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各论(10)
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简称MCTD),是一种临床上出现有类似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类风湿关节炎(RA)的混合性表现,并伴有血清学上高滴度的抗RNP抗体阳性。但目前的研究对于MCTD抑或是代表一独立的疾病,还是SLE、PSS、PM、RA的亚型,或是这些疾病的重叠综合征类型,均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多关节炎、雷诺现象、手指肿胀或肢端硬化。
1.皮肤主要表现为手指肿胀、呈腊肠样改变,约占患者的80%;有40%患者可见狼疮样皮疹或慢性瘢痕性盘状改变,狼疮带实验可呈阳性。此外,可见弥漫性血管炎表现。
2.雷诺现象由手(足)指(趾)小血管的阵发性痉挛可引起患者手(足)指(趾)的典型变化,约见占患者的85%,可发生于其他临床症状之前。引起肢端缺血性坏死、溃疡较为少见。
3.关节75%的患者伴有多关节炎,可类似类风湿关节炎,X线检查显示25%~60%患者具有侵蚀性。
4.肌肉常有近端肌肉无力酸痛,肌酶可明显升高,肌电图显示典型多肌炎表现,活检也显示肌纤维变性。血管周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5.食管食管运动减低,特征是食管远端2/3处蠕动幅度减慢和食管上下两端括约肌压力降低。临床吞咽困难较为少见。
6.心肺心脏受累可见心肌炎、心律不齐、传导阻滞。肺动脉高压最常见,但治疗较为困难。肺部病变较为多见,约有80%的患者,有临床症状者仅占11%。晚期病变可使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功能受损,引起呼吸困难和肺动脉高压。临床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其次为胸痛及肺底啰音。胸部X线片显示约有30%患者有不规则小片状阴影,主要见于肺底及中肺野。
7.神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者大约占患者总数的10%,其中以三叉神经痛最为常见,以及器质性精神综合征、血管性头痛、非化脓性脑膜炎、癫和外周神经病变。
8.肾脏本病累及肾脏者约占28%,应用激素大多有效。
9.其他尚有发热、淋巴结病变、贫血等,或伴有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
(鉴别诊断)
需与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相鉴别。虽然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可出现类似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很难确诊为某一独立的免疫系统病。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故不难诊断。
(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感受风寒湿邪,客于肌肤、经络之间,渐及皮、肉、筋、骨,经络为之阻滞,气血为之凝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关节、肌肉疼痛;气血运行不畅,故见手(足)指(趾)乍白、乍紫、乍红,手指肿胀硬化。
2.久病入里伤脏久病由表入里,损伤脏腑,脏腑功能为之受损。影响心肺者,可见气急喘息、心悸怔忡等;影响脾胃食管者,可见食管运动减弱,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腹泻;肝肾受损者,可见月经不调、胁胀、蛋白血尿、腰膝酸软等。
3.瘀血阻络病久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凝滞,闭阻经络、肌肤、关节、血脉,甚至脏腑。上焦雾化功能失司,则见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中焦受纳运化失司,则见纳呆、腹胀、腹泻、便秘等;下焦通利失司,则见腰膝酸软、腹水肢肿;郁久化热,热迫血行,血不循经,可见衄血、紫斑、血尿等;虚火上炎,上癫入脑,可见偏瘫、狂躁、抑郁等,甚至危及生命;血脉瘀阻,不达四末,可见肢端肿胀,肌肤乍白、乍紫、乍红。
4.肾阳衰微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衰微或久病迁延不愈导致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生血无源,心悸胸痛甚至癫狂等,危及生命。
(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
症状及表现:壮热不寒或稍有恶寒,面色潮红,面部、眼睑或指(趾)红斑,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无力,双手肿胀如腊肠,手足乍紫、乍白、乍红,舌红,苔薄或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退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30g,牡丹皮15g,赤芍12g,生地黄30g,生石膏30g,寒水石30g,羌活30g,岗稔根30g,生藕节12g,鬼箭羽30g,川牛膝12g,威灵仙15g,猪茯苓(各)12g,佛手6g,半夏12g,白芍15g。
方解:水牛角、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退斑;生地黄养阴清热;生石膏、滑石清热泻火;羌活、岗稔根、威灵仙祛风通络止痛;生藕节、鬼箭羽活血凉血止血;猪茯苓、佛手、白芍健脾理气;半夏和胃。
加减:高热不退者,加羚羊角粉;肌肉酸痛,加伸筋草、豨莶草;肿胀指明显者,加牡丹皮、丹参、川芎。
临床经验及体会:多见于MCTD急性发作期。
2.血脉痹阻证
症状及表现:双手肿胀,面部潮红,关节肌肉酸痛,手足乍紫、乍白、乍红。舌暗红,有瘀点,苔薄,脉弦。
治法: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四物汤加减。
生地黄30g,赤芍12g,当归12g,川芎9g,忍冬藤30g,生石膏30g,水牛角30g,牡丹皮12g,生槐米12g,续断12g,杜仲9g,鬼箭羽30g,威灵仙12g,猪茯苓(各)12g,佛手6g,半夏6g,甘草3g。
方解:生地黄、忍冬藤清热养阴;赤芍、川芎、当归养血活血;水牛角、生石膏清热凉血;生槐米、鬼箭羽凉血止血;续断、杜仲、威灵仙补肾健骨祛风湿;猪苓、茯苓健脾化湿;半夏和胃;佛手、甘草理中和药。
加减:面部潮红者,加青蒿、地骨皮;肌肉酸痛者,加羌活、伸筋草。
临床经验及体会:多见于MCTD亚急性期。
3.阴虚内热证
症状及表现:双手指肿胀,低热或自觉发热,发热以日晡为甚,口渴不欲多饮,或有关节酸痛感,或见皮肤瘀斑、瘀点,纳可,大便略干。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小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2g,生地黄30g,忍冬藤30g,黄芩30g,苦参30g,地骨皮30g,麦冬12g,玄参30g,石斛30g,山萸12g,生首乌15g,水牛角15g,牡丹皮12g,茯苓12g,佛手6g,白芍12g,甘草3g。
方解:知母、生地黄、忍冬藤、黄芩、苦参清热解毒,养阴泻火;地骨皮、麦冬、玄参、石斛养阴生津;山茱萸、生首乌、茯苓、白芍健脾补肾养血;牡丹皮凉血活血;佛手、甘草理中和药。
加减:低热不退者,加鸭跖草、蒲公英、柴胡;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葛根;皮肤瘀点不退者,加藕节炭、地榆炭;口干、舌光红者,加沙参、石斛。
临床经验及体会:多见于MCTD慢性活动期。
4.气血两亏证
症状及表现:双手肿胀,面色萎黄,爪甲色淡,牙龈出血,自觉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黄芪12g,炒白术12g,茯苓12g,生地黄30g,当归12g,川芎9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山茱萸12g,仙鹤草15g,藕节炭12g,侧柏叶12g,阿胶(冲)12g,佛手6g,半夏12g,甘草3g,大枣5枚。
方解: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生地黄、当归、山茱萸、制首乌、女贞子、阿胶补肾养阴生血;仙鹤草、藕节炭、侧柏炭凉血止血;半夏和胃降逆;佛手、甘草、大枣理中和药。
加减:倦怠乏力明显者,黄芪加量,30~60g;心慌胸闷明显者,加郁金、玉竹;腰膝酸软、畏寒者,加淫羊藿、巴戟天。
临床经验及体会:多见于MCTD伴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5.脾肾阳虚证
症状及表现:双手指肿胀,手足乍紫、乍白、乍红,面部虚浮,关节肌肉酸胀,畏寒怕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软,胃纳不馨,大便溏薄。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
方药:肾气丸加减。
黄芪12g,熟附子9g,山茱萸12g,山药12g,川桂枝9g,生槐米12g,鬼箭羽30g,仙茅12g,淫羊藿12g,白豆蔻(后下)3g,生苡仁30g,羌活30g,威灵仙12g,芡实30g,炮姜炭12g,猪茯苓(各)12g,佛手6g,甘草3g。
方解:黄芪、山药、白豆蔻、生苡仁益气健脾;附子、桂枝、炮姜温经通络止痛;淫羊藿、仙茅、山萸肉、芡实补肾健脾养血;生槐米、鬼箭羽活血通络;羌活、威灵仙祛风湿止痛;猪苓、茯苓健脾化湿;佛手、甘草理中和药。
加减:关节酸痛明显者,加豨莶草、白前;畏寒怕冷、腰膝酸软者,加鹿角片、巴戟天;大便溏薄者,加诃子肉。
临床经验及体会:多见于MCTD后期。
(临床经验及体会)
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机制
(1)早期、轻症的患者完全可以单纯使用中药,中药除了可以达到止痛、活血、抗凝、扩张血管外,还可以促进自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缓解的目的。
(2)慢性活动期的患者可以在使用西药的同时使用中药,达到减少激素的使用剂量和减少激素不良反应的目的。
(3)危重病人使用大剂量激素控制病情后,可加用中药加快激素的撤减,同时预防和治疗激素的不良反应。
(食疗)
参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饮食调理与忌口。
(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