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宝宝的急症急救——观念认识篇
一、急症和急救的基本认识与处理原则
当孩子突然发病或遭受意外伤害时,在尚未送到医院治疗之前,父母、家人或照顾者只要能把握关键的时机、合理利用现场的资源,给予孩子紧急且适当的救护措施,将有助于挽救生命、防止病情或伤势恶化、减轻痛苦、协助医师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促其早日康复。
急症和急救的处理原则
(1)首先要确定受伤的孩子与自己没有安全顾虑。比如:救援误触电的孩子,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用木棒、竹子、扫把等木制品移开电源,千万不可徒手操作,以免自己也触电;如果在马路上发生车祸,最好在车祸的周边竖起路障标志,以免后续造成更严重的伤亡。
(2)若受伤儿童处在危险区,应立即移至安全区。
(3)在需要移动儿童之前,应将大创伤部位包扎,或者固定骨折部位。
(4)迅速检查儿童的病情或伤势,并将其置于正确姿势。比如:心脏病或哮喘病发病时,最好采取半坐卧姿势;昏迷不醒时,必须采取复苏(侧卧)姿势;头部受伤时,最好抬高头部;颈部脊椎受到伤害时需要固定颈部不动;下肢受伤流血或面色苍白晕倒时,则应抬高下肢等。
(5)检查孩子的病情或伤势时,尽量避免翻动孩子,以免加重伤情及痛苦,必要时可剪开衣服。
(6)注意评估孩子的生命体征,包括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等;另外,也要留意其意识、皮肤颜色、温度、微血管充血、疼痛反应等。
(7)昏迷不醒或头、胸、腹部严重创伤,以及可能需要手术麻醉时,不可擅自给予食物或饮料。
(8)迅速采取急救措施,而其优先顺序如下:
①无心跳、无呼吸: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②头部外伤昏迷。
③休克:迅速找出原因,抬高下肢20~30cm,并保暖,预防休克。
④胸部创伤。
⑤大出血:立即控制出血。
⑥严重灼伤。
⑦骨折。
(9)疏散闲人、维持秩序,保持孩子周围环境的安静;同时给予孩子语言或肢体上的安抚鼓励,尽量减轻害怕、焦虑或不安的心情。
(10)拨打急救电话,在送医院救治时应清楚说明下列事项: (1)
①事发现场详细的地址及明显的目标。
②孩子的伤情及目前的状况。
③已做的处理。
二、如何判断宝宝的危、急、重症
在医院急诊室里,婴幼儿看急诊的情况较普遍。婴幼儿因为年龄小,身体发育和表达能力均未发育成熟,所以,家中长辈或保姆对婴幼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多花些时间、精力,也要具备相关的医学常识,才能及时妥善处理一些急症或意外,避免酿成令人遗憾的悲剧。
五大常见急诊的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父母带孩子到医院看急诊,最常见的有发热、呼吸急促或困难、肚子痛、发绀或抽搐等五大症状。
(1)发热:主要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其他如室温太高、穿太多衣服、哭闹太久、脱水等,都会引起发热;一旦发现孩子体温过高(肛温39℃以上),就需要注意感染有无加重或产生并发症,尤其是有:神志不清、持续高热不退、食欲减退、哭闹不停、精神或活动力变差、抽搐等现象时,必须尽速就医。
(2)呼吸急促或困难:婴幼儿呼吸急促或憋气,可能是鼻咽喉部或肺部受到感染致分泌物增多,当有呼吸困难甚至停止的现象时,家长应意识到此为一种急症,必须立即就医,以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
(3)肚子痛:在婴幼儿时期,肚子痛是常见的肠胃症状之一,也是许多严重急症的初期表现,父母需观察孩子疼痛持续的时间,若是痛一下就好转了,又开始到处玩耍,通常就不是严重的腹痛;若是持续不断的痛,而且痛到不能走,就需要医生了。
另外,若合并有发热、呕吐腹泻、排尿疼痛、便秘、体重减轻等症状,则可能是腹部器官感染、肠道梗阻或肿瘤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4)发绀:在门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带着婴幼儿来就诊,主诉是吃奶时嘴唇会发黑、脸色暗蓝或四肢发绀,这些在医学上都称为发绀(其具体的定义是指每100ml血液中含有超过3~5g或以上的不饱和血红蛋白),从外观上就可以发现发黑、发绀的现象。
(5)抽搐:抽搐是身体肌肉不由自主地震颤收缩,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而且其原因很多,最常见是体温过高而致的热性痉挛、脑部感染或癫发作等。
三、宝宝身体的认识——呼吸系统
呼吸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空气中含有约1/5的氧气,呼吸是为了吸入空气到肺中以摄取其中的氧气供身体利用,同时呼出身体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
1.呼吸动作分为3个时期
呼吸的抑制中枢在人的大脑里,它可以决定呼吸的速率及深浅。一般婴幼儿的呼吸较快,每分钟约40次,而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速率逐渐下降,成人为每分钟12~15次。
呼吸的动作可细分为吸气、呼气及静止期3个时期。
吸气:膈肌在放松状态下(呼气时)是向上拱起的,但吸气时,膈肌收缩变平而向下压;另外,胸部外侧的肌肉收缩,将两侧的肋骨向外上抬起。在此两种作用下,胸腔内的容积扩大了,内部压力变小,外界因大气压力的关系,促使空气流由呼吸通道进入肺中。
呼气:吸气时收缩的膈肌及胸肌,在呼气时会自然放松,使膈肌向上顶而两侧肋骨向下塌,胸腔内体积变小而压力增加,原本在肺中的空气就自然地顺着呼吸通道被压(呼)出去了。
静止:在呼气末与下次吸气前,中间有一段小空档,此时空气流是静止的,不进也不出。
正常人的呼吸只有一部分的空气进出肺(约占肺容量的1/10),也就是说,在呼气后肺中仍留着约9/10的空气,所以肺部不会完全塌陷,而氧气仍能源源不断地由肺中被肺泡小血管吸收进身体内。
2.宝宝的上呼吸道结构
宝宝的上呼吸道结构,与成人略有不同,主要具备了下列几项特点。
(1)枕部突出:由于枕部突出,因而在脸朝上平躺时,颈部易向前屈曲,而使颈前部的气管口及舌根挤在一起,所以呼吸道就易造成堵塞。
(2)气管开口下狭窄:感冒或感染时,很容易因水肿而使此处通道变得更狭窄,造成呼吸困难。
(3)声门处向前倾斜:在急救而需要置放人工呼吸管时,常因为开口的角度不好而不易放入气管内。
(4)喉头高:喉头位置几乎就在舌的后根部,所以感冒时较易受感染,而在急救时,人工呼吸管亦不易放入。
(5)舌头大:因为它占据了口腔绝大部分的空间,气流经过时阻力较大,所以幼儿呼吸如经口腔自然较费力。在平躺睡觉或昏迷时,舌头会向后倒下与后咽壁接触,而堵塞咽喉部,致使上呼吸道不通。因此,许多幼儿睡觉时,喉咙部位易发出鼾声及杂音,多与此有关。
(6)鼻孔小:由于幼儿鼻孔小,因而很容易被分泌物堵塞,产生呼吸困难。
以上这些幼儿上呼吸道的特点,往往是呼吸动作不畅的重要原因(尤其愈小的宝宝影响愈大),同时也是幼儿易感冒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这些不利因素就会逐渐消除了。
四、宝宝身体的认识——循环系统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喻为一座城市,那么循环系统就像这座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样──心脏是交通总站,负责运出血液及回收血液;血管是大大小小的道路,有高速公路(主动脉)、干道(小动脉),也有复杂的巷弄(微血管);血管中的血液,就好比是道路上的各式车辆及行人了,直接携带各种物质(氧气、营养成分及废物)到不同的器官(分区)去执行任务;细胞则宛如住家,每家每户都有与外界交通的管道(淋巴管、微血管),但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只会停留在道路上(血管中),而不会直接进入住家(细胞)里。
要是循环系统出现异常,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分别简述如下。
(1)心脏:心脏的功能是收缩推动血液流动而产生血压,灌注到各器官及细胞。一旦心肌收缩无力或心律失常,无法有效地收缩,将造成血液输出或回流的动力不足,则整个循环就有问题了。
(2)血管:不论是动脉或静脉本身结构异常(如血管瘤),或因血管硬化(钙化)而失去应有的弹性(就像变质的橡皮管),及因直接的创伤都易造成血管破裂出血。
本来在血管中的血液是无害的,但如果血液流到血管外,进入肌肉或组织,就会在局部产生破坏作用。以脑出血为例,就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到脑组织后,致使正常的脑组织结构被破坏,而产生中风的症状。
此外,有时血管阻塞,血流不畅,也会造成血管远端的器官功能丧失。而当血液量不足时(如大出血后),正常的循环也会发生问题(如休克)。
(3)血液:如果是血液的质改变了,如白血病(白细胞过多或过少)、贫血(血红蛋白或红细胞过少)、血友病(不能凝止血),或血小板过少或过多等,对健康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血液中的脂肪太高时,会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血管壁就会硬化,而且血管内径也逐渐变窄,血管腔就容易被堵塞而使血流不通。
五、宝宝身体的认识——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上起自口腔,下至****。
食物由口腔进入消化管后,在行进路程中,有用的养分被身体吸收,剩下来的残渣就由****排出体外。
消化管系统中,还有一些消化腺,比如唾液腺、肝、胆、胰腺,它们的功能是可分泌出一些较特殊的消化液,来帮助分解及吸收管腔中的食物。
整个消化管腔的上半部,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等,都不断地释放出分泌液帮助消化食物;而大肠则是负责水分的再吸收,另外,废物的浓缩(大便的形成)主要也是在这个地方。
一旦发生腹泻,小肠的分泌液因为外来细菌及毒素的刺激作用而大量增加,大肠则反而对水分的重吸收功能不足,所以大便就会挟带很多水分。
六、宝宝身体的认识——肾脏及泌尿系统
肾脏,可以说是身体的滤过器,它能够帮助我们排出体内所有多余的水分及物质,因而当肾功能出了问题,体内的废物无法有效地排出(如尿毒症)时,人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身体的清道夫:由主动脉运来的血液进入身体左右两侧的肾脏中,在肾脏内经过了复杂的滤过及渗透作用后,血液流就转分成2个部分。
(1)肾脏静脉血流:内含滤过后有用的成分及血细胞,再由静脉系统回到心脏内重复循环作用。
(2)尿液: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及废物经滤过后形成尿液,由两侧肾脏分别收集,再由输尿管导入膀胱暂时贮藏,当尿液积满时,膀胱感觉有压力,就会产生想要小便的感觉,而尿液就经尿道被排出体外了。
(10)拨打急救电话,在送医院救治时应清楚说明下列事项: (2)
如果人体进食、接触或注射了一些有毒物质(包括细菌、病毒及毒物),被吸收到血液中再循环至肾脏,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就会破坏肾脏的功能。这时候会出现下列症状或疾病: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小便明显减少,组织水肿;或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无法被过滤掉,继续存在血液中破坏其他器官的功能,以致发病,就是所谓的尿毒症。
另外,细菌或病毒经尿道口侵犯入人体后,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就会逐渐地逆行而上,形成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炎等疾病,不但会损伤肾脏的功能,甚至可能演变成败血症。
七、宝宝身体的认识——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的神经及自主神经,这些部门就有如大厦的电脑系统一样。
大脑相当于电脑的主机,可以储存各式资讯,电讯及电力都是它发出的,再经由电线干路由粗而细、由近至远地传送出去,最后分送至各式的电器用品(即各个不同的人体器官),而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如果某一部分的电路(神经路)有了问题,那么局部的功能也就随之瘫痪;倘若问题出在大脑本身,则影响的范围更大。
神经系统的功能
脑统管全身的神经、思想、感觉及运动。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有一个非常发达且功能复杂的大脑。
神经系统的两个主要部分:大脑及脊髓,都是被保护在坚硬的骨骼内(头颅骨及脊椎骨),所以不易受伤,而其余再分支的细小神经(周围神经)也大多位于肌肉的深层及肢体的内侧,所以除非是特殊的伤害,比如肢体骨折或断肢,否则要伤到神经,并不如想像中那么容易。
周围神经的主要功能在于传导各种感觉(触、冷、热)的讯号至大脑,并将运动的命令由大脑传达至肌肉。
自主神经主要是负责支配呼吸、循环、消化及内分泌等属于内脏及基本生命的功能,因为它能独立运作,比如我们睡眠时的呼吸、心跳、体温、消化等仍能正常地进行着,而非我们的意志所能控制,所以叫作自主神经。
八、宝宝身体的认识——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构成身体的架构,负责支持身体、保护内部器官(颅骨保护脑组织、肋骨保护心、肺),以及帮助身体运动。因为许多骨骼都有伴随的血管,所以骨折常常会造成血管破裂而大量出血。
脊柱骨中有脊髓神经连续由上到下通过,因此脊柱骨受创最怕伤及其内在的神经,而造成全身或半身的肢体瘫痪。
整个脊柱有两处弱点。
颈部:负责支撑头部的重量,所以在重大的创伤或扭转伤时,容易形成颈椎骨折,而颈部脊髓神经严重受伤时,更会导致颈部以下的全身瘫痪。
腰部:负责支撑整个上半身的重量,是非常吃力的部位。在运动时之前倾、后仰或扭转时很容易受伤。一般成人的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疼痛),就是位于此处的骨块因太曲折,而使两骨块中间的软骨片突出压迫到神经所致。
九、宝宝身体的认识——眼睛、皮肤、牙齿
对于宝宝身体的认识,除了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外,另外还要介绍的是几项重要的器官——眼睛、皮肤及牙齿。
1.眼睛
从正面看眼睛的构造,包括了瞳孔、虹膜、角膜(黑眼珠前的透明膜),以及巩膜(白色)等几个主要部分。若从眼球的剖面图可见,眼球被坚韧的巩膜包围着,巩膜前端的位置被透明的角膜所代替,眼球最内层由脉络膜及视网膜覆盖着,眼球正中处角膜后悬着晶状体,晶状体前有中空的圆形虹膜,角膜与晶状体之间则充满了房水。至于晶状体后面整个眼球的中央部分就是呈液体状的玻璃体。
一般而言,宝宝眼睛的发育,可分为下列四阶段。
(1)起始于母亲妊娠的第4周,视神经、晶状体和视网膜都陆续在发育,到第6个月末,胎儿的眼睛已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妊娠期间发生感染或使用不当药物,都可能对眼球造成严重的影响,或引起先天性的眼疾。
(2)出生到3个月期间,眼球的构造、立体感和两眼的协调正在发育,眼球仍不会凝视,而会被脸孔、明亮或运动的物体吸引。此一阶段的发育受阻,将会造成严重弱视。
(3)3个月到3岁期间,眼球逐渐发育成熟,可学习分辨上、下、左、右,立体感的建立也差不多了。此一阶段的孩子喜欢画图、看有图片的故事书。
(4)4~6岁期间,其视力逐渐接近成人,尤其6岁以前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期,不然到了10岁,视力已逐渐发育成熟,再治疗弱视就显得困难了。
由此可知,人并非一出生便拥有1.0的视力,而是随着外界的刺激才慢慢发育出各种视觉功能,其中又以出生到3岁期间是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期,1岁的幼儿视力大约0.2,2岁开始逐渐进步,3岁时大约为0.6,直到4岁前后,视力才会达到1.0左右。
眼睛是人体中相当重要却也非常脆弱的器官,一旦有异物侵入、感染发炎或严重外伤,加以未能及时就医治疗的话,都可能会影响到一生的正常视力。
2.皮肤
皮肤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部分,其中皮下组织由松散的结缔组织所形成,介于真皮与肌肉间,其间分布了许多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并具有缓冲外界压力、保持体温等功能。
婴幼儿与成人的皮肤在结构与功能上都有一些差异,分别说明如下:
(1)表皮部分:婴幼儿的表皮较薄弱,其角质层不像成人的皮肤那样能有效隔绝有害物质的侵入,而其黑色素细胞生成的黑色素也较少,因而较成人容易晒伤;此外,人体皮肤表面有一层天然的微酸性保护膜,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与汗腺分泌的汗水所组成,能抵抗外界物质的刺激与感染,婴幼儿的这层保护膜亦较成人薄弱。
(2)真皮部分:人体皮肤的弹性纤维都在出生后才开始形成,而且到3岁以后才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婴儿的真皮组织也比成人薄。
(3)汗腺:汗腺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但婴幼儿的汗腺功能可能尚未发育成熟,加上皮肤表面积较小,汗腺分布密度高,水分流失快,影响调节体温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清洁宝宝的皮肤时,应选择温和不刺激的清洁用品,对于干燥或易受刺激的宝宝皮肤,更应在清洁后涂抹一些保湿乳液或保护霜。
如果宝宝发生无法解释的皮疹,最重要的是赶紧就医,而不是自行任意涂抹药物。
最常见的皮肤科急症为急性荨麻疹,约占所有皮肤科急诊的60%,发作时皮肤会起大大小小的丘疹,可能是因吃不新鲜的海鲜或服用药物等所引起。另外,最严重的皮肤科急症为过敏性休克,可能起因于注射药物、显影剂或昆虫的叮咬,并在短时间内造成周围血管大量扩张,使部分血液无法立即回到心脏,所以产生休克现象,如不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及其他抗过敏药物,可能随即在数分钟内会造成窒息死亡。
3.牙齿
一般而言,宝宝约在6个月大开始长出乳牙,并于3岁前长齐20颗乳牙。即使乳牙迟早都会脱落,也不可疏于清洁保健,因为乳牙至少要陪伴孩子10多年的时间,且牙齿为人体构造中最坚硬的部分,肩负着咀嚼、发音辅助及外形美观等重要功能,绝不能持掉以轻心的态度。
乳牙具有下列几项重要的功能。
(1)利于咀嚼:宝宝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需靠口腔摄取大量优质的营养,若因蛀牙、外伤或其他疾病等因素,造成丧失部分或全部的咀嚼功能,必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及生长发育,可能造成营养失调或体弱多病。
(2)辅助发音:有些宝宝因为缺牙(尤其是上腭门齿)而使讲话“漏风”(即口齿不清),不但无法清楚表达个人想法,还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给幼小心灵造成严重打击。
(3)促进颚骨正常发育:如单侧的牙齿病变,会让宝宝为避开疼痛而只以另一侧侧咀嚼,时间一久,便有可能造成颜面的不协调。
(4)外形美观:有些宝宝可能因为一口烂牙,不敢开口说话或开怀大笑,而颜面靠近嘴巴的地方,也可能因缺牙而造成塌陷、影响颜面美观等,都可能造成宝宝的社交畏惧,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5)维持恒牙的生长空间:每颗乳牙下方,都有一颗正在发育的恒牙,在乳牙脱落之后,恒牙便能萌出,取代原来的乳牙。乳牙若因蛀牙等病变,提前掉落或须先予拔除,就可能造成邻近空间的恒牙倾斜生长,产生日后的恒牙无法萌发、牙齿拥挤或齿列不正等问题。
1岁半到2岁半的幼儿,最容易发生牙齿、口腔的意外伤害,主要是因为正处于好奇、好动及蹒跚学步的阶段。在各种伤害中,牙齿因受伤移位是最常见的一种,其中又以牙齿撞入骨头内为多,其次是整颗牙齿撞落。
在意外发生后,父母们应冷静地将伤儿尽快送医诊治,并把出事的时间、地点、经过等详细告知医师,以便医师能做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身体一旦出现了问题,自然能驾轻就熟地知道如何进行初步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