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控制 (1)
第一节 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监测
一、学生健康状况的基础和动态监测
(一)基础理论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虽然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及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学生体能素质(包括耐力、速度、柔韧性、爆发力等)、肺活量水平近年来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仍然居高不下。学校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事件时有发生,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学校、师生卫生保健知识缺乏,健康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二)基本知识
学生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通过健康监测掌握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不同地区和学校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为各级政府制订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政策、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基本技能
1.监测对象
被抽选出的监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覆盖所在地区城乡各级学校的学生。为减少样本数量,可以普通中、小学校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为代表。如小学以一、三、五年级学生,中学以初一、初三、高二年级的学生为代表。每一性别年龄组的监测人数不应少于300人。
2.监测时间
一般规定在每年同一时间(如每年5~9月底)内进行。检测人员需事先接受严格培训,以掌握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3.监测内容
(1)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下列各方面挑选指标:身高体重、坐高、肩宽、骨盆宽、上臂围、肺活量、血压、脉搏等。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个性、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心理卫生状况。
(2)疾病或异常:包括近视、沙眼、弱视、龋齿、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神经官能症等。
(3)因病缺课状况:包括月病假率、因病缺课率及其病因分析等。
二、学生因病缺课、休退学及死亡情况的动态监测
(一)基础理论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免疫功能不够完善,抵御各种疾病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弱,易感性高,容易发病。又因为互相密切接触,集聚在一起生活、学习,一旦有了病人,便使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具备基本条件,而成为高发人群,使传染病得以传播。
(二)基本知识
学校应高度重视防病工作,特别加强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领导;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每年的重点从业人员的定期健康检查;开展学校的晨检工作,并健全制度,严格执行传染病的报告;督促做好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开展卫生宣教,防止交叉感染。
(三)基本技能
1.学校晨检工作
在小学的晨检,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老师和班级卫生员负责。每天上午上课前,对全班学生逐个进行检查,通过询问、观察,了解学生中有无发热、头痛、喉痛、流涕、流泪等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必要时可测量体温,检查咽喉等,甚至送医院进一步确诊。在中学,则可由班级卫生员负责将情况直接报告班主任老师或校医保健老师。
2.缺课原因的调查
班主任老师要及时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事假或病假,传染病或非传染病,何种传染病等)。学生家长也应主动将子女缺课原因及时告诉班主任老师。校医保健老师也要及时掌握缺课学生的病情,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做好记录。如果是必须作疫情报告的传染病,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告。
三、学校环境对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的动态监测(教室环境卫生监测)
(一)基础理论
为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发育和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发现不利于健康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相关因素,改善教育环境。教室应符合以下卫生要求:足够的室内面积;良好的采光照明和室内微小气候;防止噪声干扰;便于学生就座和通行,便于清扫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监测内容包括对教室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环境噪声等环境质量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进行监测。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其选址、设计应当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并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竣工验收应当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参加。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学生设置厕所和洗手设施。寄宿制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洗漱、洗澡等卫生设施。
(二)基本知识
1.采光系数
室内某一点的采光系数为该点的照度与同一时间的室外扩散光的照度之比,以%表示之。
2.玻地比
为玻璃的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
3.反射系数
某物体上反射的光流与入射该物体上的光流之比称为反射系数,以P表示。反射系数分为定向反射系数Pr和漫反射系数Pd,通常所说的反射系数系指后者。
4.照度均匀度
在给定的工作面上,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
(三)基本技能
1.一般状况
容纳学生的年级别和人数,教室的楼层、方位和毗邻位置,长、宽及净高,人均面积和容积。门窗数和门窗结构材料,双层或单层窗。黑板材料及长、宽,黑板下缘距地面高度,黑板颜色及反光状况,前排桌至黑板距离。清洁柜、挂衣钩等其他设备。教室的通风换气和采暖设备状况。室内空气中CO2含量及微小气候的检测结果等。
2.自然采光
教室朝向(主要采光窗方向),采光方式(单侧、双侧、左侧、右侧采光)。窗台高度,窗上缘至地面高度和至天棚的距离,窗间墙宽,窗与前后墙的距离。室深系数,玻璃地面积比,投射角与开角,玻璃清洁状况。窗外遮挡情况(树木、建筑物和间距)。墙壁和天棚颜色及反射系数,墙裙高度和颜色。有无纱窗和窗帘。课桌面和黑板面照度(最大、最小、平均),均匀度(最小照度和平均照度)。计算课桌面上的最低采光系数(注明测量照度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等。
3.人工照明
教室灯具种类、数量及配置情况(纵向或横向排列、灯间距、灯墙距、悬挂高度)。每个灯的功率及总功率,平均每平方米功率,黑板局部照明的设置。灯的安装时间及使用状况,是否需擦拭或更换。课桌面和黑板面照度(最大、最小、平均)和照度均匀度;黑板、课桌面的反射系数(注明测照度的时间和电压等)等。
4.课桌椅
课桌椅样式(单人或双人,连式或分离式)、颜色、材料结构。课桌的长、宽和桌面(平面或斜坡,能否翻转),课桌椅排列情况,桌列间距,桌墙(与侧墙、后墙)间距。水平观察角和垂直视角。屉箱设置情况(封闭或揭盖式)。桌下空区及踏板。各套课桌椅的桌高、椅高和桌椅高差(记录数据或号数),就座学生的身高(号数)等。
学校环境卫生监测评价详见:《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87),《采光测量方法》(GB5699-85),《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BG/T3976-200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 J99—86),《室内照明测量方法》(GB 5700-85)。
第二节 学生常见病防治与管理
一、学生常见病报告的日常和动态管理
(一)基础理论
儿童少年常见病有其分布特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年代儿童少年常见病分布的差异,反映了发育阶段、学习压力、保健意识、卫生行为、卫生资源投入因素对儿童少年疾病发生的影响。比较不同类型常见病的分布特征,可为我们揭示病因提供线索,为探讨儿童少年常见病群体控制方法提供启示。
(二)基本知识
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其预防重点和意义不同。把预防重点投入疾病发生发展第一、第二阶段,称之为初级预防或一级预防;把重点放在症状出现阶段,称之为二级预防;预防重点在第四、第五阶段,称之为三级预防。根据儿童少年常见病发生发展过程和三级预防的原理,学校卫生工作者在认真研究某种常见病的规律基础上,创造无健康危害的学习、生活环境,早期识别环境及儿童少年自身存在的危害健康的因素,以减少疾病发生;早期发现病人,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不良结局。
(三)基本技能
1.健康筛查
健康筛查的目的是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早期发现可疑患者,以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校医配合学校卫生保健部门对学生视力障碍、口腔卫生、肠道寄生虫感染、体格发育状况、高血压、心理卫生问题等定期进行健康筛查,早期发现儿童少年常见病和心理卫生问题,使及时采取治疗和控制措施成为可能。
2.健康筛查的结果应记录在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还应包括既往的健康状况记录。逐渐把个人心理卫生资料纳入建档范畴,包括心理卫生量表的评定结果、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等资料。健康筛查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提供咨询、确诊和治疗服务,改善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督促家长带儿童少年到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确诊;对疑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儿童少年,应建议家长带其到专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防止轻易给儿童少年贴上某种精神障碍的“标签”。
3.健康监测
健康监测作为开展分级预防的信息来源,使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儿童少年健康状况或疾病的现况和动态变化。学校卫生保健部门和校医,根据需要和可能,建立学生常见病和其他健康事件的监测点,关注儿童少年近视、弱视、龋病、沙眼、营养不良和肥胖、结核病、肠道寄生虫病、情绪和行为障碍、危害健康行为(如烟、酒或其他违禁物品滥用等)。根据健康监测结果,分析儿童少年常见病和危害健康行为的动态变化,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
二、学生常见病防治方案的实施
(一)基础理论
******1990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做好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近年来学生中的肥胖患病率迅猛上升,不仅严重危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而且明显增加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成年期疾病的发病隐患。研究这些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早期发现、积极治疗的方法,降低其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是学校卫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基本知识
1.近视眼
(1)近视眼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
(2)近视与视力低下(或视力不良)的含义不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通常用远视力表检查视力,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各种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和其他眼病均可造成视力低下。学生中发生的视力低下,大部分是近视性的。发生近视眼的原因,不外乎来自于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所谓内因,同遗传有关,近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特别是高度近视。父母亲有高度近视的,其子女患近视的机会较多。另外,不同种族、民族的近视发生率也有差别,这些足以说明近视与遗传有一定的关联。而外因,则近距离用眼过长,光线不够亮,使眼睛过度调节,睫状肌痉挛所致。这是因为眼睛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调节状态,久而久之,睫状肌长期紧张,发生痉挛,以致晶状体的凸度增大,屈折力过强,使远处物体的影像落在视网膜前面,从而引起近视。劳逸不当、偏食、生活无规律、不注意体格锻炼等因素,更能促使近视的加速发展。
2.沙眼
(1)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其传播广泛,在婴幼儿及小学儿童中患病者较多。
(2)沙眼传播方式通常是通过病眼分泌物污染的水或洗脸用具等媒介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手指造成直接交叉感染,其中以水为传播沙眼的重要媒介物。沙眼的自觉症状并不十分特殊,可有双眼痒,流泪和轻微的异物感。沙眼发展到晚期,常因并发症而导致视力障碍,严重者失明儿童沙眼大多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传染。
3.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