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20721300000021

第21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6)

第4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6)

是一类由沙门菌属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最多。可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或蟑螂等媒介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伤寒潜伏期为1~3周,一般10~14天;副伤寒潜伏期较短,为2~15天,一般8~10天。伤寒与副伤寒临床症状体征相似,相对来说副伤寒稍轻,病死率较低。

2.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痢疾杆菌从粪便排出,通过手、生活接触、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菌痢潜伏期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平均1~3天。起病较急,最初是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全身不适、乏力、腹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泻,腹泻的次数1天几次至几十次不等,里急后重,严重者大便中有脓血。根据病程和病情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慢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

(三)基本技能

1.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用自来水和肥皂洗手,接触和护理病人后要用消毒溶液洗手。

(2)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

(3)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爬过的食物,不吃病人吃剩下的食物,不生吃毛蚶、泥螺、小黄蟹等海产、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烫或消毒。

(4)环境卫生: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加强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保护水源;大力杀灭苍蝇、蟑螂。

(5)预防接种: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打有关预防针,如甲肝疫苗、伤寒菌苗、脊灰疫苗等。

2.控制措施

(1)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开展疫情报告,并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

(2)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连续2次为粪检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3)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

(4)保护易感者,通过对易感者接种相应疫苗如伤寒Vi菌苗等,可有效预防易感人群感染伤寒。

第三节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一、艾滋病

(一)基本理论

1.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临床上以淋巴肿大、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

2.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其目的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3.艾滋病的行为干预

是对艾滋病相关行为进行干预。行为干预是对某些特定的行为进行干预,预防或改变这些行为。艾滋病相关行为干预包括从发现病人的咨询和检测,改变各种可以造成艾滋病感染或传播的危险行为,到影响服药,再到影响周围人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歧视行为。具体措施包括宣传教育、技巧培训、同伴影响、提供行为改变的条件、实施行为改变的政策及核心人物的言传身教等。

4.HIV/AIDS的医学管理

是指密切随访观察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的病情演变;为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提供医学、心理咨询;以及为防止HIV的传播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等。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如反对歧视和保密制度等。

5.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

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够使他们对于艾滋病检测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过程。这一决定必须完全是求询者自己的选择,并且这一过程是完全保密的。VCT的咨询应包括检测前咨询、检测后咨询、预防性咨询、支持性咨询和特殊需求咨询等。

6.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是指医护人员、公安、司法干警等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7.艾滋病防治的MSM人群干预 MSM(英文全称为men who have *** with men)指男男性接触者,主要指男性同性恋者,还包括了其他并不认同自己具备同性恋性取向,但会与同性发生性接触的男性。MSM人群干预:是针对MSM个体与群体的与HIV感染有关的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而采取的一系列促使干预对象改变、减少和避免危险行为,保持低危或安全行为的措施和活动。

8.艾滋病哨点血清学监测

是通过对特定对象重复进行横断面血清学调查,监测这些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水平的变化情况。每一轮调查结束后,对来自各哨点人群的数据汇总后,进行感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哨点监测的特征是连续的横断面调查,选择确定的比较容易接近的人群作为监测对象,使用因其他检测而收集的血样残留,连续抽样,匿名,在一定时间间隔后重复相同过程。哨点监测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其结果有早期预警作用。监测数据可用于评价预防项目、为预防计划打下基础。但血清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差,将影响数据的有效性。哨点监测存在抽样样本少,不具有普遍代表性,数据分析局限的缺点。

9.艾滋病行为学哨点监测

艾滋病的传播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在艾滋病监测中增加监测对象的行为学内容,了解不同人群中的高危行为因素及其变更,可为预测艾滋病病毒流行提供信息。行为哨点监测通过反复的匿名横断面问卷调查,在固定时间、地点、连续系统地获取有关性行为方式、性伴人数、吸毒行为、避孕套的使用、年轻人首次性生活年龄、暗娼日均接客人数、艾滋病知识等信息,对此加以分析,可以间接的提示艾滋病在当地流行的范围与危险。

10.艾滋病专题调查

根据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对情况不明而又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组织专项目标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性质,选择调查对象和方法。如对吸毒人员中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可以选择血清流行病学方法。

(二)基本知识

1.病原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带有包膜的RNA反转录病毒,在分类上属反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按毒株种类分为HIV-1和HIV-2,HIV-1是当前主要的艾滋病流行毒株。

HI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对紫外线、γ射线不敏感。70%的乙醇、0.2%次氯酸钠及家用漂白粉能灭活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感染HIV的人是惟一传染源,包括AIDS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为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男性同性恋、男女之间的性接触以及双性恋均可相互传染。****是最危险的性接触传播途径。HIV性传播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性伴数、性伴的感染情况,有无梅毒等其他性病以及生殖器局部的损害程度、****方式、有无吸毒、有无保护措施等。

②血液传播。为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染,或共用HIV污染的医疗器械。HIV通过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具有很高传播概率,几乎达到100%;静脉注射毒品者共用不清洁的注射器,若带有HIV亦为重要传播途径。器官移植、职业暴露也为经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妇女,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宫内感染;婴儿感染主要发生在分娩时与母亲的血液等体液接触或出生后的母乳喂养。

④非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同桌吃饭、共用餐具(碗筷)、咳嗽、打喷嚏、使用公用交通工具、劳动工具、办公用品、使用公用厕所、在公共游泳池里游泳等不会传播HIV。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

(3)易感人群:人对HIV普遍易感,男性同性恋、静脉吸毒成瘾者或血友病人以及与HIV携带者有性接触或血液接触机会的人都属高危人群。

(4)分布特征:全球HIV/AIDS最多的地区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均为发展中国家所在地区。性别分布总体上是男性高于女性,妇女与儿童的比例正在上升。从全球来看,75%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接触传播中又有3/4是通过异性性接触传播。

3.临床表现

(1)潜伏期: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之间的潜伏期,可由数月至数年,平均为7~10年,潜伏期长短与感染HIV的量呈负相关。

(2)临床期

①急性感染期。常见于静脉药瘾者或输血后引起的HIV感染者。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呈自限性,约持续2周。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肌肉关节酸痛、神经症状和脑膜刺激征等,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此期可以查到HIV和HIV抗原,但检测不到HIV抗体,尤其是IgG抗体。

②无症状感染期。原发HIV感染或急性HIV感染症状消失后,病人进入无症状感染期。病程短至数月,长至可达15年以上。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CD4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高于0.6×109/L,但血清中可检查出HIV和抗病毒核心抗原及包膜抗原的抗体。

③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此期的特点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有2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直径≥1㎝,持续3个月以上而无其他原因解释;同时有发热、疲劳、体重下降、腹泻等症状。HIV抗体阳性,HIV分离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开始下降。

④艾滋病期(AIDS)。全身性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1个月以上、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持续性慢性腹泻、体重明显减轻;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甚至发展到痴呆;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结核、隐孢子虫肠炎、隐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感染等,其中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结核、隐孢子虫肠炎为艾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卡波西肉瘤是主要的继发性肿瘤,女性极易导致宫颈癌。

(3)诊断标准:详见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0-1995。

4.HIV/AIDS的治疗

对急性HIV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HIV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只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劳逸结合,但要避免传染他人。对于AIDS患者主要针对病原学和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也包括支持、免疫调节和心理治疗。

病原学的治疗。抗病毒治疗可选用药物主要有3类: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为齐多夫定、司坦夫定、去羟肌苷、双汰芝;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为奈韦拉平、依非韦伦;蛋白酶抑制剂(PI)为茚地那韦。

5.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1)传染源的管理

①疫情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艾滋病属乙类管理传染病,一旦发现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应按照法定传染病规定时限和要求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和相关信息。

②HIV/AIDS的医学管理。HIV/AIDS的医学管理包括定期随访、定期检查及健康咨询服务等。定期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各种活动史、接触史、症状与体征的表现与变化等;定期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CD4、CD8淋巴细胞计数等的变化情况。健康咨询服务包括对其家属、性伴和接触者应进行健康咨询、行为指导和必要的检测。感染者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即参加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并按照开始治疗后的0.5,1,2,3,6,9,12……个月的随访频次进行治疗随访(开始治疗3个月后每3个月随访1次)。

(2)阻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