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体检一本通
20721700000008

第8章

第四章 (2)

(4)提示心房、心室肥厚扩大的情况,从而协助临床医生诊断。例如风湿性瓣膜病、肺心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5)注意药物的影响。例如洋地黄、奎尼丁、吐根碱和某些抗癌药物(如阿霉素)等,在用药过程中对心脏的影响,心电图可及时反映。

(6)考虑电解质紊乱,例如血钾过高过低等。

(7)其他,做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时必备,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反映心律与心肌功能情况,借此指导手术进行,并提示必要的药物处理。

怎样看心电图报告

1.正常心电图 心律为窦性,心率60~100次/分,心电图各种波形完全正常。

2.大致正常心电图 心律亦为窦性,心率可超过或小于正常,有某些心电图波形存在轻度改变,但时间在正常范围,例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等均属于大致正常心电图范畴。所以,大致正常心电图影响因素较多,一般没有实际的意义。结合临床,如没有心脏不适应视为正常。

3.可疑心电图 心律仍为窦性,心率可有变化,心电图波段虽有改变,其时间和电压不到异常标准。

4.不正常心电图 与可疑心电图相比,心律可为窦性,也可不是窦性,心率变化大,心电图波段时间和电压超出正常标准或明显异常,还可见到异位搏动为不正常心电图。

看心电图报告,还要观察有无相关情况,例如:T波倒置和S-T段改变,老年人查体做心电图时,常有T波倒置和S-T段改变。T波倒置: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S-T段改变:S-T段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等,S-T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患冠心病时,心电图改变主要是S-T段压低或T波的低平或倒置,这是由于心肌缺血造成的。当心电图出现这一典型改变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一般都已下降70%以上。所以,当检查心电图正常情况时,也并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

心脏“早搏”是心电图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并不是由窦房结传下来的。按心脏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一般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三种。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例如情绪激动、饱餐、过于劳累、吸烟饮酒等,或患有各种心脏病时也常出现早搏。患者可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以及心跳突然出现短暂性停顿感觉等,还有感到心脏一过性的下坠及落空感,而且往嗓子部位顶一下,想咳嗽,特别是刚躺下睡觉时出现较多,用手摸脉搏,会感觉节律不齐。如果常规心电图检查未发现早搏,应作心电图动态监测检查。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脑电图机能将大脑中微弱的生物电,放大几百万倍后把起伏曲线记录在脑电图纸上的过程。检查时,在患者头上安置多个电极板,病人无不适感,也不会对大脑造成任何损害。

1.脑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的时候需尽量放松,精神紧张会影响检查。检查前的24小时,禁服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兴奋剂、镇静剂,也禁饮浓茶和咖啡,同时把头发洗净,禁涂发油。

2.脑电图结果分析 脑电图常作为癫痫(EP)与脑部疾病检查的手段之一,可以鉴别抽搐、精神障碍、聋、盲等,是器质性或功能性脑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脑内占位性病变、脑瘤、脑外伤、颅内血肿、脑炎、脑寄生虫病、脑脓肿、脑血管病诊断的支持点。

脑血流图检查

临床应用的“脑血流图”检查又名“脑电阻图”,它可以观察颅内血管的搏动情况,与脑血容量的变化。由于它是通过颅内血管搏动与血流所引起的电阻变化来推断其供血情况,而非直接测定血管内的血流量,因而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误差较大,故当前仅仅作为临床诊断上的参考资料,而不直接用于诊断。

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机能将骨骼肌的神经肌肉生物电记录下来,对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作出诊断,如肌肉萎缩症等。

肺功能检查

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简称慢阻肺)总患病率达8.2%,已成为第四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但诊断率仅为31%,有69%的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延缓慢阻肺疾病患者的发病进程,而且能降低死亡率,部分早期患者肺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肺功能检查包括肺通气功能、气道阻力、小气道功能等。肺功能检查很简单,只需受检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着肺功能仪吹几口气,就能显示出结果,比起其他检查来说并不复杂,也不痛苦。专家建议,下列危险人群,应进行肺功能检查:

(1)年龄>45岁的吸烟者或曾经吸烟者。吸烟是慢阻肺重要发病因素,吸烟者肺功能异常率高,被动吸烟也可导致呼吸道症状及慢阻肺发生。

(2)与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者。当粉尘和化学物质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长,均可导致慢阻肺发生。

(3)长期受室内外空气污染的人。空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及烹调时产生的大量油烟等,均可刺激支气管黏膜,使气道功能损坏。

(4)有慢性咳嗽史、发作性喘息史、劳力性呼吸困难史的人。肺功能检查不仅用于慢阻肺早发现和诊断,而且可以作为全身健康评估的一种手段,也可发现不典型哮喘或限制性肺部疾病。

肺容量测定(静态肺容量)

(1)潮气容量(VT):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进入肺内的气体量。成人正常参考值:500毫升。

(2)补吸气量(TRV):指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正常参考值:男2.16升左右;女l.5升左右。

(3)补呼气量(ERV):指平静呼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参考值:男0.9升左右;女0.56升左右。

(4)残气量(RV):指深呼吸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正常参考值:男(1.380±0.631)升;女(1.30±0.466)升。

(5)深吸气量(IC):指平静呼气后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潮气量+补气量)。正常参考值:男2.60升;女l.9升。

(6)肺活量(VC):指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全部)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十补呼气量)。正常参考值:男3.5升左右;女2.4升左右。

(7)功能残气量(FRC):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正常参考值:男(2.77±0.8)升;女(1.86±0.5)升。

该项检查需要病人呼吸纯氧或一定比例的氧氮混合气体,使吸入气与肺内气体混合平衡后,按呼出氮气浓度变化用特定公式计算。

(8)肺总气量(TLC):指深吸气后肺内所含总气量。由VT+TRV+ERV+RV构成。正常参考值:男(5.09±0.866)升;女(3.99±0.83)升。

说明:由于肺活量与残气量增减可相互弥补,所以肺总气量正常不一定说明肺功能正常。

临床意义:医学上以肺活量实际测定值占理论预计值百分比表示,低于80%为异常。患有胸廓畸形、胸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损伤、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疾病时,肺活量均降低。如肺活量、肺总量同时降低,多表示通气量减少。健康人随年龄增加肺泡老化,因弹性减退而扩张,残气、功能残气量相应增加。如两项同时异常增加,则表示气道阻塞性通气不良,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通气功能测定(动态肺容量)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为潮气量(VT)与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的乘积。正常参考值:男(6.663±0.2)升;女(4.217±0.16)升。

临床意义:低于3升表示通气不足,高于10升为通气过度。应当指出,此项数值正常并不等于呼吸功能正常。

(2)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由潮气量(VT)减去生理死腔气量(VD)再乘以呼吸频率。正常参考值:4.2升左右。

生理死腔气量是指存在于大小气道内不参加气体交换的气量。正常值120~150毫升。

(3)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受检查者按每秒1次,以最大最快速度呼吸12次气量再乘以5测得。正常参考值:男(104±2.71)升;女(82.5±2.17)升。

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能力试验:用以衡量胸廓及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呼吸肌力量。医学上多用宴测值与理论预计值的比例来表示其大小。正常人大于80%,低于60%为异常——通气储备能力降低。

(4)用力肺活量(FVC):也称时间肺活量,该指标是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度呼出的能力,在l临床上最常使用,也是敏感简便的最佳通气指标。检查时,受检查者立位做最大吸气后夹上鼻夹屏气数秒钟,然后尽力快速将全部气体呼出。往往测试3次求平均数值。健康人3秒钟内即可呼出。超过3秒,说明有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不足3秒则表明有限制性通气障碍。

(5)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l.0):将第1秒呼出的气量称为第1秒时间肺活量。正常参考值:男(3.179±0.117)升;女(2.314±0.048)升。

常用第1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FEVl.0)表示,称1秒率。正常人大于80%,低于80%表明有气道厦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喘。

医学上还用低于80%及60%评判支气管哮喘发病的轻重程度。

(6)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FR)与最大中期流速时间(MET):正常参考值:男3.369升/秒;女2.887 升/秒。其所用时间称最大流速时间,正常人为0.5秒左右。

(7)呼气高峰流量(PEFR):指在测定用力肺活量过程中的最大呼气流速。正常参考值:约5.5升/秒。

吸气分布均匀性测定

在一定压力下,肺容积改变的大小称为肺顺应性。而气体流速大小与气道阻力小与大相对应。实际上,吸气过程中全肺不同区域所受压力不尽相同,健康肺内气体分布只是大致均匀。肺通气均匀性由肺泡弹性、气道阻力决定。通常用一次性或7分钟吸入纯氧,然后收集缓慢均匀呼出的气体并测定氮气的浓度。

正常参考值

一次性吸氧法:氮气浓度<l.5%(老人<4 8%)。

7分钟法:氮气浓度<2.5%。

临床意义:通气不匀的病人,肺低通气区吸氧量较少。其中所含空气(含氮浓度80%)未被所吸氧充分稀释冲淡。这些气体又多包含在终末呼气部分,所呼出气中氮气浓度就会增高,气体分布不匀见于气道阻塞,尤其是小气道阻塞。这种情况最常发生于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

肺弥散功能测定

弥散功能是换气功能的一项测定指标。弥散是在肺泡呼吸膜区域进行的肺泡内气体与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血液中气体交换的过程。正常参考值:25~37毫升/(毫米汞柱·分)。

临床意义:弥散功能减弱多见于肺间质疾病,如肺纤维化、硅沉着病(矽肺)、石棉肺。因呼吸膜增厚而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阻滞、气体弥散受阻。此外,肺气肿、肺炎、血气胸等病人肺泡的弥散面积减少,弥散量也降低。

通气/血流比例测定

全肺泡通气量与流经全肺血量的比例称通气/血流比例。正常参考值:通气/血流=4/5 (0.8)。

临床意义:通气/血流比例异常,无论升高或降低,均为导致机体缺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的主要原因。比值<0.8,表明通气量显著减少,见于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水肿等病。比值>0.8,表明肺血流量显著减少,见于肺动脉梗阻、右心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