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
20719400000026

第26章 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各论(15)

第二十五章 风湿病中医诊治手册各论(15)

十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的轻重缓急相差很大,不同部位的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成人ITP多表现为慢性型,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主要见于20~40岁成人,女性多见,四季发病无明显区别。一般起病隐袭,表现为反复的皮肤黏膜出血,如散在的皮肤紫癜或鼻衄、齿衄、月经过多等。皮肤紫癜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下肢的远端,皮肤自发性紫癜或抓挠碰撞后出现紫癜是特征性表现,表现为针尖状出血点或瘀斑,平坦,压之不褪色,严重时口腔及舌黏膜可发生血泡,结膜下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及消化道出血也可发生,但关节、视网膜出血少见。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一般呈正相关。除了因出血导致的体征以外,一般无明显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

1.假性血小板减少(pseudothrombocytopenia,PTCP)引起PTCP的常见原因有采血时血液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抗凝剂不足、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卫星现象和血小板凝集。血涂片可鉴别EDTAPTCP与真性血小板减少,取患者EDTA抗凝血涂片,显微镜下可看到血小板凝集。改用ACD或肝素抗凝后,血小板凝集现象消失,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或正常。

2.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主要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分布异常和血小板消耗增加。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部分患者可首先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随后出现其他两系细胞减少,骨髓涂片和活检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2)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和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又称为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关键是要找到血管瘤病灶。

(3)血小板消耗增加: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3.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某些药物和SLE、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常出现血小板减少,以及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均可以有血小板减少。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因。

1.感受外邪由于外邪侵袭,损伤脉络引起出血,其中尤以风、热、燥等阳邪致病者多见,也可由寒邪化热引起。邪热上受,耗伤肺阴,表卫失宣,积热上炎清窍,血热妄行则见鼻燥衄血;热壅脉络,郁于皮肤,迫血妄行,血出肌肤腠理之间则见青紫斑点或斑块;热毒极甚,侵犯下焦则尿血;湿热之邪伤及肠道则引起便血。

2.饮食不节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过食辛辣醇酒厚味,一可滋生湿热,熏灼血络,迫血妄行而引起衄血、吐血、便血等症,二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虚衰、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引起出血。

3.情志所伤情志过极则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而见出血等症。忧思恼怒,肝气郁结,肝不藏血;气郁化火,横逆犯胃则吐血,肝火犯肺则咯血、衄血;思虑伤脾,脾不统血;恣情纵欲,耗损肾阴,虚火妄动,皆可引起出血。

4.劳倦过度或久病热病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或久病热病之后致心、脾、肾气阴损伤,损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损于阴则阴虚火旺,热迫血行;久病入络,虚久必瘀,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则出血缠绵难愈。

(二)病机

本病的病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3方面:

1.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外感风热燥火、湿热蕴结、肝郁化火等属实火;肝肾阴虚、相火妄动之火属虚火。

2.脾虚气弱,统摄无权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气虚阳损,失于摄纳则血溢脉外。

3.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或久病气虚行血不力;或阳虚不能温煦使血行涩滞;或感受邪热耗津伤阴,熬血为瘀,均能使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导致出血。

(辨证论治)

1.热盛迫血证

症状及表现:常见于急性ITP患者,起病急骤,病程短,出血量大而猛,紫癜大而密,或连成片,颜色鲜红,黏膜、内脏出血比较多见,可伴发热、口渴或有外感症状。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养阴解毒药加减。

常用水牛角片30g(先煎)或水牛角粉3~6g(分冲),生地黄20g,赤芍9g,牡丹皮20g,金银花9g,连翘9g,墨旱莲15g,虎杖15g等。

方解:方中以水牛角代替犀角,配生地黄清热凉血、解血分热毒;生地黄配墨旱莲能养阴、防热甚伤阴;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金银花、连翘、虎杖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2.气虚不摄证

症状及表现:起病缓慢,紫癜色泽较淡,时隐时现,多见齿衄,出血量少、色淡而徐徐不止,月经淋漓不尽,常伴有精神倦怠、乏力气短、食欲缺乏或便溏等症。舌胖,苔白,脉细无力。为脾虚气损,统摄无权。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党参12~20g,黄芪15~30g,白术9~15g,茯苓12g,当归9g,木香9~12g,山药12~30g,炙远志5~9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红枣9g,炙甘草6g,蒲黄炒阿胶9g(烊冲)等。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为君药健脾益气,配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白术、木香健脾理气使补而不滞;茯苓、远志、枣仁养心安神,使以红枣、甘草和胃益气、以资生化,加山药益气阴收敛止血;蒲黄、阿胶滋阴补血调经;仙鹤草共奏益气健脾、摄血止血之功。

3.肝肾阴虚证

症状及表现:紫癜呈黯红色,下肢多见,月经常提前,反复鼻衄、齿衄或黑粪、血尿,出血量大,色黯红,可伴手足心热、盗汗、口干、便秘、腰酸、耳鸣、急躁、多梦等阴虚或阳亢等症。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为肝肾阴虚,虚火灼络。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常用生熟地黄各12~15g,山茱萸12~20g,山药15~30g,白茯苓15~20g,泽泻12~15g,牡丹皮12~20g,知母9~12g,黄柏9~12g,女贞子15~20g,墨旱莲15~30g,枸杞子12g,当归12g,炒白芍12g等。

方解:方中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凉血;二至丸滋阴补血止血;当归、白芍、枸杞子柔肝养血活血。

4.脾肾阳虚证

症状及表现:在气虚不摄证基础上伴有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酸、浮肿等症。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为脾肾阳虚,摄血无权。

治法:温补脾肾,填精补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

常用熟地黄12~20g,山药12~30g,山茱萸12~20g,枸杞子12~20g,菟丝子20~30g,党参12g,黄芪30g,当归12g,补骨脂15~30g,巴戟天15~20g。

方解: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温肾填精;党参、山药、黄芪、当归育阴养血,配补骨脂、菟丝子温脾助运,共奏统血摄血之功。

(食疗)

1.清蒸补藕鲜藕洗净,将连衣花生捣碎,与芝麻、冰糖合并纳入藕孔中,文火蒸熟,常食。藕性寒凉,功能止血;花生、芝麻养血,可加速血小板再生。

2.清蒸马齿苋马齿苋洗净,取适量蒸熟,大蒜头、麻油佐味,当菜食。马齿苋性凉,功能止血,对血小板减少有大便出血者最为合适。

3.二鲜饮鲜茅根150g(切碎)、鲜藕200g(切碎),煮汁常饮,每日4~5次。本方有凉血养阴、消瘀止血之功,适合血小板减少伴出血倾向者。

4.红枣炖龟肉净乌龟肉250g,红枣50g,文火炖熟,少许酱油佐味,食肉饮汤。龟肉性凉,红枣健脾,故能补血养阴,对肾虚精亏的血小板减少者有效。

5.参莲粥取人参9g,墨旱莲9g,白糖适量,粳米60g。先将人参切片炖熟,墨旱莲洗净煎汤去渣,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粥,加入人参即成。每日1剂。人参、粳米补气和胃,墨旱莲滋阴,合用具有补气养血功效。

6.红枣羊胫骨糯米粥取羊胫骨2根,红枣20枚,糯米100g。先将羊胫骨洗净敲碎加水适量煎取汤汁,去骨后与淘洗干净的糯米和去核红枣一同入锅,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调味后即可食用。红枣、羊胫骨性甘温,一能补中养血安神,一能补肝肾、益气血,糯米和胃,合用可治疗脾肾两虚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7.花生炖猪皮猪皮50g,连衣花生30g。将猪皮切成小块和连衣花生一同放入铁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汤汁越稠越好,分2次趁热食用,可加红糖少许调味,1周1个疗程。花生性味甘平,有和胃、止血、润肺功效,能抗纤维蛋白溶解,促进骨髓血小板生成,促进毛细血管收缩,猪皮能减少血管脆性,适用于血小板减少伴血管脆性增加的患者。

8.龙眼花生汤龙眼肉15g、连衣花生30g,鸡蛋1个,同炖汤饮食,每日1次。龙眼性温益气养心,花生衣能升高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伴畏寒肢冷、心慌之证较合适。

(康复)

患者应按医嘱坚持治疗,定期复查。饮食以清润为主,如鲜藕、木耳、荠菜等,有利于健脾益气和止血,伴有贫血者多食含铁丰富的食品,如瘦肉、蛋黄、菠菜、荠菜等。注意预防出血并发症,避免感冒而诱发病情加重或复发。不私自乱服药物,在医师指导下治疗用药,避免造成对骨髓和血小板的损伤。

(临床经验及体会)

1.急性型ITP多因感受风热邪毒,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而发病,为实证,故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治疗大法,慢性型急性加重期则为本虚标实,本为阴虚阳虚,上热下寒,标为复感外邪,虚热动血,治疗应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同治。

2.中医药治疗ITP虽然不能如糖皮质激素一样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血小板计数,但能明显改善出血症状,稳定性好,一旦有效不易反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应为慢性ITP慢性期患者的首选治疗。

3.血小板为血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功能是加速止血,促进凝血,即促“静”功能,应为阴中之阴,所以处方应重于滋阴养血,滋阴尤为重要。故处方应以滋肝补肾填精为本,兼补气养血,使气血源源化生。

(预防与护理)

1.预防儿童ITP或急性ITP患者多与病毒感染有关,故预防病毒感染是防止复发或疾病进展的关键,平时可常服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之类。

2.护理对ITP患者的护理包括两个方面,一般护理和症状护理。

(1)一般护理:ITP急性型或慢性型急性发作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倾向明显者,或已有内脏出血及合并高热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消化道出血者酌情改进流质饮食或禁食,以静脉补充营养。护理人员给重病患者翻身、擦浴时动作要轻柔,注意不要碰到硬物,注射拔针后要轻压针眼片刻防止皮下出血。

(2)症状护理:

①鼻衄时,应注意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湿度适宜,宜将头部放低,在鼻、头部冷敷,用干棉球填塞鼻孔止血,用呋麻滴鼻液滴鼻,也可试用明胶海绵填塞止血。大量出血不止时可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止血,同时配合血小板输注止血。

②口腔黏膜、舌、牙龈出血时,可定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继发感染;口腔黏膜出现血泡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但出血不止者可局部用明胶海绵或止血药粉外涂出血处。

③消化道出血时,应严密观察记录腹胀、恶心、呕吐、排便的次数以及呕吐物、大便的颜色和性状,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心率,注意观察病人的尿量、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变化等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征象,及时抢救,做好输血输液准备。

④颅内出血时,应严密观察颅压增高的征象,如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大小便失禁、偏瘫和意识障碍,及时抢救,并注意测量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和瞳孔的异常变化。

(预后)

急性型ITP病程有自限性,部分病例未经治疗可自行缓解,80%的患者治疗后可以在6个月内缓解,多数恢复后不再复发,少数在下次感染后复发,约20%的患者病程超过6个月而进入慢性期,个别患者在急性可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病死率为1%左右。

慢性型ITP病程较长,少有自然缓解者,但危及生命者亦少见,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血小板极度减少者,可有颅内和内脏出血,为本病的主要致死原因。

(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