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健康小百科
20719200000017

第17章

第八章 (1)

77.如何培养孩子间的交往与合作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是属于孤僻、不合群的,平日独来独往、少言寡语,很少和小伙伴们共同游戏,他那神气,极像一只孤寂的小蚂蚁,使人见了顿生怜爱之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忌孤独。因为,孤独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身心健康不利。据儿童心理学者研究分析,孩子不合群不具备成人的“孤芳自赏”的成分,主要是由于先天的神经因素和后天的教育失当。孩子产生孤独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平日缺少游戏的伙伴。他们中有的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每日受到他们的精心看护,有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经常在他们上班后被锁在家中,长此以往,使他们心中萌生孤独的情绪。

第二,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智力、能力或身体素质都比同龄的孩子差。因此,在游戏中相互间的配合就不够默契和谐,常会遭到同伴的批评与排斥,几次的失败,就会使他们失去自信,不愿再和同伴共同游戏。

第三,有些孩子身体有缺陷或平日不注意卫生,身上有异味,因而招致同学的嘲讽,长久下去,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对别人存有敌意。

第四,有些家庭不太和睦,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虽未离异,却经常吵闹,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也促成了他们孤独性格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父母身上不存在的优点,也难以在孩子身上找到。所以,孩子生长在和睦、民主、美满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教,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行与性格。因此,儿童教育学专家们建议:家长和社会应该把培养孩子学会合作作为教育的任务来执行。

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合作史。有了合作,社会才能有序地存在与发展。无论学校或家庭,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说明合作(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例如:蚂蚁搬运大块食物,野狗和豺狼围攻较大动物,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合作的威力。至于人类的合作现象则更是多不胜数。孤独不是独立,独立也是建立在某种合作基础之上,离开合作人类就无法生存,更不能进步。对不和群孩子的心理障碍或生活习性,应善于梳理与化解。其具体措施为:

第一,学会合作,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团结友爱的品质和情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许多孩子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仅不易与他人合作,而且自私、跋扈、逞强、霸道,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所以,家长必须改变唯恐自己孩子“吃亏”的心态,教育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关爱和宽容,遇事相互帮助,相互商量。孩子间的游戏,也是合作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其他小朋友的参与,不合作就成为“孤家寡人”了。所以,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乐于合作。

第二,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必须克服不合群的心态。不合群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主动承担责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缺乏自控能力,长大成人以后,也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成为人生进取的一大障碍。

第三,家庭要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交朋友。同时家长也要热情地接待来访、来玩的小朋友。要教育他们互助互爱,相互信赖,宽以待人,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另外,家长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因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或生活能力低下的孩子多不受同伴的欢迎。

第四,父母对孩子要宽严有度。一方面如果过分迁就,孩子事事顺意,往往会失去扩大交往的兴趣。在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再也找不到能像父母那样迁就自己的人了。另一方面过宽,也会使孩子高傲任性、唯我独尊;过严,会使孩子自卑、怯弱、内向、孤僻。

第五,家长不宜介入孩子间的争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间有争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家长不要介入,更不要过早、过分地干预,最好让孩子自行解决、自己和好,以免孩子养成孤独的性格。

78.父母怎样对孩子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起到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

为了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个最佳时期获得最佳效果,父母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启发和训练孩子。

第一,尽早教婴儿讲话。婴儿3个月时就开始咿呀发音,2岁左右便会说生活中简单的常用词语,1岁半到2岁特别喜欢学讲话。此时,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教孩子讲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并让孩子跟成人练习一些简单的对话。另外,还应注意教小孩如何称呼人,教给孩子一些形容词、数量词等。

第二,从吃开始教。吃啥就教孩子表述啥。例如,吃苹果时,就教孩子说:“大苹果,红又圆,吃起来脆又甜”。又如,吃饭时,就教给孩子说:“大米饭,喷喷香,农民伯伯种的粮”等。由于孩子天天离不开吃东西,日积月累,也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孩子的“语言仓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步地启发孩子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自己练习描述。这样一来,孩子不但吃得香甜,而且还为自己能独立运用词语来表达生活情感而觉得兴味无穷。

第三,从穿的开始教。穿啥就教孩子表述啥。当需要给孩子买或者做衣服、鞋袜时,首先给孩子提出口头表述的要求,并且讲明:表述得准确才给买或给做。例如,要给孩子购置衣服,父母应把孩子带到商店,问他喜欢什么样的,他看了看,用手指着一件衣服说:“要那样。”这时,孩子的愿望虽然大人已经清楚了。但是,为了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父母可假装听不懂、看不明白的样子,要求他用语言表述。结果,孩子就说:“我喜欢那件草绿色的、灯芯绒的、夹克式上衣。”这时,父母听明白了,并且为他挑选了一件。这样,既可以购买到令孩子称心如意的衣服,又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从玩的开始教。玩啥就教孩子表述啥。孩子在入学之前,最大量的活动是玩耍。因此,让孩子在玩耍中练习口语表达,范围最广泛、内容最丰富。例如,上街游玩时,就教孩子描述汽车、马路、百货大楼等,到野外游玩时,就教孩子描述山、水、花、草、虫、鱼等。这样,不但能够结合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教孩子学会运用许多词汇,而且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实践,为孩子学习和运用语言提供丰富的感性基础。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玩耍中对所接触到的事物自己练习描述。例如,到动物园游玩时,孩子一边看着各种动物,一边说:“机灵的猴子在铁链子上蹦来跳去”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第五,从用的开始教。用啥就教孩子表述啥。孩子入学后,书包、铅笔盒、橡皮、小刀、桌子、凳子、台灯等就成了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必不可少的用品了。因此,父母经常让孩子以这些用品为对象进行口头描述训练。由于看得见、摸得着,很熟悉。所以,既不感到困难,又觉得很有趣味,孩子容易接受。

第六,面对面进行训练。父母与孩子面对面进行交谈,使小孩的视觉和听觉联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发挥协同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9.儿童个性培养五注意

第一,过于扶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幼儿在2~3岁便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要求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活动,逐渐发展形成独立、自立的心理。3~4岁时,这种心理最为强烈,特别愿意独立做事情。到了5~6岁,这种欲望反而不如以前强烈了。如果家长事事代替,挫伤了孩子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到时家长再埋怨孩子懒、没能力,要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为时太晚了。

第二,过于宠爱。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父母过于宠爱孩子,容易形成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缺乏独立精神,情绪不稳定的个性。在一份调查中证实,有36%的孩子滋长了不尊重别人,不关心别人的自私心理。70%的孩子逐渐变得任性。这种情形的出现,多是在家庭中受几代人的宠爱,人人宠爱他,人人服从他。时间久了,孩子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至高无上的心理,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有人称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为“小太阳”、“小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让步,也是孩子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例如:爷爷要睡觉,孙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无论何时,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一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这类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家长可以做出很大牺牲,来表示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他滋生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乐,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的痛苦的利己主义思想。大量事实证明,这样宠爱孩子,不利于健康成长。

第三,过于保护。儿童教育学专家指出,父母爱孩子,就要考虑他的将来。我国独生子女所构成的特殊家庭结构,使一家大人常常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妈妈或奶奶、姥姥总是以担忧的目光和提心吊胆地跟在身后,为孩子清除障碍,为孩子承担危险,为安排好一切,该做的事也不让孩子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这种过分的保护,会使孩子产生胆怯、软弱、被动、依赖的个性。

第四,过于严厉。儿童教育学专家认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惩罚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手段,如果过分地夸大惩罚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事实表明,惩罚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分严厉的惩罚,会使孩子盲目的绝对服从,会使孩子处于极端恐惧之中,乃至承受不了。这样一来,更容易使孩子产生顽固、冷酷、残忍、专横或者怯懦、盲从,不诚实或形成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