降到最低。
(2)治疗:① 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针对性治疗),或根据临床背景推测最可能的常见致病菌及当前该菌的耐药模式(经验治疗)选择使用;② 治疗时间尽量短,一般不超过7天,除非有证据表明延长治疗时间是有意义的。
(3)预防:① 预防用抗生素应根据已知或可能的目标致病菌选择;② 用药时间应尽量短,对外科预防性用药,建议使用单剂量抗生素,只有当证据表明患者获益大于产生选择性耐药和传播危险时,方可延长抗生素预防用药时间。
抗生素均为处方用药。当您的诊治医师为您开具抗生素处方或医嘱时,您不妨问一句:“我适宜使用抗生素吗?我的治疗方案合理吗?”
(孙丽君)
七、警惕解热镇痛药带来的危害
*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种类
* 防治解热镇痛类抗炎药的危害
* 避开用药误区,合理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 适合儿童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亦称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临床广泛用于轻中度疼痛、发热、无菌性炎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1.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
(1)水杨酸类:该类药物是应用最早的解热镇痛药,使用最为广泛和持久的为阿司匹林,又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较强。能影响下丘脑中枢致热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中枢恢复调节体温的正常反应;还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动脉血栓和心肌梗死。
(2)苯胺类:代表药物有对****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是此类药物中应用量最大的品种。其解热镇痛作用略低于阿司匹林,无抗炎作用。对胃肠道刺激小,不引起胃肠道出血。
(3)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是此类药物中的强效抗炎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强。
(4)芳基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为此类药物的代表药。该类药物作用强大,抗炎作用突出。布洛芬,抗凝血作用强,胃肠道反应较轻,对血象和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萘普生,作用强,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
2.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自从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解热镇痛抗炎药已增至百余个品种,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药品。虽然此类药物具有疗效明确、耐受性好等优点,但在为人类健康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不良事件。2004年的“万络事件”可谓是对非甾体抗炎药展开拷问的序幕。2005年4月7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发布警示:所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含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成分,并要求此类药物处方药的使用说明书上加入黑框警告,显著标示其潜在的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潜在的危及生命的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同时,美国FDA要求所有非处方药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生产商修改其使用说明书,加入更多的潜在心血管事件和胃肠道出血事件风险的详尽信息,并提醒消费者注意剂量限制和使用时间,以帮助消费者安全使用这类药物。在美国,一年中有超过1亿5千万张解热镇痛抗炎药处方用于急慢性疼痛或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每年因此类药物所致的严重胃肠道并发症使10.7万人住院,1.65万人死亡。在英国,每年因服用此类药物而并发的溃疡病约1.4万人,死亡0.2万人。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胃肠道损害:临床表现有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及威胁生命的胃肠穿孔和出血,也可致上腹疼痛、恶心、消化不良、食管炎及胶原性结肠炎。
(2)肾损害:临床表现有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肾****坏死及水钠潴留、高血钾等,布洛芬、萘普生可致肾病综合征,吲哚美辛可致肾衰竭和水肿。
(3)肝损害:大多数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导致肝损害,从轻度的肝转氨酶升高到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致死。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氨基酚,常易导致严重肝毒性,以肝坏死常见,总死亡率为1%~2%。
(4)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光敏等皮肤反应,也可见血管神经性水肿、黏膜水肿和哮喘。在非甾体抗炎药中以阿司匹林性哮喘较多见,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发病率约占哮喘患者的2%。多在用药后20分钟内出现,症状与一般哮喘相同,30~50岁中年人较易发生,女性多于男性,严重者可出现哮喘持续状态,甚至窒息死亡。
(5)其他不良反应: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可致粒细胞减少;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视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疾病;布洛芬偶可致无菌性脑膜炎等。
虽然解热镇痛抗炎药具有诸多的不良反应,但是切不可杯弓蛇影,因噎废食。其实只要合理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以上问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要做到合理使用,以下现象我们必须杜绝。
① 遇热就退: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同时,各种热型对疾病诊断和预后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不能一遇发热就用解热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而且解热镇痛药对低热疗效并不显著。
② 遇痛就用:解热镇痛药对外伤性剧痛和胃肠道绞痛效果很差。有些人认为,解热镇痛药对什么疼痛都有效,甚至连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时,也服用阿司匹林止痛,结果是越吃越痛,严重者甚至还可能引起溃疡穿孔和大出血。
③ 弃旧喜新: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近百年,是一个比较老的药物。但它的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作用较强,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可是,有些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不用阿司匹林,而是首先使用吡罗昔康等,认为新药总比老药好。殊不知,吡罗昔康等药的不良反应较重,临床实际疗效也只是与阿司匹林相当。
④ 盲目合用:有些病人在感冒发热时,合用数种解热镇痛药,以为总有一药会“命中”,甚至将阿司匹林和泼尼松合用。实际上,多数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都有一定的刺激性,而泼尼松能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甚至穿孔。上述药物合用后,会导致不良反应加强,并可增加溃疡出血的发生率。
3. 解热镇痛抗炎药选择及使用原则
(1)依照作用特点选择。本类药品普遍具有抗炎、镇痛、解热等功效,但每个品种可能有所偏重。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退热作用更强,甚至作为解热药应用;吲哚美辛具有独特的抗炎、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及痛风等疾病。
(2)某些药物疗效与剂量相关。某些药物小、中剂量即有解热、镇痛作用。所以,患者更易接受抗炎剂量与镇痛剂量接近的药物。
(3)用药时间对药效的影响。解热、镇痛作用在用药后较短时间即可生效,而其抗炎作用则需2周左右才能完全生效。
(4)不重复用药。一般不主张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共同使用不仅不会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反而使不良反应增加。
(5)全程观察药物反应。因药物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较多,且常与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相关,所以应该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全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