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实效经典
20718100000014

第14章 止血 (1)

(1)止血 (1)

①诊断性刮宫:对于病程较长的已婚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妇女应常规使用,不仅可迅速止血,还可在诊刮时了解宫腔及内膜情况。

②孕激素内膜脱落法:即药物性刮宫。针对无排卵型功血缺乏孕激素影响到病理生理改变,给患者足够量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为分泌期,停药2~3天后内膜规则脱落,出现7~10天的撤退性出血。因本法需在一定基础的雌激素水平下加用孕激素,内膜软厚,撤退性出血会造成进一步失血,故本法只能用于血红蛋白>60~70g/L的患者。常用方案为******每日20mg肌注,连续3~5天,或安宫******每日6~10mg,连续7~10天。为了减少撤退性出血,可配伍丙酸睾酮,每日25~50mg与******同时肌注。若撤退性出血量多时,给一般止血药。

③雌激素内膜生长法:原理是以大剂量雌激素使增生的子宫内膜在原有基础上,修复创面而止血。适用于青春期功血及血红蛋白<60~70g/L时,一般采用******雌二醇3~4mg每日肌注,分2~3次注射。若出血量无减少趋势,可逐渐加至每日8~12mg,重度贫血者需同时输血,加用止血药,血止2~3天可逐步减量,速度以不再出血为准,直至每日1mg时不必再减,维持用药20天左右,当血红蛋白>70~80g/L时,再用******及丙酸睾酮使内膜脱落,结束这一止血周期。本法不同患者的有效雌激素剂量与其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高低正相关,原则上应以最小的有效剂量达到止血目的。

④合成孕激素内膜萎缩法:本法适用于育龄期或绝经过渡期患者,血红蛋白<60~70g/L,近期刮宫已排除恶变者或血液病患者,病情需要月经停止来潮者。方法是采用大剂量合成孕激素,如18甲基炔诺酮每日1~3mg,炔诺酮(妇康)每日2.5~5mg,醋甲地孕酮(妇康)每日4~8mg,醋甲孕酮(安宫******)每日10mg等,连续22天。目的是使增殖或增生的内膜转变为蜕膜样,继而萎缩。血止后可逐渐减量维持。

(2)诱导排卵或控制月经周期:出血停止后应继续随诊,测基础体温及体内性激素水平,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制定诱导排卵或控制周期的方案以免发生再次不规则子宫出血。

①对要求生育的患者可根据无排卵病因选择促排卵药物。最常用药物为氯米芬(克罗米芬)。首次剂量为每日50mg,从周期第5天起,连服5天,可酌情增至每天100~150mg。若因高催乳素血症所致无排卵,则应选用溴隐亭,剂量每天5~7.5mg,定期复查PRL以调整剂量。

②对要求避孕的患者可服用各种短效避孕药。

③对未婚青春期,或氯米芬无效的患者,可周期性用孕激素7~10天,使内膜规则脱落,从而控制周期,对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者应用雌孕激素序贯替代治疗控制周期。

④对绝经过渡期患者可每隔1~2个月用孕激素配伍丙酸睾酮使内膜脱落1次,用药15天内无撤退性出血,表示体内雌激素水平已低落,绝经为时不远,只须随诊观察。

2.排卵性功血治疗

(1)排卵型月经过多:一般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可用丙酸****酮、甲基****素等。

(2)黄体功能不全

①孕激素:经前8~12天起肌内注射******10~20mg,每日1次,连续5天;或口服安宫******8~12mg;亦可在基础体温显示排卵后肌内注射长效******250mg1次。

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于基础体温上升后第3天肌内注射绒促性素1 000~2 000U,每日或隔日1次,共5~6次,达到刺激和维持黄体功能的目的。

(3)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①孕激素:经前3~5天加用孕激素,使内膜及时全部脱落(用法同上)。

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促进黄体功能的作用(用法同上)。

(4)排卵期出血:应于月经周期第10天起口服炔雌醇0.005~0.01mg,每日1次,连服10天。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功血可分为无排卵性及有排卵性两类。前者占70%~80%,多见于青春期及绝经过渡期妇女;后者占20%~30%,多见于育龄妇女。无排卵性功血相当于中医学称的“崩漏”;排卵性功血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等疾病范畴。

一、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或经漏;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两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一种月经病,相当于西医学之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出血,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不断。出血时间长短不一,血量时多时少,流血时断时续,或骤然大量出血,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连月不休,也有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应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产育史、避孕方法,一般健康情况,有无慢性病史,如肝病、血液病、高血压、代谢性疾病等,有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环境变迁等影响正常月经的因素。详询****出血情况,如出血时间、出血量、持续时间、出血性质、出血前有无停经等病史。

【病因病机】

崩漏的证候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脾虚、肾虚;实者多因血热、血瘀。临床以虚证多而实证少,而且多为虚中夹实;热证多而寒证少,而且热证中多为虚热。

【辨证论治】

1.阴虚血热证

主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不净,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燥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保阴煎加减。

生地黄、熟地黄、芍药、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实热证

主证:经血非时突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忽又增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夹有少量血块,或有小腹、少腹疼痛,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生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阿胶、藕节、棕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沙参。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脾虚证

主证:经血非时而至,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血色淡而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薄润,脉芤或细弱。

治则: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炮姜、升麻、山药、乌贼骨。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肾阳虚证

主证: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

治则: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减。

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肾阴虚证

主证:经乱无期,淋漓不净或量多,或停经数月又暴下不止,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熟地黄、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女贞子、墨旱莲。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6.血瘀证

主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净,或时下时止,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痛减,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治则: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方药:失笑散合四物汤加减。

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茜草、乌贼骨。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既往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若每次月经仅超前五六天,或偶尔提前一次,虽提前日期较多,但下次月经仍然如期者不作先期论。《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以血热为多。血热有虚实之分,实热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情志伤肝,肝郁化火;或瘀血阻络,气血逆乱,久蕴成热。虚火多由形瘦阴亏生热,热伏冲任,下扰血海,血海不宁而下行,则经血早泄。气虚有脾气虚及肾气虚之分,脾气虚可由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失于统摄;肾气虚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多产房劳伤肾,肾虚失于闭藏,冲任不固,则不及期而先行。

【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

主证: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或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少腹空坠,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无力。多有久病或素体虚弱或有脾胃损伤史;每次月经周期不足21天。

治则: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摄血;经行期间去当归,酌加艾叶、阿胶、乌贼骨以止血固摄;便溏者,酌加山药、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泻。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肾气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