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体检一本通
20721700000011

第11章

第五章 (3)

D.巨噬细胞: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E.肠黏膜上皮细胞:是肠壁炎症的特征。

F.寄生虫卵:最常见者为蛔虫、钩虫、鞭虫及蛲虫卵等。

G.原虫类:如阿米巴、滴虫及梨形鞭毛虫等。

H.食物残渣:出现量大,见于消化不良、胰腺疾患。

3.便隐血试验(OB) 若隐血阳性要注意上消化道出血的问题,且出血量少于10毫升,则肉眼及显微镜下难以发现这种情况,可借隐血试验协助诊断。

隐血试验阳性反应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钩虫病时隐血试验呈间断性阳性反应,而持久性隐血试验反应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应警惕胃肠道肿瘤的存在。

4.粪便常规检查应注意事项 通常采集自然排出的粪便,但有时急需查粪便协助临床诊断,而无排粪便时也可从肛肠取适量标本。同时注意以下各项:

(1)粪便标本要新鲜,留取粪便的盛器要洁净,不得混有尿液、月经血、消毒剂及污水。

(2)注意采取与疾病相关的标本,如选取含有黏液、脓血等有病理价值的粪便;即使外观无异常的粪便,也须从表面、深处等多处取材,其量至少为指头大小。

(3)标本采集后应于l小时内送检,以免导致有形成分破坏分解。

(4)作隐血试验为了避免出现假阳性,要求留取粪便标本的前3天,必须禁食动物血、肉类、青菜以及含铁药物。

(5)检查蛲虫卵时,家长需用透明薄膜于清晨儿童排便前,自****周围皱襞处拭取并及时送检。

前列腺液检查

前列腺为男性生殖系统副性腺之一,是生成前列腺素的器官。其分泌的乳白色半透明液体参与组成****,内含磷脂、蛋白质、淀粉、葡萄糖、钾、钠、钙、氯、磷酸盐、碳酸盐、酸性磷酸酶、纤溶酶等,以及少量上皮细胞和白细胞。前列腺液检查,包括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红白细胞、滴虫等项。检查目的主要用于前列腺炎、结核、结石、肿瘤及其肥大患者的辅助诊断。

1.前列腺液检查的正常参考值

悬滴法检验:

卵磷脂小体满视野/HP

白细胞少于10个/HP

红细胞偶见/HP

滴虫阴性/HP

2.前列腺液检查异常

(1)卵磷脂小体分布不均,数量减少或消失,一般为前列腺炎。

(2)白细胞:前列腺炎时,白细胞增多,可成堆出现。

(3)红细胞:大量出现是由前列腺化脓性炎症、精囊炎、前列腺癌等疾病引起,但若是前列腺按摩过重也可致红细胞出现。

(4)滴虫:可见于前列腺炎。

3.前列腺液常规检验时应注意事项

(1)前列腺液由专科医生协助通过前列腺按摩取得。

(2)应用新鲜标本涂片立即送检,以免干涸。

****常规检验

****是由附睾产生,尿道排出,****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精浆包括精囊液(占****的50%~80%)、前列腺液(占****的15%~30%)、尿道球腺、尿道旁腺液等,是精子存活的介质和能源。****检查包括****量、颜色、液化时间、精子计数、精子形态、活动度、其他细胞等项。进行****检查目的为:

(1)辅助男性不育症和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2)判断输精管结扎术后效果观察。

(3)用于婚前检查。

1.****常规检验的正常参考值

悬滴法:

****量≥2ml。

****颜色 灰白色或浅黄色。

液化时间 刚射出的****呈胶冻凝固状,置37℃下30分钟液化。

精子数≥20×109/L。

活动精子百分率 ****后60分钟内≥0.5

白细胞<1×106/L。

2.****常规检验异常

(1)****量:****量的多少与个人体质、年龄也相关,在身体疾病的情况下减少可见于精囊或前列腺病变,特异性感染(结核性、淋病等);增加见于垂体性腺激素分泌过高。

(2)****颜色:黄色、棕红色或脓样,见于精囊炎、前列腺炎;红色、生殖道有出血,见于生殖系统的炎症、结核或肿瘤,如精囊腺炎、前列腺结核。

(3)液化时间:减少时射出的****即呈液态或半液态(非凝固状态),见于生殖系统炎症或****管堵塞等;增加时见于前列腺炎。

(4)精子计数:减少可见于精索静脉曲张、铅中毒、大剂量放射线辐射、****炎、结核、淋病、垂体疾病、严重感染、原发性精子减少症等情况。

(5)精子形态:正常****中可有异常精子,若畸形精子量大要注意排除精索静脉曲张、****或附睾细菌、病毒感染、呋喃类等问题;或药物及内分泌、血管、神经系统疾病等。

(6)精子活动力:下降见于精索静脉曲张、生殖系非特异性感染以及使用某些抗代谢药物引起。

此外****中若出现大量白细胞,见于精囊炎、前列腺炎及结核;若出现大量红细胞,见于精囊结核或前列腺癌。

3.****常规检验注意事项

(1)采集标本前禁止同房3~7天。

(2)采集****前要排净尿液。

(3)将一次射出的全部****直接排入洁净、干燥的容器内。可用避孕套法获取****标本,因用此法取材2~3小时后,大多数精子可死亡。

(4)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冬季应注意保温,可将标本瓶装入内衣袋贴身,使其在保持体温条件下运送。

肝功能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转氨酶,广泛存在于肝、心、肾、肺、脑、****、肌肉等器官组织,以肝细胞内活性最高,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被损伤细胞漏出释放入血,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肝细胞受损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

正常值<40U/L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异常

(1)显著增高见于各型肝炎急性传染期、中毒性肝细胞坏死等。

(2)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心肌梗死等。

(3)轻度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等。

(4)大叶肺炎、心肌炎、心衰时的肝脏淤血,以及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其他器官组织损伤也有不同程度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时应注意事项 肝功能检查均需空腹,采不抗凝静脉血。

天冬氨酸转移酶(AST)

天冬氨酸转移酶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组织,以心肌细胞含量最高,肝脏次之,肝损害时此酶漏出入血,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检测值高低多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1.天冬氨酸转移酶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正常值< 45U/L

2.天冬氨酸转移酶检测异常

(1)如天冬氨酸转移酶的检测结果显著增高可考虑急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心脏疾患等,大手术后及急性心肌梗死,常于发作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最高峰,3~5天降至正常。

(2)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

(3)轻度增高见于胸膜炎、肾炎、肺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r-谷氨酰转移酶(r-GT)

谷氨酰转移酶较广泛分布于肾、胰、肝、脾、肠、脑、心肌等处。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故有助于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

1.r-谷氨酰转移酶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动态法:8~50U/L

2.r-谷氨酰转移酶检测异常 肝胆脏疾患时该酶在代谢方面会发生变化,所以r-谷氨酰转移酶的测定指数也会发生改变。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此酶随癌肿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呈中度或高度增加,r-谷氨酰转移酶可高于正常值几倍到几十倍,肝癌切除后可降至正常范围,若有复发或转移又可再次上升,故有助于疗效观察。

(2)阻塞性黄疸:依病情r-谷氨酰转移酶升高或极度升高,平均在400单位以上。

(3)无黄疽胆道疾病:r-谷氨酰转移酶可升高3~5倍。

(4)肝炎: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情况,r-谷氨酰转移酶可轻度升高,如果恢复期时r-谷氨酰转移酶仍高者提示肝炎未痊愈。有可能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r-谷氨酰转移酶如长期升高,指标处于正常值的1~2倍,要注意有进一步恶化可能,在治疗过程中r-谷氨酰转移酶下降,显示向非活动性移行。肝炎后期肝硬化处于非活动期时r-谷氨酰转移酶正常;如伴有炎症和进行性纤维化则上升,在胆汁性肝硬化情况往往早期即有r-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存在;在肝硬化晚期时如r-谷氨酰转移酶反而下降至较低水平,所以临床医生常用于对肝硬化病人的病情观察与监测。

(5)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嗜酒者r-谷氨酰转移酶常升高。酒精性中毒患者如不伴有肝病,戒酒后r-谷氨酰转移酶迅速下降;如有肝病存在,即使戒洒r-谷氨酰转移酶仍持续升高,故r-谷氨酰转移酶对评价肝脏有无持续性酒精性肝损害有一定实用价值。

r-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还可见于脂肪肝、血吸虫病、急性肝血流障碍、药源性肝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的肝损伤、胰头癌、壶腹癌、糖尿病、胰腺炎、急性心梗、肾病变或损伤、血卟啉病、使用酶诱导剂(如********、扑痫酮等)的患者。

血清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IB)、间接胆红素(DB)测定

血清胆红素测定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而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二者合称总胆红素(TB)。当肝细胞损伤、胆管阻塞、红细胞破坏增加或寿命缩短时,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增高的胆红素沉着于皮肤、巩膜与黏膜而发生黄染,临床上称其为黄疸。

1.胆红素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总胆红素(TB)1.70~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DB)0~6.0μmol/L

间接胆红素(IB)正常值是两者之差

2.TB 和 DB 的检测目的

临床常用来判断黄疸的程度:

隐性黄疸总胆红素(TB)l7~34μmol/L

轻度黄疸总胆红素(TB) 34~170μmol/L

中度黄疸总胆红素(TB)l70~340μmol/L

重度黄疸总胆红素(TB)>340μmol/L

3.黄疸类型的判断

溶血性黄疸:一般总胆红素(TB)<85μmol/L与DB/TB比值<20%。

肝细胞性黄疸:总胆红素(TB)l7~200μmol/L与DB/TB比值>35%。

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TB)340~510μmol/L与DB/TB比值>60%。

4.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检测异常

(1)临床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与直接胆红素 (DB)增高常见于肝细胞型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总胆红素(TB)与直接胆红素(DB)增高可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结石、胆道梗阻、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TB)和间接胆红素(IB)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疽,如血型不合的输血、溶血性贫血、恶性疟疾等。

(4)胆红素的监测对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更为必要,因为新生儿极易发生黄疸。

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

肝脏是解毒与造血的重要器官,也是合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器官,如血清总蛋白,部分y-球蛋白和e-球蛋白等均由肝细胞合成。总蛋白为白蛋白与球蛋白之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血清总蛋白减少。在炎症性肝细胞破坏或抗原性改变时,可使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球蛋白增高,此刻总蛋白量变化不大,但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变小,甚至发生倒置。为了观察肝脏的生理功能情况,在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同时,也应测定一下A/G比值,进一步协助诊断。

1.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及A/G检测正常参考值

总蛋白(TP)60~80g/L

白蛋白(A)35~55g/L

球蛋白(G)20~30g/L

A/G比值 (1.5~2.5)∶l,(A/G<1.25为倒置)

2.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及A/G检测异常

(1)总蛋白增高:

A.各种原因脱水所致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休克、高热。

B.某些球蛋白增多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总蛋白降低:

A.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入不足。

B.蛋白质合成障碍。

(3)蛋白降低:

A.白蛋白合成减少,提示肝硬化、急性和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坏死、肝癌。

B.蛋白质丢失过多,提示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出血以及胸腹腔积液等。

C.蛋白质摄入不足,提示长期饥饿或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妊娠晚期或哺乳期摄入量相对不足。

D.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甲亢、长期慢性发热等。

(4)球蛋白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