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健康小百科
20719200000008

第8章

第六章 (1)

37.家长护短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因为孩子年龄小,自主性正在逐渐增强,明辨是非能力较差,还没有学会忍让,容易冲动。在孩子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则属正常现象。所以,忌父母干涉孩子的“冲突”。

在孩子的生活中,发生一些小矛盾。比如,争着扮演某个游戏角色、争夺玩具等一些不愉快的事。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简单地告诉孩子,“谁欺负你,你就揍谁”,从此孩子记住了,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打架是惹是生非,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揍孩子一顿再说,这样一来,孩子只会对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争吵,只要没有危险,家长最好不要干涉,正确引导孩子用正当的方法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争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既要让他们享受坚持自己合理建议,说服他人的喜悦,又要让他们尝尝忍耐和服从他人的滋味,这是对孩子交往能力的一种实际锻炼。

当然,若发生蛮横行为和争吵激烈不能解决时,家长应及时制止并给以严肃的教育和处理。

38.父母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忌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为了督促孩子上进,或制止孩子的某种行为,遇到孩子考试没有得满分、贪玩不写作业或不讲卫生等,有些家长就对孩子说:你瞧人家(如同学、邻居的孩子、亲属的孩子)多聪明、勤快、懂事等。殊不知,家长的举止决定着孩子的行为。父母采用这种当面数落孩子的做法,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样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也会产生“父母不爱我”和“我不行”的消极自卑情绪。

这是因为: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差,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情绪上易走极端。家长说的话有时是气话,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或为让孩子取长补短,向前进步。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前者是一种很不理智的坏习惯,作父母的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后者则应进一步了解孩子并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要学会管理孩子,做自己孩子的师长、知心朋友。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正确要求,一是不可挑剔、求全责备;二是要多把目光放在孩子的优点上。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你有很多优点,妈妈很喜欢你,如果再努力的话,下次准能考好”。这样说,既把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太满意的态度表现出来了,又把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期望和严格要求的态度也表现出来了。

39.限制孩子的独立活动有隐患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父母呵斥禁止孩子的活动,对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有些父母对待孩子是:“抱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时时在担心,处处怕危险,对孩子的干涉太多,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去,束缚孩子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活动。其实,这样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必然妨碍了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使他们变得好哭、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甚至不易与人接近。

实际上,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发展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胡闹,往往是由于独立性、主动性受到限制。如果父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大脑发展的机会,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作父母的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大胆,只要对孩子没危险,是他力所能及的,都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想、自己做。特别是少年时期,孩子对各种事物具有很浓烈的兴趣,家长一方面应积极支持和帮助,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对其微小的创造性要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对孩子教得太多,干预得太多,容易造成孩子有依赖性,自己什么都不思考,如果对孩子的“自由”剥夺太多,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40.事事满足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只要哭闹或“耍赖”,便千方百计地满足其要求。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利。

因为,孩子只要哭闹或“耍赖”,做父母的便满足其要求,这样让其发展下去,会使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蛮横粗野,稍有一点小事或不顺心,就会哭闹不止,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可能会变成一个粗野脾气的人。

41.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在现代的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许多父母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难,即由家长出面解决,事事由家长包办。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利。

因为,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当孩子无法把自己的工作完成时,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即由家长接过来,帮助完成工作,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家长过多包办孩子的事,虽然很省时,却造成很多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上依赖性极强。天长日久,会使孩子养成嫌脏怕累的懒惰的习气和依赖思想,缺少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经受不住打击或者挫折。

42.小时受照顾,长大难独立

从我国的现代家庭的情况看,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对孩子无论是学习或生活,往往照顾过多。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利。

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上对父母依赖性极强。他们每天写完家庭作业,需要父母逐题、逐字的检查;他们第二天的学习用具,需要父母逐样的准备;他们卧室的床铺,需要父母整理;他们的手绢、领巾、袜子,需要父母帮助洗净;有的家庭有了水果或好吃的食品,只让孩子一个人享受。长此以往,孩子认为一切好的都理应属于自己,因而滋长起自私的心理,长大后,这些依赖性强的孩子,离开了家长似乎一事无成,对父母、社会都不好。

43.儿童任性,原因在爸妈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在商店见到好吃的、好玩的便不走,非要爸爸妈妈买不可,不买便哭闹,或要去什么地方,不去就闹,有的孩子不只是哭,而且连哭带骂,或又踢又打,甚至满地打滚。这些现象,就是儿童任性的具体表现。

现代儿童教育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的儿童有了一些任性的行为,任性是一种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自我意愿不受制约,一味地从心理上、行动上求得满足,而此满足又刺激着更多、更大的不满足的心理冲动。但是,毕竟孩子的年龄小,还未形成个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忌忽视儿童的任性行为,既不可管得过死,更不可放任自流。当孩子任性时,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热处理”,要学会使用某些具体有效的方法分散并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当着小朋友或全家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以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应从正面进行疏导,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善于发现并利用孩子的“闪光”点,去发展孩子热情、勇敢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其主要措施为:

第一,既要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对孩子的饮食要讲究营养,防止过分迁就儿童的要求,以免造成偏食,要经常教育孩子爱惜食物,浪费食物是一种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养成爱整洁的习惯,大一点的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能只靠说教,必须要亲自实践,亲自去做,让他们练习自己洗手帕、袜子,让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

第二,要警惕孩子养成独霸心理。独霸心理是自私行为的根源。如在分享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孩子与家庭中其他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能什么都让他先吃、先挑。如果有客人时,应养成礼让的习惯。

第三,培养合群的习惯,懂得关心他人。合群性是对一个人进行性格鉴定的重要因素,孩子从小表现出合群意识,懂得关心他人,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都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小朋友来到自己家时,要让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同别人一起玩,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指手画脚,有时可以让他帮助邻居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虽都是生活小节,时间长了,就会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

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占的比例很大,如果父母将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则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及心理发育都是不利的。

从饮食营养的角度讲,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宽裕,独生子女滥食巧克力、精美糖果、精制点心等高脂肪及高糖食品,不爱吃蔬菜粗食,造成营养摄入失调,导致维生素、蛋白质和铁质等的缺乏和脂肪堆积,多表现为身体素质差和虚胖,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偏低,呈缺铁性贫血。这种富贵贫血已成为独生子女最常见的病症。

从运动保健的角度讲,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怕孩子到外面出危险,因而限制孩子和外界的人和事接触,由于独生子女的自由活动,常受到父母严密的监视和限制,缺少运动和锻炼,使孩子生长发育失调,弱不禁风,形成“豆芽菜”体型。

从情绪的角度讲,过分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抱,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会导致孩子不健全的性格,影响成人后进入社会活动。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总结和概括,娇惯溺爱,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44.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在现代家庭中,有不少武断的家长,凡事自己说了算,就连给孩子买衣服、买鞋也要包办,这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的做法,最终养成孩子懦弱、遇事犹豫不决的性格,对将来孩子成长很不利。

这是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良好个性及行为的建立与形成以及智慧的开发都将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孩子的选择权,不仅是家庭民主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孩子养成独立习惯的起跑线。孩子从懂事起,就有个人的爱好和选择欲望,小到玩具、图书、服饰、饮食,大到交友结伴、运动游戏,孩子都要经历无数次选择。如果每件事情都由家长包办,无疑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削弱了孩子的判断能力,会使孩子遇事不知所措,产生依赖心理。那么,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孩子虽然是晚辈,但也有和家长平等的权力。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权,鼓励他们从小就行使自己的这种权力,在原则和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家长都应给予支持。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所以,有关家中的重大事情,应该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征求他们的意见。家庭管理也必须民主化,增加透明度,特别是直接与孩子有关的事,应该和孩子本人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