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安全用药心中有数
20717100000003

第3章 特殊人群 (1)

(3)特殊人群 (1)

① 老年人:主要注意以下5个问题。

一是谨防穿刺漏洞:老年人血管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渐硬化,血管弹性就逐渐变差,表现为硬、脆、滑,这样就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体质瘦弱的老人皮肤松弛,针头不易固定;慢性病和体质差的老人血管脆性通透性强,容易漏针,使药物渗入皮下组织而未进入血管。老年人对疼痛、肿胀又不敏感,如果发现得不及时,严重时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因此,老年人在输液时应特别注意,发现疑似漏针时要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处理。

二是输液速度不宜过快:由于老年人心肌细胞萎缩,心脏生理功能减退,如过量输液,会致心肌缺血,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输液时应每分钟20~40滴为宜。若滴速太慢,时间过长,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心力衰竭患者滴速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而出现意外。

三是输液宜卧床:老年人应采用卧床的方式输液,使手臂处于静止状态,这种姿势能够避免漏针、局部肿胀、药液外渗等问题的发生。在输液过程中,如感到输液部位肿胀、疼痛,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四是不宜用下肢静脉输液:老年人体质虚弱,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较差,如果输液针扎在下肢,下肢的活动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出现穿刺过的静脉发红、变硬,触之似条索状的现象。因此,老年病人尽量不要选用下肢静脉输液,宜选用血流丰富的上肢静脉。如果下肢静脉因输液已产生并发症(例如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用枕头将患肢垫高,以促进血液循环。

五是防范过敏反应:老年人由于反应能力减退,一旦出现输液过敏反应,如寒战、过敏性休克等,表现常不典型,容易错过早期抢救的时机。所以陪护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千万要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间羟胺等急救药品,以随时作抢救之用。

② 儿童:主要注意以下8个问题。

一是小儿一般选择头皮静脉输液法因为头皮静脉丰富、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此方法既不影响病儿保暖,又不影响其肢体活动。但小儿静脉穿刺较成年人难度大得多,因而可能出现一次穿刺不成功,甚至多次穿刺不成功,这时家长不应指责、谩骂护士,否则只会增加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操作更不顺利。所以家长应该理智地给护士以安慰和鼓励,并配合协助护士扶好孩子,对治疗操作和医患关系都有好处。

二是由于患儿怕输液,输液开始后,手足好乱动,家长应看护好,以免其拔出针头。

三是注意调整输液速度,一般为每分钟20~40滴,但心脏病、哮喘患儿输液速度应尽量调慢,以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四是避免碰掉输液针。小儿输液漏针常常是家长疏忽、触碰或是牵拉针柄造成的,有时也会由小儿抓扯造成。所以在患儿输液时应注意:哺乳或搂抱时,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的对侧,以免家长的身体碰到针头,不要用任何物品触及针柄处;患儿哭闹时,家长可用手固定输液管,防止摆动时牵拉到针柄而引起渗漏。

五是如输液过程中患儿要大小便,则一定抬高输液瓶,以防静脉血回流堵塞针头。

六是输液过程中如须喂奶、进水,要将患儿上身抬高,以防异物呛入气管。

七是液体不滴时,应检查头皮针管是否被折、受压和渗液。一旦渗液针头周围水肿应及时通知护士。

八是输液时,家长要仔细观察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比如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局部是否肿胀,输液管有无反折被压等;全身情况要看有无面色苍白或潮红,有无寒战,有无表情发呆、双目凝视、呼吸急促或过缓,有无发热等。如有异常表现,家长应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以便给予相应处理。

开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输液器、药品质量、输液配伍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用药要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即使必须注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以及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为了您的安全,请谨慎输液!

(郑晶晶 王德隆)

六、滥用抗生素——国家公害

* 滥用抗生素导致

不良反应增多,耐药菌群增多;

二重感染增多,医疗成本增多。

* 抗生素使用原则

指征明确,药物敏感;

使用得当,慎重预防。

* 提示您的主诊医师“我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合理吗?”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容易,买抗生素难,而在中国恰恰相反!”用它来形容抗生素在我国的滥用现象,是再恰当不过了。为了公众的健康,正确认识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不要让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成为国家的公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抗生素的诞生是人类同疾病的斗争史上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多,为防病、治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人类用药史上,抗生素也许是唯一一种问世时间短,而使用量巨大的药物。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家家都会储存一些,以备急用。抗生素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必需品吗?真的是可以随便使用的药物吗?

“家里备个小药箱,储存一些药品,以防头痛脑热,救个急。特别是抗生素,在感冒、发热时特好使,尤其是级别高、价格贵、比较新的,效果相当好”。其实不然,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并不像所说的那么简单,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似乎已经走入误区。

抗生素俗称消炎药,人们常常误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炎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并被分为多种类型,抗生素仅对细菌引发的炎症有效,而对病毒等引起的炎症无效。使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会使药物进入人体后,抑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的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

多数人认为,感冒后服用一点抗生素,可以获得“双保险”,治疗效果会更好。其实不然,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有数据统计,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只要对症治疗,无须使用抗生素。在感冒的早期,可根据症状,服用感冒清热冲剂、维生素C银翘片、康必得等,可选用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对于病毒性感冒而言,关键还是需要患者多休息、多喝水,加快体内毒素的排除。如发热体温较高,可用少量解热药物。当然,对于确诊的细菌性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疗仍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常规血液检验诊断、分析,切不可擅自服用抗生素。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劣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个老牌抗生素,价格便宜,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用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就不如红霉素。老药药效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明确,而新上市的药物则不同,它的一些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人们对其没有认识,由此造成诊断上和治疗上的困难,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抗生素分为窄谱类和广谱类。窄谱抗生素抗菌范围相对窄小,只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细菌,广谱抗生素则对各种类型的细菌都有效,不过广谱抗生素的耐药细菌更多,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谱也越广,体内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因此,治疗感染病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尽量选择窄谱、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对抗生素疗效期待过高。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即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或联用其他抗菌药物。抗生素一般要使用3~5天后方显明显疗效。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是否时间不足,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抗生素联用的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对于年老体弱者,长期反复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发生二重感染。

另外,有人认为抗生素可预防感染,这就更不对了。长期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使机体处于一种依赖抗生素的状态,而且不能主动调动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作斗争。免疫系统逐渐会因得不到刺激和锻炼而丧失免疫功能,无法很好地对付侵入机体的微生物,而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就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无形中给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许多人患病后,服药随着病情轻重缓急而随心所欲。一些人知道抗生素用多了不好,于是经常在病情有所缓解时,便自作主张将服用剂量减少。殊不知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彻底杀死或清除病菌,如果剂量不足,病菌很容易死灰复燃,不仅达不到抗菌作用,还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而那些为了尽快恢复健康而加大剂量的行为,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1. 抗生素的主要危害 以上这些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和使用方法,造成了我们一直处于乱用以及滥用抗生素的状态,其结果就是使抗生素变成了“抗身素”。主要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不良反应多。近年来在我国各类药品不良反应报道中,抗生素居于首位,其危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在我国近200万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有相当比例是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的;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不合理使用四环素造成的四环素牙,至今仍影响着我国的一代人;氨基糖苷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肾的损害也是有目共睹的;头孢菌素类、新生霉素、利福平、红霉素等均对肝有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影响肠道内菌群的生态平衡,使肠道厌氧菌过量生长引起小肠结肠炎,轻者出现腹泻,重者形成假膜性肠炎;也会使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和维生素B减少,造成营养不良。据调查,各类抗生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和皮疹、药物热等,无论是在不良反应的种类上,还是在发生的例数和次数上均处于首位。目前国内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有40%与抗生素相关。

(2)耐药菌多。滥用抗生素促使了一些耐药、变异的超级细菌的产生,使用抗生素的过程往往就是耐药菌的产生过程。未按医嘱用药,未完成用药疗程,或用药量不足,均会使一些经常接触抗生素而未被杀死的细菌对其产生抗药性。而过量或滥用抗生素,则又会使一些细菌发生变异,从而使这些常用抗生素对其失去功效。

由此,就催生了一些抗生素杀不死的“超级细菌”,就是那些毒力很强且对高效抗生素抗药的细菌,人体被这种细菌感染后往往无药可医。但遗憾的是,我们在不自觉中充当了“超级细菌”的培养者。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能耐万古霉素的“超级细菌”,这一发现再次为人类滥用抗生素敲响了警钟。大多数“超级细菌”的带菌者因身体内免疫功能正常而不出现任何反常现象,但是一旦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或在手术期间被感染上“超级细菌”,便会因此失去生命。科学家说,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某种细菌产生如此大的变异通常需要上千万年的时间,但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细菌的适应性越来越强,从而导致“超级细菌”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