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防己黄芪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防己一两(15克),甘草半两(7.5克),白术七钱半(11克),黄芪一两(15克),生姜四片(6克),大枣二枚(擘)(1枚)。
【用法】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方解】 本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以防己利水,白术健脾利湿,黄芪扶表,甘草、生姜、大枣补中和营卫。合为益气行湿之方剂。
喘者,加麻黄7.5克;胃中不和者,加芍药11克;气上冲者,加桂枝11克;下有陈寒者,加细辛11克。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愈。
【应用】
1. 抽搐 抽搐,是湿邪为患。祖国医学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抽搐为太阳经脉的病变。风湿侵袭太阳经脉,湿为阴邪,阻塞阳气,经脉失养,则筋燥而抽搐。若伴有身重、自汗、恶风者,可用本方益气行湿,使气得益,湿得行,则抽搐自愈。
2. 侧半身发冷 半身冷缠绵不愈,是湿邪阻塞阳气所致。若伴有身重、自汗、脉浮缓者,可用本方以驱湿邪。湿邪去,阳气通,则身冷自愈。
病案举例
例一:李某,男,42岁,通渭县毛织厂干部。1977年6月27日初诊。
患者于10日前突然发生右侧上下肢抽搐,经某县医院住院检查,未查出抽搐原因。后又经中医按风邪为患投药数剂,亦未取效,故遂转来兰州住某医院。经西医脑电图等检查,仍未查出抽搐原因。住院期间病情日益加重,曾因抽搐而呼吸停止约3分钟,故邀中医会诊。患者除抽搐外,伴有自汗、恶风,发病前曾在河水中洗沙子3天,舌淡红,苔白腻,脉浮中带滞。辨为风湿。
方用本方治疗:防己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6克,甘草(炙)8克,大枣2枚。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服上药后,患者再未抽搐,自感出汗减少、恶风减轻,切其脉较前略流利。继服上方三剂。
三诊:患者又服上药三剂后,自汗全止,亦不恶风,腻苔已退净,脉转流利。再继用上方三剂。
四诊:患者共服本方九剂,诸症消失,再未用药。又经多种检查,亦未查出阳性结果,而以抽搐原因不明治愈出院。
誅 体会:抽搐一证,属祖国医学的“痉证”。一般认为,“痉证”多为血枯津少不能养筋,以致血虚生风而抽搐。此患者在县医院就受此理论认识之影响而投以驱风养血之剂,但未取效。《内经》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而前人对此条文的解释,也认为是湿兼风化所致。但从本例患者的病史来看,曾以在河中洗沙出汗而得,加之症见右半身沉重、苔白腻、脉滞,均为湿邪之征象,而脉浮、自汗又为风邪之征象。故辨证为风湿为患,用本方九剂而治愈。从湿治者,取其陈修园所谓“湿者言其未成痉之前,燥者言其将成痉之际”之意。该患者病属湿邪为患,由于湿性黏腻,阻滞经脉,筋失津液之濡养,则发为抽搐。虽从表面来看,同为抽搐,但其病机与湿从燥化之抽搐有所不同,故用风药不仅无效且使病情加剧;而用健脾利湿的本方,则获得满意疗效。通过本例患者之治疗,深感《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理论甚为真切。
例二:景某,男,44岁,靖远县人,干部。1978年4月22日初诊。
患者自感右半身冰凉沉重1年余,曾多方治疗无效而来兰诊治。经西医检查,未能作出明确诊断。脉浮而疲缓。辨为湿邪为患。
方用本方治疗:防己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6克,甘草(炙)8克,大枣2枚。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服上方后自感冰凉沉重有所好转,但脉象仍同上。再用上方三剂。
三诊:又服上方三剂后,患者自感半身冰凉大减,脉浮而转和缓。再继服三剂。
四诊:服药后患者自感右半身转温,沉重感亦消失,脉已平和。再服上方三剂,以巩固疗效。
誅 体会:本例患者亦属湿邪为患。由于湿为阴邪,湿性重浊,阻塞气机,以致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而发为右半身冰凉沉重之证。故本例虽不是抽搐之证,但与上例患病之病机相同,所以仍用益气健脾利湿的本方治疗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