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冠心病诊治经验 (2)
陈老认为胸痹之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虚为气、血、阴、阳俱虚,实为气滞、寒凝、血瘀、痰阻。其中以胸阳不足,气机痹阻不通为关键。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阳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日久而致血瘀;气虚不能敷布津液而致痰浊阻滞;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而成胸痹。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说:“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阳不用,则气上下不相通接,前后不能贯通,而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等证见矣。”故治胸痹证当以通阳益气为主,使胸中气机通畅,推动血液运行,运化水湿,宣散寒邪,令血脉得以濡养而缓解痹病。进而再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或活血或化痰或养阴或补血,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中以党参(必要时可用生晒参或种洋参)、黄芪大补元气,桂枝温通胸阳,得甘草相配,辛甘化阳更能添温通胸阳而益气之效。药味简单,但取效最捷。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其效果亦令人满意。
本案患者正当而立之年,外观形体壮实不似有病之人,但两寸脉几不可及,关尺脉细弦,与《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相合。究其病因,乃因感受外邪,损伤肺气,致胸阳痹阻不通而成。如单用瓜蒌薤白剂似益气之力较缓,而合用通阳益气汤则恰能解决这一难题。再加龙牡、郁金、菖蒲安神开窍,更增裨益,数剂而愈。
六、李斯炽医案
(《李斯炽医案》) 王某,男,47岁。
初诊:心痛频发,短暂即止。复加胃痛,每发则较为持久,食欲不振,睡眠欠佳。心率90/min以上,血压偏低,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绞痛,经过长期治疗,未见好转。脉象左弦劲,而右濡数,至数模糊不清。
辨证:肝脾失调,心气不足。
治法:调和肝脾,补养心气。
方药:柏子仁30g,枣仁30g,菟丝子30g,川贝母30g,鸡内金30g,丹参60g,海螵蛸60g,天冬60g,茯神60g,何首乌60g,牡蛎60g,山药60g,远志15g,甘草15g。
共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豆大,每服6g,每日服3次,饭后1h服,白开水下。
二诊:前症已减,心胃痛已止,脉象至数较前清楚,但左关仍觉弦劲,血压尚低,再宗前法治之,上方去牡蛎,加党参、当归、川芎各60g为丸服用。
三诊:服药后,血压恢复正常,心律正常,仅劳累后心率稍快,脉象左右基本平衡,再拟养心、纳肾、调肝为法,使下元更固,以巩固疗效。方药:党参60g,枣仁30g,柏子仁60g,牡蛎60g,海螵蛸60g,远志30g,龙骨30g,菟丝子30g,益智仁30g,补骨脂30g,鸡内金30g,川贝母30g,法半夏30g,甘草15g,菖蒲15g,枸杞6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6g,日服3次。服药后,病情稳定,日益恢复健康。
按:本案脉象左弦劲而右濡数,为肝脾不调脉象,故发为胃痛,食欲不振,脾胃不和,则睡眠不安,眠食具差,则气血两伤,心气不足,则鼓动无力,脉象至数出现模糊不清现象。心阳不宣,则发为心痛。心血不足,不但影响睡眠,而且发为心悸。《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之病发心脾”。阳明得养,则心脾得安,故用海螵蛸、川贝母、鸡内金、山药、生谷芽、益智仁、法半夏、菖蒲等益胃止痛,调和肝脾;用党参、茯神、白术、甘草、枣仁以补心气;用丹参、当归、川芎、何首乌、柏子仁、天冬以养血益阴;用牡蛎、远志、龙骨以潜阳安神;加菟丝子、枸杞、补骨脂以培肾固本,因病属慢性,最宜丸药,以缓调理。
七、黄文东医案
(《黄文东医案》) 高某,女,43岁,工人。
1975年5月3日初诊。近1个月来时常心悸胸闷胸痛,痛时牵及左肩背,两下肢发冷,甚则疼痛。有子宫肌瘤,每次月经量多,大便干结。舌苔薄,脉细弦。经某医院心电图提示心肌损害,做运动试验阳性,诊断为“冠心病”。
辨证:胸阳不振,脉络痹阻,兼有气血亏耗之象。
治法:宣痹通阳为主。
方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全瓜蒌15g,薤白头3.5g,郁金9g,当归9g,赤芍12g,丹参9g,党参9g,陈皮9g,木香9g。6剂。
二诊:5月10日,服药后胸闷痛减轻,本次月轻量略少,胃纳佳,大便转润,再予前法,原方加续断9g,6剂。
三诊:5月17日,胸闷不舒,太息,易心悸,下肢冷如浸水中。苔薄腻,脉细。再守原意,增强通阳活血之力。方药:全瓜蒌15g,薤白头3.5g,丹参9g,郁金9g,降香6g,党参9g,当归9g,桂枝3.5g,赤芍15g。6剂。
四诊:5月24日,胸闷心悸已减,肢冷亦明显减轻,嗳气较多,再守原意,前方加旋覆花梗9g,6剂。
五诊:5月31日,胸闷心悸续见减轻,近来背部酸痛转向下肢,不能安眠,再予前法出入。方药:党参9g,当归9g,赤芍12g,郁金9g,桂枝4.5g,全瓜蒌12g,薤白头3.5g,降香3.5g,梗通6g,威灵仙12g。6剂。
六诊:6月7日,胸闷心悸,下肢阴冷酸痛均已减轻,夜寐安,舌质偏红,再予前法,原方6剂。
按:本案由于胸阳不宣,气机痹阻,故见胸痛、胸闷,太息嗳气;阳气不能温运于四末,寒邪侵袭,故下肢阴冷酸痛,心血不足则心悸不宁,并有血液循环不畅之征。《医门法律》说:“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方用瓜蒌、薤白辛温通阳为主。三诊时患者述及下肢冷如浸水中,黄老认为须加桂枝温通经脉以散阴寒,四诊时下肢阴冷明显减轻。配合陈皮、郁金、木香理气解郁;当归、赤芍、丹参、降香养血活血,调气止痛;当归、丹参兼能调经;党参益气补中,起着推动作用,药能中病,胸中阳气旋运,气血得以通畅,阴寒渐渐消散,诸症明显减轻。
八、郭士魁医案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杨某,女,78岁。
1979年2月12日初诊,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外院治疗5日后,请郭士魁大夫会诊治疗。现症见:精神萎弱,气短,胸闷,出汗,肢冷。检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真心痛(心阳亏虚,心脉阻滞,夹有脾胃积滞)。
立法:益气活血,佐以和胃化滞。
方药:党参15g,生黄芪12g,白术10g,当归15g,川芎10g,玉竹12g,广郁金15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莱菔子10g,神曲12g,炙甘草10g。
1979年2月19日二诊:进上方一般情况好转,已下地活动,仍有胸闷发憋,活动时感气短,心悸。舌质暗尖红,苔薄白,脉弦细,左寸脉弱。予以益气活血,理气复脉之剂。党参15g,生黄芪15g,丹参15g,当归12g,红花10g,玉竹15g,五味子10g,菖蒲12g,木香6g。
1979年2月26日三诊:服药后精神好转,能在室内活动。畏寒,活动后气短、心慌均减轻,食欲有进步,睡眠好。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淫羊藿10g,巴戟天10g。上方服用7剂,无明显胸闷、气短,活动较前增加,二便调,睡眠可,准备带药出院。
按:本例高龄真心痛,素体肾亏,心气不足。气为血帅,气虚则血瘀,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而发为真心痛。自觉胸闷,气短,精神萎弱,畏冷,乏力,乃属阳虚,心气不足,血脉瘀阻;舌质暗为血瘀之证;舌苔黄腻为脾胃积滞运化失司之象。予以益气活血,佐和胃化滞之剂。党参、黄芪益气;丹参、川芎活血通脉;玉竹、柏子仁、五味子养心阴;白术、木香、莱菔子、神曲和胃化滞;郁金理气;当归补血汤养血荣心;淫羊藿、巴戟天补肾;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
九、刘星元医案
(《刘星元临证集》) 王某,41岁,男性。
1975年1月13日初诊:患者经常头晕头痛,胸部疼痛,疲乏无力,在小陇山医院心电图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现在胸痛胀闷以左侧为主,心悸,梦多,胃痛泛酸,大便2日1次,腰痛(曾诊断腰椎骨质增生)。舌质嫩,舌边齿印,脉间歇叁伍不调。
辨证:宗气不畅,血脉不活。
治法:宽胸理气,通阳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加味治之。全瓜蒌12g,薤白头9g,姜半夏9g,茯苓9g,杏仁6g,甘草6g,远志9g,侧柏叶9g,菖蒲9g,丹参15g,玄参9g,党参6g,桔梗9g,五味子1.5g,麦冬9g,枳壳9g。3剂,隔日1剂。
1月20日二诊:胸脘胀痛发闷感减轻,头晕较前好转。仍梦多,便干。舌心润腻,脉大间歇消失。1月13日处方基础上加龟甲9g,龙齿9g。3剂,隔日1剂。
2月22日三诊:诸症大减,精神好转,胃脘微胀,脉气调匀无间歇。1月13日原方3剂,隔日1剂。
按:本案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仍有胸闷胀痛,心悸梦多,舌质嫩,舌尖有齿印,脉象间歇,叁伍不调,有本虚标实之象,胸闷胸胀属于宗气不畅,血脉不活,因此,治疗首在调气,气开血畅,胸痛、胸闷就会好转,其余症状如心悸、梦多、腰痛、大便不畅、胃脘疼痛、泛酸往往会随着主症的好转而消失。初诊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宜痹通阳;茯苓杏仁甘草汤和中利水,开肺化痰;远志、菖蒲宁心开窍;生脉散益气养阴。二诊加龟甲、龙齿养心安神。
十、许占民医案
张某,女,70岁。
1997年3月7日初诊。胸骨后和胃脘部闷痛3年余。每于劳累后发作,牵及左侧肩背部不适,经服用消心痛、心痛定等西药,症状仍未缓解。同时伴有心悸、气短、失眠等症。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心电图示:Ⅰ、Ⅱ、Ⅲ、aVL、V1~V5 T波普遍低平,ST段下移,aVF T波倒置。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阻滞心脉。
辨证:痰瘀互结,心脉瘀阻,胸阳不振。
治法:消痰化瘀,宽胸利气。予自拟化瘀消痰汤[全瓜蒌15g,半夏10g,白芥子10g,旋覆花10g,枳壳10g,生黄芪15g,川芎10g,赤芍药10g,丹参15g,三七粉(冲)3g],炒酸枣仁30g。水煎服,每日1剂。14剂。另服冠心苏合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二诊(1997年3月21日):服上药后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未作,仅劳累后自觉胸脘憋闷,睡眠转好。但近日来又见口干咽燥,舌黯红,苔白而少津,脉沉弦。上方加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
三诊(1997年4月11日):症状基本消失,胸脘部不觉憋闷,心悸气短消失,精神渐觉舒畅,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弦。心电图示:各导联ST段上移,V5 T波耸起,aVF T波由倒置转为低平。予1997年3月21日方加川厚朴10g,桂枝10g,薤白10g。
四诊(1997年5月6日):病情转愈,舌脉同前,无不适。查心电图:V1~V5 T波高耸,前壁缺血已转愈。予1997年4月11日方改为蜜丸,每丸重10g,每次1丸,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初诊化瘀消痰汤方中瓜蒌、半夏、白芥子、旋覆花、枳壳行气祛痰而消胸中痰结;丹参、川芎、赤芍药、三七活血化瘀而通血脉;黄芪益气通阳,以利痰瘀的运除。二诊时有气阴两虚的表现,故与生脉散合用。三诊时为增强宽胸理气之效,又加入枳实薤白桂枝汤。临床辨证施治,故收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