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见急症症状(3) (2)
(3)肠梗阻: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呕吐和****停止排气、排便。呕吐常剧烈,呕吐物为食物、胃液、胆汁。腹部检查可有肠型、蠕动波、气过水音,叩诊鼓音等。X线检查可确诊。
(4)幽门梗阻:常见于消化性溃疡、胃癌,其主要症状为呕吐,常呈周期性发作,于进食后一段期间出现,呕吐量大,多含有隔夜宿食,体检可有振水音及蠕动波,X线钡剂、纤维胃镜、胃排空试验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2.急性中毒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及化学毒药类各种急性中毒,起病急,呕吐多伴腹痛、腹泻,可伴发热,根据病史,特别有进食上述食物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3.中枢神经感染多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有发热、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脑膜炎时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脑实质炎时出现嗜睡、昏迷、惊厥、瘫痪等症状,且浅反射消失,肌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根据脑脊液常规、脑脊液涂片行病原学检查,结合病史,多可确诊。
4.颅内占位性病变常见于脑肿瘤、脑脓肿及颅内血肿,临床上均有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并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征。脑肿瘤早期仅有头痛,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喷射性呕吐,吐后头痛可减轻。脑脓肿常在局部或全身感染后发生,可有发热、脑脊液炎性改变。颅内血肿多有颅脑外伤史,脑脊液可为血性改变。结合头颅CT可确诊。
5.脑血管疾病①高血压脑病:由于血压急剧升高,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眩晕;②脑出血,特别是小脑出血,常出现头痛、呕吐,多有高血压病史,体检常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合头颅CT可确诊;③蛛网膜下隙出血:多见于青壮年,头痛剧烈,伴喷射性呕吐,体检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血性改变。数字减影、磁共振等检查可确诊;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于中年以上者,以眩晕伴呕吐为主要症状,颈椎多有增生改变。
6.偏头痛头痛剧烈时可伴呕吐,吐后头痛减轻,多见于青年女性,常有劳累、精神刺激等诱因。
7.全身疾病如代谢障碍(低钠血症、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甲状腺危象以及休克、缺氧等均可引起呕吐。。
8.迷路炎是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等,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与耳科检查。
9.晕动病发生在乘坐汽车、轮船、火车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伴面色苍白、出汗、流涎等症状。
10.胃神经官能症、癔症等其特点是呕吐发作和精神刺激有关。对神经官能性呕吐须排除一切器质性病因,才能确诊。
11.其他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休克、心功能不全等。妊娠呕吐、青光眼、肾绞痛、盆腔炎、百日咳等。
简明诊断流程
治疗措施
1.应急处理侧卧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可予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
2.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在给予必要的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呕吐采用相应的处理,如由颅内高压症引起,可进行脱水治疗(20%甘露醇、呋塞米);如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则用普通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输液,抗感染,纠正水电酸碱失衡等处理。
(2)药物治疗
酰苯胺类:为甲氧氯普胺(胃复安),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同时还能加强胃及上部肠段的蠕动,促进胃排空,从而加强镇吐作用,不良反应包括镇静锥体外系症状等,注射给药可引起直立位低血压。
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阻滞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系统的呕吐受体,二者可透过血脑屏障,对抗运动性眩晕。由于这类药物副作用较为突出,如口干、谵妄、瞳孔散大和眩晕等而限制了应用。
5HT3受体拮抗药:它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止吐药,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阻断位于化学感受诱发区和迷走神经末梢的5HT3受体,从而达到中枢外周双重抑制作用。属于此类药物的有昂丹司琼(Ondansetron)、格拉司琼(Granisetron)、达拉司琼(Dolasetron)、托烷司琼(Tropisetron)、阿扎司琼(Azasetron)等。
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等阻断前庭器的****胆碱受体和孤束核的H1受体,用于防治运动性眩晕和控制中耳手术后的呕吐。
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异丙嗪等,这是一类传统的止吐药物,属于抗组胺药中中枢安定作用较强的一类,主要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也有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但对刺激前庭引起的呕吐无效。
其他药物:地塞米松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止吐药,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抗感染效应及稳定细胞膜有关。
(3)其他治疗:热敷、敷贴,吴茱萸、青盐各50g,研粗末,炒热,布包敷脐下腹部,功效为温通阳气;小茴香、花椒壳、葱白、青盐各等份捣烂,炒热,布包敷脐部,功效为辛香通阳。刮痧:对于腹痛呕吐可用此法。可取背部脊柱两侧,前胸肋两旁、胸骨两侧、上肢肘部、下肢膝部,以瓷汤匙或硬币,蘸植物油,自上而下,力量适中而刮之,以刮出紫红色为度。
3.中医治疗
(1)外邪犯胃: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子、白芷、大腹皮、厚朴、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2)饮食停滞: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3)脾胃虚弱: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砂仁、木香,陈皮、半夏。
常见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
呕吐首先须与食管性反流相区别,后者发生于食后一段时期内,而无恶心的先兆,这是由于潴留于食管狭窄近端的扩张部或扩张的食管憩室中的食团,反流经口吐出,吐出物不含胃酸与胃蛋白酶。凡不伴恶心与呕吐协调动作者称反胃,胃内容物经反胃进入口腔再行咽下者称反刍,此两者应与呕吐加以区别。
临床许多疾病均可引起呕吐,我们在处理呕吐病人时,要仔细询问呕吐的时间,呕吐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特点,呕吐物的性质,伴随症状,诊治情况。查体要仔细、认真、全面。育龄期妇女晨起呕吐要排除早期妊娠,鼻窦炎患者因起床后脓液经后鼻孔刺激咽部,亦可致晨起恶心、干呕。晚上或夜间呕吐可见于幽门梗阻;呕吐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毒;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精神性呕吐;餐后较久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伴腹痛、腹泻者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副霍乱和各种原因的急性中毒;伴有上腹痛及发热、寒战或有黄疸者应考虑胆囊炎或胆石症;伴头痛及喷射性呕吐者常见于颅内高压症或青光眼;伴眩晕、眼球震颤者,见于前庭器官疾病;应用某些药物如抗菌药与抗癌药时,则呕吐可能与药物副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在诊断治疗呕吐患者时,必须多方面地考虑原发疾病的诊断,有时呕吐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沉着冷静,不才能避免误诊、漏诊。
第十七节 腹泻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超过2个月者属慢性腹泻。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腹泻的起病、大便的性状及臭味、腹泻的伴随症状、同食者群集发病的历史,腹泻加重、缓解的因素,病后一般情况变化。
2.查体要点
(1)注意重点查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黄疸,腹肌紧张程度、压痛、反跳痛,肝脾大等。
(2)腹部体征,腹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3.辅助检查要点①便常规。②其他检查:血常规、血沉、电解质、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如怀疑为胃源性腹泻,应进行胃液分析。对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做相关检查如基础代谢率、甲状腺吸碘率,吸收功能等检查。③器械检查(X线、超声检查、内镜、CT等)。
4.中医辨证要点腹泻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鉴别诊断
1.急性腹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骤然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2)中毒型菌痢:以小儿多见或见于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