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
20719400000020

第20章 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各论(9)

第十九章 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各论(9)

九、贝赫切特综合征

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眼色素膜炎及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可累及皮肤、血管、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

(临床表现)

本病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但较少同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历经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口腔溃疡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口腔溃疡,是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反复发作,间歇期不等。复发性口腔溃疡是诊断本病的必备症状。

2.生殖器溃疡发生率约为75%,病变与口腔溃疡基本相似,一般发生于口腔溃疡后数月或数年,女性多见于外阴、****、宫颈。男性多见于****、****、****及肛周等处。

3.眼炎发生率为50%左右,双眼均可累及。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失明、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飞蚊症和头痛等。本症危害性较大,致盲率可达25%,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4.皮肤病变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针刺反应、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坏死性结核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Sweet病样皮损、脓皮病等。针刺反应也称皮肤特异性过敏反应,特异性高,阳性率为60%~70%,与疾病活动有关。

5.其他关节炎;附睾炎;神经系统病变,如中枢神经炎及周围神经炎;血管炎;消化道损害;肺部损害,但肾脏损害和心脏损害较少见。

本病的重症可能为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6.妊娠期可使多数患者病情加重可有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产后病情大多加重。

(鉴别诊断)

本病以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者易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以关节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类风湿关节炎、赖特(Reiter)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相鉴别;皮肤黏膜损害应与多形红斑、结节红斑、梅毒、Sweet病、StevensJohnson综合征、寻常性痤疮、单纯疱疹感染、热带口疮(SpBae)、系统性红斑狼疮、周期性粒细胞减少、艾滋病(AIDS)相鉴别;胃肠道受累应与非甾类抗炎药所致黏膜病变、克罗恩病(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右下腹疼痛应注意与阑尾炎相鉴别;神经系统损害与感染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脑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精神病相鉴别;附睾炎与附睾结核相鉴别。

(病因病机)

其病位当在肝、脾,并与心、肾相关,其病机虽复杂但不外湿(外湿、内湿)、热(实热、虚热)、毒、瘀、虚(气、血、阴、阳)五端。湿热毒邪交结不解,必然侵及血分,深入经络,气血逆乱,邪循经脉流注。正如赵献可所云:“湿热久停,熏蒸气血而成瘀浊。”此外单纯热郁、阴虚、气虚、阳虚也可造成脉络瘀阻,形成血瘀,并可累及脏腑气机,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1.湿阻中焦、脾胃失和湿性黏滞重浊,阻碍气机,郁而化热,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又可内蕴成毒,或上熏口眼诸窍,见口舌生疮,溃烂不愈,两目红赤;或流注关节经络,见关节肿痛;或下注二阴,见生殖器、尿道口、肛周等处糜烂,伴有纳差,恶闻食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

2.肝经湿热、兼及脾胃情志不调,或气机失于调达,或暴怒伤肝,气失疏泄,气郁化火。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肝火湿邪相和。“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绕阴器、上行连目系,其分支行于颊,环绕口唇,则肝经湿热上沿则目赤作红,下注于阴,蚀为阴部起疱溃烂,传于脾胃则口舌生疮糜烂。

3.肝肾阴虚、湿热内结湿邪之气一旦存留体内,若逢阴虚津亏之人,湿更难去,久必化热,湿热交结;或者他病(如肺痨等)伤正,出现肝肾亏虚,又感湿邪,致湿热相和,内蕴成毒,而成本病,并见缠绵反复,经久不愈。

4.气血两虚、脉络瘀阻素体中虚,或劳倦过度,或产后,或病久正亏,气虚推动无力,血虚脉道不畅,气虚血瘀,脉络失和,肌肤失养而致溃疡形成,此起彼伏,时发时止,尤以口舌咽部为多。伴头晕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易汗出,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论治)

1.脾胃火旺,热毒炽盛

症状及表现:口舌溃烂,多发且深,疮面色鲜,疼痛明显,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降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胃散合玉女煎加减。

生地黄15g,黄连6g,牡丹皮15g,生石膏30g,知母12g,黄芩15g,金雀根30g,土茯苓30g,牛膝12g,粳米6g,生甘草6g。

方解:方中生石膏清热生津;知母、生地黄清热凉血;黄芩、黄连配伍加强方中清热解毒的力度;牛膝引火下行;粳米、甘草和胃护津。

2.肝经湿盛,郁而化热

症状及表现:双目红赤,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口舌溃烂,阴部溃烂灼热,分泌物多;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理气化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15g,栀子12g,黄芩15g,黄柏12g,柴胡9g,白芍12g,苦参15g,生地黄12g,木通6g,金银花15g,菊花12g,陈皮6g,生甘草6g。

方解:龙胆、栀子清肝泻火;黄芩、黄柏、苦参清热化湿;柴胡、白芍疏肝理气;金银花、菊花清热明目。

3.肝肾阴虚,湿热内结

症状及表现: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咽干口燥,口舌溃烂,阴部溃烂,经久不愈,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养阴清热。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子12g,菊花12g,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12g。

方解:生地黄、山茱萸补肾益肝;山药滋肾健脾;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泄相火;茯苓健脾利湿;枸杞子、菊花清肝明目。

4.气血两虚,瘀阻脉络

症状及表现:口舌咽部溃烂,色淡红,此起彼伏,时发时止,头晕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易汗出,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15g,当归12g,龙眼肉9g,党参12g,白术12g,木香4g,酸枣仁15g,茯神12g,丹参15g,川芎9g,大枣9g,炙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芪与党参、白术配伍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丹参、川芎活血行气;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大枣调和脾胃。

(中成药)

雷公藤多苷片对口腔溃疡、皮下结节、关节病、眼炎有肯定疗效,对肠道症状疗效较差。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性腺抑制,停药后无反跳现象。通常剂量为每次10~20mg,每日3次。

(外治法)

1.眼炎以木贼、薄荷、菊花煎汤熏洗眼部。

2.口腔溃疡溃疡处用黄连粉、寒水石、青黛研细外撒,也可用锡类散、冰硼散或六神丸研末外敷以消肿止痛。也可榨取鲜败酱草汁加1~2倍凉开水,另放入冰糖少许,多次漱口。

3.阴部溃疡以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冰片煎洗。阴中溃疡甚者,可取鲜败酱草1 500g左右,水煎30min后,滤出药液放浴盆,调水温适宜后坐浴,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50min。

4.血管炎局部金黄散、冰片、香油调匀外敷。

(康复)

1.调摄情志本病为一慢性疾病,易复发,不能根治。患者容易产生悲观、忧郁、急躁等不良情绪。故宜采用情志相胜以平之,语言说理开导之,同情感化温暖之,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劳逸结合患者应避免过于劳累,注意休息,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同时也可参与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等,调畅全身气血,增强体质。

(临床经验和体会)

贝赫切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金匮要略》记载之“狐惑病”相似,以口腔、阴部溃疡及目赤为主。临床上以湿热毒瘀相互交结,阻滞经络,弥漫充斥上下,多脏器受累,以脾、肝、肾为主。用药前需辨清虚实,辨明部位,以利于对因、对证、对位下药。病初以实证为多,治疗以祛邪为主,然仍需顾护正气以免滋生变证。但病情反复迁延,邪毒久羁,耗伤正气,虚实夹杂,治疗时应灵活辨证,不拘一经一脏,把握好祛邪与扶正的尺度,因人、因时、因证而异,合理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中西医综合治疗经验)

贝赫切特综合征发展缓慢,病程缠绵,常累及内脏器官,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重要脏器累及,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目前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贝赫切特综合征的最佳方案。中医治疗宜贯穿疾病始终,对轻症、稳定期及没有内脏器官受累时可以单用中药治疗。重症、活动期及合并内脏器官受累时激素及免疫抑制药宜尽早参与。待病情控制后,再缓慢撤减西药,逐渐过渡到纯中药治疗,减少、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可自行加重和缓解的疾病,应尽早治疗,以避免复发和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损伤。在疾病活动期、急进期及重要器官受累时常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和免疫抑制药。

(二)护理

1.一般护理根据病情轻重定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嘱病人多饮水。出汗后及时擦干以免感冒。

2.眼部护理如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及飞蚊症等,应注意休息,避免用眼疲劳。

3.口腔护理对于口腔溃疡每天早晚和饭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4.阴部及肛周溃疡保持局部干燥,每天用1∶5 000的********液坐浴。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

5.皮肤护理勤洗澡,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患处摩擦,切忌局部挤压。

(预后)

本病一般呈慢性,多数预后较好。缓解与复发可持续数周或数年,甚至长达数十年。在病程中可发生失明、腔静脉阻塞及瘫痪等。本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受累偶有致死。

(陈薇薇 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