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宝宝常见的急症——照顾问题篇 (3)
(4)颅内出血:幼儿偶然会发生因外力碰撞而引起的颅内出血,或原本长在脑内的血管瘤突然破裂出血,其表现症状如成人的中风一般,轻者头痛不适,重者昏迷抽搐,甚至有生命危险。
(5)神经性或情绪性头痛:通常为慢性,且会反复发作,多半为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例如:不爱上学、到陌生地方等。小孩有时会以头痛或症状加重作为逃避的借口,父母需要长期注意观察以分辨之。
(6)气喘及严重咳嗽:有过敏体质的小孩发病时,除了常见的气喘外,头痛也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大脑缺氧或脑内血管过度收缩及膨胀等影响所导致。咳嗽很厉害时,外表看到的是颈部部分血管怒张、面红耳赤及眼睛充血,而内部看不到的大脑血管也会因怒张血压升高,所以会头痛。
(7)家族性头痛倾向:有家族性头痛倾向的幼儿,有时会模仿父母头痛的方式来表达,日久习惯成自然后,就变成一有不顺心就会真的头痛了。
2.头痛的处理
能够找到病因的头痛,需要对症治疗,才是最根本的方法。以下所列的只是一般对头痛的处理方式:
由发热引起的头痛,应设法逐渐地把体温降低,即可减轻头痛,如服用退热药,或以温水全身擦浴等。
在安静且光线暗淡的房间内好好地睡一觉,有时头痛就会明显的改善;相对地,繁杂或光线明亮的环境会更加刺激大脑活动,而使头痛加剧。
可服用一些止痛药,如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稍微缓解症状。
可依患儿的喜好,于额头施以冷敷或温敷,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慰藉。
如果头痛持续不止,或是合并有恶心、呕吐、发热、颈部僵直、视物模糊、意识混乱且逐渐丧失,或头部有明显外伤者,则应立即送医就治。
以上所述头痛的原因看似都很严重,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在儿童时期的头痛都是属于良性的,过一阵子或一段时期长大发育后,大多数会随着体质改变而自然消失,所以,父母们也不必太紧张,只要宝宝经过医生详细的检查后认定为正常,必要时定期再做门诊检查即可安心了!
七、宝宝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抽搐?
宝宝如果突然意识不清、身体僵直、两眼上吊、全身及四肢肌肉失去控制地抖动不停,就是抽搐(痉挛)。
1.抽搐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幼儿因发热而引起抽搐(即所谓的热痉挛),但这是最不用担心的一种抽搐,常发生于半岁至5岁间的幼儿,尤以1~3岁最多。一般的情况是:父母发现原来好好的宝宝突然地发生抽搐,然后再摸摸身体或额头,才知道原来宝宝发热了。
没有发热的抽搐比较复杂,可能的原因很多,包括:癫、脑部内感染、脑瘤或脑出血、食(药)物中毒、疾病感染等,这些都需要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如:验血、脑电图、脑部断层检查、磁共振等,才能正确得知病因。
人体的所有肌肉都是由神经所调节的,抽搐的动作是因为大脑暂时性的异常而放出微电波,经由神经传导到各个肌肉,结果全身(或部分)的肌肉都不由自主地抽动了,而此时儿童也会短暂地失去知觉(昏迷)。
2.抽搐的急救
爸爸妈妈们初次碰到孩子突然抽搐的状况,总是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只要孩子没有呕吐、没有碰撞伤害,肤色也没有发绀,并有间断的呼吸动作,宝宝就没有即刻危险!此时,爸爸妈妈们可以视情况来做适当的处理,分别说明如下:
(1)短暂5分钟以内的抽搐发作,抽搐过后呼吸顺畅,暂时不需特殊处理,可直接送医检查找抽搐的原因。
(2)长达5分钟以上长时间的抽搐、连续间断不停的抽搐、抽搐过后呼吸微弱或甚至停止等,都表示可能有严重缺氧危险,所以,当场即需给予氧气或进行人工的口对口呼吸急救,并立即送医院。
要注意的是:局部的脸部或手脚的抽搐比全身性的抽搐要安全多了。此外,抽搐的动作是很难用外力制止住的,除非使用药物来控制,所以,父母们只需在其旁防止其他意外伤害,并及时就医诊治。
有关抽搐对身体的影响,包括下列五项。
(1)呼吸停止:主要的呼吸肌,如膈肌、胸肌及腹肌都会因抽搐而无法有效地协调动作,使正常的呼吸无法进行。所以,时间过久(通常10分钟以上)的全身性抽搐会导致有缺氧危险。
紧急处理:抽搐发作时,尽量保持头颈部正确的姿势(呈直线及下颌稍上扬),如能给予氧气是最好的,必要时施予口对口人工呼吸(虽然很难把气吹进肺里)。
(2)外伤:不由自主的全身肌肉强烈抽搐,使身体无法维持平衡,所以,容易摔倒或碰撞而引起伤害,如头部外伤及脑震荡。
紧急处理:抽搐发作时,立即将宝宝移到安全地方,并在旁以软物保护。
(3)呼吸道阻塞:全身抽搐时牙关紧闭,吞咽动作无法进行,或引发呕吐,这将会使口腔、咽喉处积满了唾液,造成呼吸道的堵塞。
紧急处理:切勿用手指试图扳开宝宝的牙齿,以免被咬伤,可用外软内硬物(如小布卷缠在筷子上)伸入牙关即可,然后使宝宝侧卧或俯卧,避免唾液堵塞气道。
(4)呕吐:腹部及胃部很容易同时抽搐,所以胃内的食物会被挤压而出(呕吐),再加上咽喉部的肌肉协调控制有问题,吞咽、呼吸都异常,因此很容易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及肺内,造成呼吸道阻塞。
紧急处理:呕吐时,将宝宝的脸侧向一边或脸朝下,并使用毛巾之类的物品,将口内的呕吐物尽量清理出来。在施行口对口(鼻)的人工呼吸时,一定要先确定宝宝的口鼻腔内是通畅的。
(5)抽搐后昏睡:抽搐本身是大脑及所有肌肉的剧烈运动,所以在发作后身体会非常的疲惫,很自然地宝宝会昏睡一阵子,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心跳及呼吸正常就不用担心。但是一定要让医师详细检查。
紧急处理:不可急着喂东西,因为宝宝仍在昏睡期,且抽搐有可能再发作。此外,应送宝宝到医院检查造成抽搐的原因。
对于有习惯性抽搐的孩子,父母平时就要有熟练的处理技术,并在家里储备一些简便的急救用具。包括:氧气筒及接管、用以清除口鼻腔呕吐物的抽吸器,以及吸水性强的小毛巾或纱布等,可于发作时用以清除口腔、咽喉部的(或呕吐)分泌物。
八、我的孩子近来常跟我说胸痛,从外观无法判断是否有外伤碰撞,请问是什么原因会造成胸痛呢?
在门诊中,时常碰到小朋友口诉胸痛,但是儿童的胸痛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一般不会有严重疾病。
1.胸痛的原因
(1)外伤:最直接会产生胸痛的原因是外伤,如碰撞或挤压,可造成皮肤或胸骨、肋骨的骨折,有时外表没有明显症状,在幼儿也不一定问得出来,如果呼吸还算平稳,就没有即刻的危险。
(2)严重咳嗽、气喘或运动过度:有严重咳嗽、气喘或运动过度的儿童也常会说胸痛,以年龄偏大的儿童居多,其原因是做这些动作时牵动了胸部的一些控制呼吸的肌肉,或是胸部上肋骨间的接触点,就好像运动员的肌肉及骨骼比较容易受伤及酸痛一般,这种胸痛是良性的,待咳嗽或气喘改善后,就会自然消失了。
(3)胃食管反流,食管炎:容易反胃的儿童,是因为胃内的胃酸及食物逆流入食管中,食管黏膜受刺激而发炎,因食管是位于胸腔内,可能表现的为胸痛。
(4)异物吞入、心肺或肿瘤等疾病:在少数的病例子,胸痛可能确实代表着身体有疾病存在,如肺炎、心脏病、气胸、异物吞入、肿瘤等。不过在此种情形通常除胸痛外,应该也会有其他症状:如肺炎会发热咳嗽、气胸会合并呼吸困难、异物吞入会呕吐吞咽困难、患肿瘤时其他部位也会出现肿块等。需要医师详细检查后才能做鉴别诊断。
(5)心理作祟:心理因素引起的胸痛年龄偏大的儿童较多,尤其是女孩。通常发生于挫折之后,如学习压力、亲人死亡或被人责备等,在此情况下通常会有家族性胸痛的现象。在此时胸痛(如腹痛一样)常是属于转移作用。
2.胸痛的处理
幼儿的描述有时并不准确,如他可能是不高兴、感觉怪异、模仿成人胸痛等,但问他时,就只会说是身体不舒服(胸部痛),此时真假很难区分。如果孩子时常抱怨胸痛,父母或可由经验中来判定及处理,一旦无法确定原因,则应送医检查。
应注意的是:尽管大部分的幼儿胸痛属良性,不需治疗处理就可自愈,但是在少数的病人,胸痛可能确实代表着身体有疾病存在,如肺炎、心脏病、气胸、异物吞入、肿瘤等。所以,细心的父母,还是要带宝宝找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照X线片、验血、心电图及心脏的超声波等,以去除心中的疑虑!
九、不知是不是孩子不喜欢吃东西,而借口用肚子痛来搪塞,请问该如何判断孩子肚子痛的真伪?腹痛的原因有哪些?
许多父母都有孩子抱怨腹痛的经历:宝宝捂着肚子哭闹,或安详地躺坐着,但口中不时的说着“肚子痛”。每个小孩的感受不同,到底腹痛是真是假,有无紧要性,父母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评估能力。
1.腹痛的评估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常不能正确地描述身体的感受,或许只能以哭泣、拒食及睡觉来表示身体不适,所以父母平日要对孩子的习性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判断出什么时候及什么表现是属于异常,以便即早送医处理。
(1)进食、排泄是否和往常一样规律?
如果宝宝的进食、排泄和往常一样规律,就不必担心肚子痛的问题;但若伴有明显的食欲减退、拒食、大小便异常(如腹泻、严重便秘、血便)等症状,则应尽速送医检查。
(2)宝宝平躺或睡觉时可否伸直双腿?
观察宝宝平躺或睡觉的姿势,如果两腿能伸直平卧或睡得很安逸,腹部大概没有问题;反之,如果平卧或侧卧时身体及腰腿部呈蜷曲状,而要将其双腿拉直时,他却执意因腹痛而不肯,那么腹部可能就有问题了。
趁宝宝安静睡觉时,用手平放在他腹部,然后以压按或抓捏来感觉宝宝的身体反应?
以上述动作来测试宝宝的身体反应,如果只是稍微地转动肢体、缩紧腹部或一点反应也没有,则代表正常。
(3)宝宝走路或快跑时步伐是否正常?
在宝宝清醒或哭闹、玩耍时,很难正确地替宝宝做腹部检查,所以在宝宝活动时也要仔细留意其表现,比如可观察宝宝走路或跑步的样子。
走路时腿部的运动会牵引腹部的肌肉,所以,腹内有问题时,可由脚步表现出来。如果脚步左右有异、不太想走路,或不愿意迈步快走,则可能代表腿脚或腹内有问题。
比如:腹膜炎的宝宝是不能直立身体的。急性阑尾炎的病儿,因右下腹会疼痛,所以在走路时,右腿的脚步就显得不自然。
(4)宝宝可否做仰卧起坐?
让幼儿(通常要3岁以上才能做)平躺在床上,叫他做仰卧起坐的动作,观察他有无腹痛的样子。真正腹部有毛病的小孩因肚子不能用力,所以是坐不起来的。
(5)有无其他异常症状? (1)
仔细观察有无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大小便形状及颜色、脸色改变等。
2.腹痛与排便
每位成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突然的腹痛有时在排完大便后就自然消失了,原因在于排便前或腹泻时的肠蠕动会增加,而且肠腔内的推挤压力也增加,这两种因素就可产生腹痛。在排完大便后,无论肠的蠕动及压力都自然减缓了,所以腹痛也跟着消失。同理,在小孩也是一样,大便习惯异常通常是腹痛最常见的原因。
(1)便秘的小孩容易腹痛:挑食或喜欢吃零食的小孩,其排便习惯都不好,3天以上未排大便,或平常大便很硬,都会导致腹痛,因此当小孩哭诉腹痛时,第一个要考虑的状况是“排大便了没有”?
当怀疑是大便未排的原因,可先试着以肛表(肛温计)刺激宝宝的****,无效时再使用通大便的泻药,以帮助宝宝排便。
(2)肠炎、腹泻,也会叫腹痛:因症状很明显,所以不用担心是别的问题,且通常1、2天内腹泻症状改善后,腹痛就会自然消失了。
3.情绪性的腹痛
较神经质的人,一紧张起来(如考试或接触陌生事物时)就会感觉腹痛或急着排大便;同样地,在幼儿也常会因心理因素,比如:不高兴、怕上学、搬家(环境变迁)、撒娇闹脾气等情绪上的变动,而转化成身体实质上的头痛、胸痛及腹痛。
4.腹痛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
在婴幼儿较常见的腹痛,除了前述的排便问题、情绪心理障碍外,还有些较特殊的疾病,也是以腹痛来表现的,分别说明如下。
(1)阑尾炎:刚开始时,疼痛约在肚脐附近或上腹部,但逐渐明显地集中在右下部,且局部触压会疼痛。
(2)肠套叠:在1岁左右的幼儿,尤其是男孩及肥胖者更易发生,除了阵发性的哭闹不安腹痛外,尚有严重的呕吐,大便呈暗红色黏液状(有如红色的草莓果酱般)是其主要特点。
(3)紫斑症:除腹痛外,皮肤上(尤其下肢腿部)会出现许多小而红的出血斑点。
(4)其他:如肺炎、尿路感染、幼儿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合并腹痛现象,因此为求安全起见,还是带宝宝到儿科医生仔细检查腹痛的原因吧!
一开始时或许很难判定是否真有急症发生,但通常父母如能仔细的观察孩子的举止,假以时日后,就不难发现假性腹痛了。
假性腹痛虽然并不要紧,但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慰藉、疏导及劝解,以去除其心理及情绪上的障碍,否则习惯腹痛一旦成自然后,将来可能形成真正有模有样的腹痛,甚至也会上吐下泻,此种以本身的症状来阻抗或逃避外界事物,即一般所谓的“精神官能性腹痛”,在处理上就更麻烦了!
十、宝宝的肚子大大的,是不是“膨风”?
在儿科的门诊中时常被问到诸如下列的问题:“医生,你看我的宝宝肚子特别大,是不是膨风”?“宝宝最近食欲不佳又睡不安稳,是否是肚子膨风难受所引起的”?“最近给宝宝换奶粉,但大便变差了,肚子也变胀了,是否奶粉不合,造成胃肠不适呢”?
1.腹胀的原因
腹胀在婴幼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一定代表宝宝有毛病,除非是太明显的肚子鼓胀,而一般的腹胀都可能是正常的。
2.为何婴幼儿的肚子显得较突出呢?
原因一
婴幼儿的躯干,包括胸部及腹部都是呈圆形的,即前后左右径都差不多,比较成人的扁圆形在前后径上要鼓,所以肚子会显得突出些。
原因二
幼儿腹部的肌肉发育不完全,比较软弱,无法有力支撑腹内脏器的重力,尤其在站立时,其肚子都是向前及向下凸出的。
原因三
婴幼儿腹腔内器官的体积(包括肝脏及肠管)都较大,尤其是肝,约占了整个腹腔的1/4多。
原因四
婴幼儿吃奶或哭闹时,容易将许多空气吸入胃肠中,所以腹部显得膨隆些。
由于以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婴儿的腹胀可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真正肚子有问题的小孩,多半肚子也是鼓胀的,所以必须懂得如何去判定腹胀是正常的还是有问题的。
十一、宝宝打嗝打了很久,看他的样子应该相当不舒服,如何使宝宝停止打嗝呢?
打嗝并不是成人特有,幼儿甚至小婴儿也常会发生。
膈肌是介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组织,它平时的最主要功能是产生呼吸动作。当它有反复性的不自主收缩时,就产生了打嗝现象,就像四肢的肌肉有时会自发的抖动收缩一样。
不需特殊处理
打嗝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幼儿的影响甚小,所以不需特殊处理,也会自然消失。虽然也可能会再度发作,但无须顾虑。
成人在治疗打嗝时,可以纸袋罩在口鼻上行深呼吸,就可停止打嗝;但是在幼小的婴幼儿则千万不要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当口鼻被罩住后,其呼吸及氧气的获取可能会大受影响,而小宝宝又不会哭叫或以口语表示其不适,所以即使已经造成缺氧,父母也不知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处理孩子的打嗝,随其自然消失,反而比较安全。
当然,如果反复发作的频率太高时,可带宝宝求医诊治,在医生的协助下处理比较妥当,而且也可检查宝宝有无其他的问题存在。
十二、宝宝最近都拉稀糊便,因此我就改用清淡的稀饭给他吃,他吃的量很少,但为何还是一直在拉呢?该喂什么给他吃呢?
1.宝宝已经没吃东西了,为什么还是在拉肚子?
这种不吃也拉的情况属于较严重的腹泻症。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胃肠道自然分泌的水分约有10千克,但是90%以上都被胃肠(尤其是大肠)再吸收回去了,只有极少部分会随着粪便排出。一旦有肠炎时,这种重复吸收的功能被破坏了,所以,不论有无进食,都会有大量的水分不断排出。就好比口中的唾液一天24小时不断地在分泌,即使没有吃东西也一样。
2.宝宝除了腹泻外,吃了任何东西都会呕吐出来,到底可不可以再喂食清淡的饮料呢?
可以。因为呕吐与腹泻常是并存的,即使是严重的呕吐,还是有近一半的东西会存留在胃中,这一半的液体在经过肠道时,多少会被吸收,所以,父母可继续由口中喂食饮料、补充水分,对宝宝身体还是有利的。
3.严重腹泻时,可否喝果汁?
可以。在果汁中(如橙汁、苹果汁等),除了水分外,尚含有充足的电解质,如钾、钠等,这都是腹泻的幼儿体内所丧失的重要物质,所以,父母可以用一般的运动饮料或果汁给宝宝喂食,只不过要加清水稀释之。
4.腹泻或呕吐时,可否同时服用一般感冒药(如止咳、退热及消炎药)?
可以。前面已提到过,就算是再严重的呕吐及腹泻时,仍有近一半的东西会存留在胃肠道中,其被吸收的量还是有的,所以对治疗仍有帮助。
如果顾虑到服用的药物可能已被吐出或泻出时,则不妨稍后再增加喂食一次,其量约为原有的一半,即原来服5毫升的,呕吐后再补加2~3毫升。但要注意,当宝宝呕吐及腹泻情况有所改善后,一定要恢复到原来的喂食药量才可。
5.腹泻时,可否使用肛表来量体温或由****塞退热栓剂?
可以,但较不方便。因为如此一来将更加刺激大肠,造成水便会将药物排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十三、宝宝什么颜色的大便才是正常的?
一般而言,婴幼儿的胃肠功能好坏可由排便的情况表现出来,比如:腹泻、便秘、腹胀、血便、黑便、绿便、白便等,分别代表不同的胃肠道信息。所以,父母平常透过观察大便的颜色,亦有助于判断孩子的健康状态。
(5)有无其他异常症状? (2)
1.初生儿的大便(即胎便)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会排出呈墨绿色、黏糊状的胎便,如果到出生48小时后,尚未排出任何胎便,极可能表示某一部位的胃肠道有阻塞,如小肠、大肠及****的先天性闭锁狭窄或巨肠症。
有时可用肛表(肛温计)探入****5厘米左右(注意不要太用力强行深入),以探查是否有阻塞或有胎便存在。若有肠阻塞,临床上宝宝的腹胀一定会逐渐厉害,而且有喂食不佳、呕吐等症状,此时应及时就诊,可能需要紧急手术,打通阻塞部位的肠道。如果延误过久,会因胎便堆积过多而造成宝宝的肠破裂、腹膜炎或败血症等疾病,十分危险。
墨绿色的胎便通常可以持续到3、4天,如果宝宝是正常的接受奶水喂食,则大便颜色将逐渐(约在4、5天)转为棕褐色(即墨绿色加上正常的黄色)。
2.红色大便(血便)
红色大便通常代表下消化道的出血,分别说明如下:
(1)****裂:因大便太硬、太粗,排便时把宝宝的****口撑裂了(可以查开宝宝的屁股),所以****口会流出鲜血,通常这种血都附着在大便的外表层呈鲜红色。一般治疗方法是使大便变软,就不会再伤及****口,而原来的裂口就可慢慢自愈。
(2)出生后的前2天内大便带血:极可能是在生产过程中,宝宝吞食了产道中的带血分泌物,再经过自己的胃肠道而排出在自己的胎便中。因为刚出生时宝宝的胃酸作用很少,所以吞入的鲜血在胎便中尚保持红色。这是一种良性的血便,约1、2天就可安全排出,对宝宝的健康并无影响,所以只要注意宝宝的活动及肤色无异常即可。
如果持续数日皆有血便,则代表可能是宝宝自己胃肠道流出的血,就应马上送医院检查了。
(3)婴幼儿大便偶然带血:吃母奶的宝宝有可能吞食了母亲****或奶水中的血,而在自己的大便中带血;吃奶粉的宝宝,因奶粉造成胃肠不合,而产生胃肠过敏充血,亦有可能在大便中掺有少量血液。以上两种情况,因为偶发,所以血量并不多,都不需要特别治疗,只要宝宝其他发育正常,此种少量血便,是不会有不良影响的。
另如:红西瓜、番茄、果冻,也可使粪便呈红色;药物(铁剂)、猪血、鸡、鸭血等,除了使大便呈黑色外,粪便的检查亦可能有隐血反应,但这是正常的,不需担心。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性疾病、败血症及肠道内的恶性肿瘤等也会引起胃肠出血,仍要特别小心。
(4)腹泻合并血便:严重的腹泻即肠炎,因为肠道内的黏膜有炎症红肿破裂,会渗出少许血液到粪便中,有时如伤寒或痢疾感染的肠炎,其大便的含血量会较多。一般治疗方法是只要腹泻情况改善,则血便自然就会消失。
(5)腹痛合并血便:宝宝哭叫腹痛,同时大便带血,因为属于急症,千万大意不得。在成人常有胃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虽然在小孩较少,但亦确实存在着。
宝宝若吞食尖锐异物,如图钉、钉书针等,有时自己描述不清或忘记了,会以腹痛表现出来,当胃肠黏膜被刺伤后,大便自然就带血了。
另外,1岁左右的幼儿若有阵发性的呕吐、腹痛及血便,可能是肠套叠,亦即小肠、大肠彼此套锁在一起而导致严重的肠梗死,造成肠管坏死出血,必须马上就医。早期发现时,可用****方式使之解套;一旦延误过久而致肠管破裂,形成腹膜炎,就得紧急手术,将坏死的肠管完全切除。就算挽回小生命,但因肠管明显地被切除而缩短,变成短肠道症,日后营养的消化吸收会有很大的问题。
3.黑色大便
正常血液在胃中经过胃酸的作用后,颜色会加深,经过上下肠道中细菌的作用后,当排出粪便时便呈现出黑色。所以,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任何有排黑便的现象时,都要考虑是否有胃或胃以上的器官(食管、咽喉、口鼻)出血。
胃以上的器官包括口腔、鼻腔、咽喉及食管,这些部位一旦出血,就会流到胃肠道中,形成黑色粪便。
此外,许多带黑色的食物,如仙草、芝麻、铁剂药物、动物血、菠菜等,亦可能产生黑色大便,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所以,要先排除宝宝这几天进食的食物所造成的因素。
4.绿色大便
很多妈妈时常会抱怨:“宝宝的大便原来是好好的,这几天就变成绿色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绿色大便正不正常呢”?宝宝排出绿色粪便,其实不需担心,通常会有下列三种情形。
食物着色:如食物中的青绿蔬菜、水果或糖果色素等,均可使粪便颜色变绿。
奶粉或药物中含铁质较多:铁质在肠道中被细菌作用后会使粪便变绿。
偶发性的绿便:除了吃进的食物颜色外,胆汁分泌的多少也决定大便颜色的深浅。胆汁分泌过多,可使粪便颜色呈黄绿色,胆囊因某种刺激后收缩增加,而使其中的胆汁大量分泌到肠道,结果大便就可能显出绿色。
然而,排绿便是否就表示宝宝受惊吓?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只能代表宝宝肠胃肝等功能一时的变动,此变动也不见得对身体有害,而且只是暂时性的,很多真正受惊吓或生病的宝宝们,其大便颜色也没有变绿,所以排绿便并不代表受到惊吓。
5.白色大便
值得注意的是,胆汁如果不能排到肠道中,则大便的颜色会变淡,尤其是以奶粉为主食的婴幼儿,其缺少胆汁的粪便就呈白黏土状。宝宝排白色大便时,必须赶紧送医,通常代表下列两种情况。
(1)肝炎:因为肝细胞肿胀压迫到肝脏内密布的细小胆道及胆管,造成胆汁流路不通,所以胆汁无法进入肠道产生消化作用,因而大便因而呈白色。
(2)先天性胆道闭锁不全:这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因为胆道结构上的严重异常而不通。
先天性胆道不通,如能早期(出生后2个月)发现,可以外科手术治疗,将不通的地方尽量接通,但一般成功率较低,所以,最后患儿仍可能较变为肝硬化,如进一步发展则只能靠换肝手术来挽救生命了。
患此病的宝宝除了有白色大便外,仍有肤色、巩膜呈金黄色、小便发黄、腹胀、消瘦及生长迟缓等症状,一般预后情况都不乐观。
十四、宝宝好几天都没排大便了,该怎么办呢?
一般而言,大便在肠道内存留的时间愈久,粪便中的水分被吸收愈多,所以大便会变的愈小及愈硬,而更不易排出,这就是便秘。
碰到宝宝大便很硬或3、5天才排一次的情况时,首先要经医生的详细检查,若有明显的肠道阻塞时,通常需要紧急的外科手术处理,而一般便秘的处理方法则依序如下:
1.饮食治疗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市面上儿童的零嘴食品,如饼干、糖果、甜食及果汁等非常多,就连婴儿奶粉亦多样化了,这些美味可口的食品不断地引诱及改变了儿童的食欲,孩子吃了大量的此类食品后,就不愿吃正餐的米饭、蔬菜及水果了。而精致食物经胃肠道的吸收后,其所剩的残渣很少,大便的质量减少,更减少对大肠的刺激蠕动,所以大便长时间的在肠道中停留后变小、变硬,就像羊屎一样一粒一粒的,这是便秘的恶性循环,需要治疗。
只使用药物治疗,用药会越用越多,由改变宝宝的饮食着手来治疗便秘,是最根本且持久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1)现在的小孩并不会因几天不吃而营养不良。
(2)饿了什么都会吃。
(3)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规矩。 (1)
父母自己要有一个认知:以目前国内生活水平而论,宝宝只有营养不均,而不会营养不良,所以,只要成人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及正确方向,要求宝宝吃搭配好的食物。这是长期的拉锯战,好似拔河一般,也许刚开始时宝宝会哭闹不吃,但时间久了、肚子真的饿了,自然什么食物都会接受了,毕竟幼儿的可塑性很大。
在饮食种类中,含纤维质及淀粉的食物,如米面、各类蔬菜及水果等,对刺激肠管的蠕动都是很有益的。另外,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添加些蜂蜜、优酪乳、黑枣、梅汁等食物来帮助排便,但小于1岁的幼儿则要避免服用蜂蜜,因为蜂蜜中含有一些细菌及毒素,进入人体后,对太小的宝宝可能会产生神经麻痹而影响到正常的呼吸。
2.****内刺激法
这是非常简单的操作法,在宝宝换尿布或洗澡前,用肛表(肛温计)或小棉花棒蘸些凡士林软膏,由****口伸入2~3厘米(勿超过5厘米),然后以划圆圈式的搓揉动作来刺激****口内的直肠黏膜,如此可以产生大肠的收缩及蠕动,达到促进快速排便的目的。此法虽简单,但勿常为之,以免成为习惯性的,通常满3天未排便才使用此法。
3.药物治疗法
长期习惯性便秘的宝宝,在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效时,可请医生诊治后开些药物来帮助排便。
一般常用的此类药物为软便药及轻泻药,它可使大便的质地变松软,易于排出。而每种药物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副作用及使用剂量也因人而异,所以,父母需先与医生讨论其利弊得失后,方能长期服用。
4.****法
一般只有在紧急时,如大便卡在****口实在排不出来,或是已3天以上未排大便,或合并有腹胀、腹痛,甚至呕吐现象时才使用。
使用球形的缓泻剂,每个约含20毫米药剂,在****前先让宝宝平躺,两腿向上抬起,在****口先抹些凡士林软膏使之润滑,再将****剂的头管伸入****口内到顶。
注入药剂的量,因个体大小而异,通常每千克体重约用1毫米,也就是在1、2岁的幼儿每次使用10毫米。注入之后,宝宝会感觉不舒服,哭着要排便,但注意仍要将****捏紧,以便药物能在大肠内充分作用,时间愈久、效果愈好,一般3~5分钟即可松开,此时宝宝自然就会排便了。
****法用多了会产生习惯性,所以不要为图方便而轻易使用,只能当作紧急排便的方法。
十五、宝宝的小便多少才算是正常的?颜色是不是都很淡呢?
小便的形成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到肾脏时,经过肾脏内部组织的过滤后,有用的物质再经血液流回身体,而无用的废物如身体代谢后的产物(尿酸、尿素等),就形成尿液。
在肾脏中尿液集中经过输尿管至膀胱暂时贮存着,当膀胱中的尿液达到一个定量时,就会感应到要排小便,此时膀胱的肌肉收缩,尿液就由尿道排出体外了。
一旦小便有任何异常时,都可能表示上述过程环节中发生问题了,分别说明如下。
1.小便多
(1)正常情况:水喝得多,汗出得少,则体内的水量过多,超出了正常的需要量时,肾脏发挥调节的功能,小便自然就增加了。冬天时小便也会自然增加,或有时在冷气房中,身体表面的血管遇冷收缩,皮肤的血液集中在身体内部,而身体的血量又不需要这么多的时候,在肾脏对血量的调节功能作用下,小便增加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服用药物如利尿药,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或肾脏病时,小便量也会增加。此外,很多治疗咳嗽或气喘的药物,如气管扩张药,亦会有利尿作用,而使小便量增加,所以刚服用咳嗽药或气喘药的人,也会有较多的小便量。
(2)异常情况:糖尿病、脑瘤或内分泌失调(尿崩症)的病人,小便量会很多,甚至全身的水量都可由小便排出来,而有严重脱水及体重减轻的现象,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定要急速求医。
2.小便减少
(1)正常情况:有些宝宝不太喜欢喝水,所以尿很少,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身体的水分少,则小便自然会少。
汗出的多,小便亦会减少。尤其夏天时,活动量大的宝宝,体内水分大都由汗腺排出,小便自然也变少了。
(2)异常情况:膀胱有小便,但是排不出来,小肚子涨得厉害。可能是因为尿道发炎、小便时会剧痛,或小男孩的****过紧,这些都会使小便排不出来。以上这三种情况是属于尿道的问题。
当肾脏的功能减退,无法有效过滤血液来产生小便时,小便也会少。一般肾脏在丧失了80%的功能后,才会有肾衰竭的症状出现。因为小便产生的少,身体多余的水分及代谢废物无法排出体外,此时全身包括脸、手、足会肿胀,心脏扩大而衰竭等,也是非常危险的。
3.小便颜色变深(茶色尿)
(1)正常情况:一般小便如果量少,则浓度变高,所以颜色会加深,比如夏天出汗多、小便少,小便颜色也会较重。
有时食物或药物所带的颜色也会经身体吸收到血液,然后再经肾脏由尿液排出,比如维生素、橘子、西瓜等吃多了,小便会变黄,仙草或茶则会使小便颜色变深。
(2)异常情况:小便颜色很深(如可乐色)且量少,并合并脸、足水肿,则可能代表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链球菌感染(如咽喉感染或皮肤感染)造成的,并不是链球菌直接感染到肾脏,而是因为身体对细菌的过敏反应,而影响到肾脏,肾脏的功能急速减退,所以小便无法产生而变少,另外,肾脏内有红细胞及血管被破坏及小出血的现象,所以小便中带血细胞。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卧床休息,因为在急性期间,血压会升得很高,导致严重头痛,怕会影响到大脑功能,同时因为小便减少,体内水分太多而影响肺,有肺水肿的现象,病人会表现出气喘、咳嗽,所以需要住院治疗。通常在急性期过后,小便量自然就会增加,颜色也会恢复正常。这种急性肾炎一般预后都相当好,但仍然要与医生配合,长期门诊追踪检查,以免再并发其他疾病。
当身体有某些重大疾病时,小便也会加深,因为疾病的关系,体内的细胞及红细胞大量被破坏以后,一些代谢物质色素(包括血红蛋白)被释放到小便中,而使其颜色变深。
4.血尿
小便颜色带红色,除了有可能因食物着色的关系外,最担心的是有血液成分的存在。
有时父母会发现宝宝的尿布上有淡红色的斑块,其实并不是尿中有血,而是因尿中的尿素或磷酸盐含量稍多(与饮食有关),所以呈淡红色,这是正常的(非疾病因素),无需担心。
一般凭肉眼很难判定红色的小便是否为血尿,所以一定要收集小便送去检验,确定其中有无血液成分存在。
正常人的尿液中几乎都不含红细胞,一旦红细胞过多,一定代表在小便形成的过程中有出血的情形,其原因可大可小,如尿结石、结核病、肿瘤、外伤等,而出血部位或在肾脏,或在输尿管、膀胱等,有时单纯的感冒也可能使尿中带血。所以,尿液发红时,务必就医做详细的检查,千万大意不得。
5.小便浑浊
不论成人还是小孩,有时会发现排出来的小便不是很清亮,尤其当尿液于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底部像是有很多的白色沉积物存在。
其实,以肉眼观察小便并不准确,其误差非常大。正确的做法应是收集新鲜的小便,直接送去化验。
尿中的浑浊物,并不是一般以为的蛋白质,而是正常小便中所含的磷酸物质。当它浓度较高时,就会有沉淀及呈浑浊状。
另外,自己在家里也可用一简单的方法来测试之,即在小便中加入少许的醋酸,如果浑浊物马上消散了,就表示是正常的小便。
十六、宝宝的身体情况不错,但为何今天早上一起床后突然吐了一口血,这是什么原因?
小兰今年7岁,平日健康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这几天稍有些感冒、咳嗽及流鼻涕。今天早晨起床后,小兰一直咳个不停,在吐出的口水中含有一些血丝样的黏液。妈妈看了很紧张,以前听老人提起过,咳嗽有血的就是肺痨(肺结核病),难道小兰是得了肺结核?于是匆忙带到医院去检查。
小宇今年3岁,平日除了偶尔流点鼻血及感冒外,健康状况尚好。今天一早起床,突然地呕吐了一大口,吐出物里有很多血块,妈妈看了非常担心,心想:该不会是胃出血吧?于是匆忙去医院挂了急诊。
咯血还是吐血?有时的确很难分辨,因为无论是咯血还是吐血,都是由嘴巴吐出来的。
口腔的深部(咽喉)是气管、食管及鼻腔彼此互相交会的地方,外观看到的都是由口腔中出来的血,但分不清到底是气管来的?食管还是胃来的?口腔本身的?还是鼻腔中来的?所以,这些部位一定要请医生仔细地检查。
1.鼻腔
由鼻腔出来的血,尤其在宝宝平躺着睡觉时,原来的鼻出血向后倒流到咽喉处,而不知不觉地吞了下去。
血液在胃中,会对胃壁造成刺激,所以会引发胃的收缩而呕吐出来。
有时鼻腔中的血,在流经喉时,刺激喉咙及气管,也能产生咳嗽,而咳吐出的东西自然也会带血了。
2.呼吸道或肺
由呼吸道或肺中出来的血,一般最常见的是长期或剧烈的咳嗽所引起的,有气管炎及肺炎时,表面的黏膜有炎症,变得比较脆弱,所以在摩擦及咳嗽的压力下,小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血与肺内的分泌物混合后更刺激了气管壁,所以会咳出来。
如是少量的血丝,并无大碍。一旦带着血块或血量很多,则可能表示气管及肺内有严重的问题存在,如肺结核、肿瘤、血管瘤等,千万不可忽视咳血的严重性。
3.胃或食管
一般而言,幼儿不太可能由胃或食管出来血,除非是吃了某些易伤胃的药物,或吃坏了肚子、急性胃炎,通常会伴随着严重的呕吐。
幼儿的胃溃疡也较少见,有时吐血要考虑是否吞入了尖锐的异物或药物而伤及胃黏膜。
4.口腔
口腔内的出血是常见的,尤其感冒时,在喉咙处的扁桃体发炎肿胀得厉害,上面的黏膜及小血管很容易破裂出血,或是宝宝自己的牙齿一不小心咬破了口腔黏膜,也会出血,有时这种血会直接吐出来,或先吞入胃中再吐出来。
总之,无论宝宝是吐血还是咯血,父母们一定要,请医生好好的检查,才能真正安心。
十七、宝宝是不是身体比较虚,为何有时候摸起来手脚都是凉凉的?
在门诊时常碰到父母或长一辈的老人家问到:为何小宝宝的手脚有时摸起来觉得凉凉的,而且皮肤有花斑,到底有无问题?是否身体太虚了?
手脚冰凉≠身体虚弱
正常情况下,四肢尤其是手脚末端的温度,要较躯干低一些,这个温度差距在3~5℃。
身体的热源是各种体内新陈代谢所释放出的热量产生的,都集中在躯干位,尤其是胸腔内的心脏及腹腔内部。而温度是借着循环不息的血液,由高温处(热源)输送到四周的组织器官去,就好像室内热水管路系统一样,所以,距躯干愈远者,其温度会较低。
(1)身体血管愈密及血流量较多的部位,温度会较高:比如喝酒后,全身表皮泛红(面红耳赤),皮肤温度也随之升高;又如刚运动完后,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身体新陈代谢增加,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所以四肢摸起来也是温热的;或是外界气温增加,使血管遇热而扩张,血流量增加,以便身体散热,四肢的温度也会升高。以上的情形,都可使躯干与周围的温度差距变小,属于正常现象。
(3)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规矩。 (2)
(2)如果身体某部位的血流量减少或不足,则温度将降低。例如: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因为心脏收缩无力,无法有效地将血流输送到四肢去,或血管本身有问题而阻塞了(动脉硬化、血脂过高、严重的糖尿病等),这些病人的四肢因时常缺血,所以温度比较低,感觉迟钝,如有伤口也不易愈合。同样地,环境的温度降低后,四肢血管遇冷收缩而血流减少,温度自然也较低了。
(3)另一影响血管收缩或扩张的重要因素,就是体内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当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被激发时,如紧张时,在外围及四肢的血管就会收缩,所以皮肤会苍白或带花斑状,而温度也较低,甚至会出冷汗。
每个人的神经感应性都不同,有的较敏感、有的较迟钝,就如同喝酒后有人面红耳赤,而有人脸色不变或发青,这都是属于正常的反应,并不能以此来判定此人健康情形的好坏。
在幼儿也是一样,其四肢的血管原本就比成人要敏感些,有时一会儿热又一会儿冷,并不能单纯的以四肢的冷热及肤色来判其是否生病了。
总之,幼儿的四肢冰凉,尤其在冬天,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需担心。不过,为父母平常应熟悉自己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特殊异常,还是要带孩子去小儿科做仔细的检查,也许可以及早发现一些被忽略的问题。
与四肢冰凉类似的另一种现象是:手心、脚掌容易出汗,这也是因为个人交感神经比较敏感所致,一般并无大碍,但若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则应到医院诊治。
十八、电视上常看到社会新闻报道小孩子突然死亡,请问这是什么原因,该如何注意和避免呢?
虽说孩子的突然死亡会造成父母心中永远的痛,但因宝宝的体质与成人不同,呼吸次数较成人来得迫切,新陈代谢速率也较快,需氧量较成人为大。因此,需清楚了解原因后才能有所预防,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1.婴儿猝死
在报纸及医学文献中常会提到所谓的“婴儿猝死”,是指一个好端端的婴儿,突然且无法预期的死亡了,即使在事后的尸体解剖中,也找不到其致死的原因,这对初获爱子的父母而言,当然犹如晴天霹雳,难以接受!
一般而言,婴儿猝死的发生率为1%~2%,未满1岁的婴儿都可能发生婴儿猝死,尤其是2~3个月大的时候,但也有一些是在出生后的1、2周内就发生了。
目前仍无法正确得知发生猝死的真正原因,只能从统计资料中获取一些信息,比如:男婴的危险性比女婴高,较冷的季节(如冬天)也比较高;此外,因为大部分婴儿的死亡是发生在午夜及清晨,所以多认为与睡眠有关,不过此点不易证实,因为婴儿正常的睡眠时间,本来就占了大部分。
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尚包括下列几点:早产儿的各个器官皆不成熟,尤其最重要的呼吸功能,可能因为突然呼吸停止,或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于是在缺氧状况下突然死亡;对带小孩没经验的妈妈,也许在无意中妨碍了宝宝的呼吸,比如自己的身子或厚的盖被、毛巾压住了宝宝的脸部;又或在妊娠期间的某些不良影响,造成胎儿发育上的缺陷,致使宝宝出生后容易丧失生命等。
如何注意及预防婴儿猝死的发生?以下分别做说明:
方法1 事先的预防
请医生详细检查宝宝的呼吸及循环功能是否健全,如肺功能有无呼吸道半阻塞、是否易吐奶(会呛到)、有无心律异常等;如果有异常,则需好好注意及治疗。
方法2 及时发现危险
许多婴儿猝死是难以预防的,所以只有退而求其次,希望在生命即将失去(呼吸或心跳减缓)时,能及时得知,以免宝宝因缺氧过久而死亡,或造成脑部缺氧的伤害。对高危险性(如早产儿或有家族史) 的宝宝,父母可以选择在家中装置一些简便的呼吸或心跳的监视器,来帮助追踪及早期发出警讯,万一发作时可及早处理。
方法3 熟练婴儿急救技术
熟练婴儿急救技术,见第4章,以备万一时可快速应用。
2.窒息——缺氧(呼吸或心跳停止)
一般所谓的窒息就是不呼吸或心跳停止。在幼儿来说,很少会因为心脏本身的毛病而造成心跳停止,大多数都是因为呼吸的问题而引起心脏缺氧后再停止跳动的,所以,导致幼儿窒息的众多因素中,呼吸占了绝对重要的地位。
吸气的作用主要在将空气中的氧气(约含1/5)经呼吸管道吸入肺内渗透入血液中,再由心脏及各血管负责血液循环系统,将此含氧血液输送到身体内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内部的每一个细胞以供利用。
呼气时是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系统收集后送回肺中,再由肺中借呼气排出体外。二氧化碳如在体内排不出去而蓄积太多,也会造成窒息酸中毒。
吸气(得氧气)与呼气(吐二氧化碳)是一体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吸气则无气可呼,所以呼吸一词习惯上都是并用的。
幼儿为什么容易窒息?
正常幼儿需要的呼吸,较成人来得迫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为30~50次,而成人为12~15次,这是因为幼儿体内的新陈代谢速率较快,需要的氧气量较成人多。因此,幼儿在呼吸的动作上需付出较多的力量,才能得到足够身体使用的氧气量,一旦呼吸稍有中断或不足,很快就会造成身体的窒息缺氧。
另外一个造成幼儿容易窒息的重要因素是:呼吸通道(包括鼻孔、鼻腔、咽喉及气管等)的结构比较细小及软弱,在正常的情况下,会有一些分泌物存在,再加之患感冒及着凉时,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增加,堵塞了管腔,或原来的管腔因黏膜肿胀而变得更狭窄。管腔变狭窄后,气流经过的阻力增加,所以呼吸会更费力。
幼儿的肌肉力量有限,当持续费力呼吸过久后,会导致呼吸的肌肉疲乏无力,就好似参加赛跑,到最后全身的肌肉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此时呼吸就会减缓到不足,然后身体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最后就会发生窒息的现象。
除了上述基本因素以外,实际上造成幼儿窒息的情况还有很多,分别说明如下。
(1)气管炎、肺炎:因为管壁黏膜肿胀及分泌物大量增加,而堵塞了空气进出的管道,使氧气无法进入、二氧化碳无法呼出。
此时,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医疗照顾(包括吃药打针)外,父母能做的就是以下几方面。
①多给宝宝拍痰:让堵塞的分泌物因震动力的作用而松离气管壁,再借咳嗽被排出。
②吸水蒸气:让水气使黏稠的痰液稀释,以便容易排出。在医院或家中,有时可将一些化痰或气管扩张的药剂加入喷雾气(医疗专用)中,让宝宝吸入,可增加排痰效果。
(2)口鼻被遮盖:出生3、4个月内的小婴儿,因为本身肌肉力量不足,尤其是控制头部转动的颈部肌肉较弱,而幼儿的头部相对的都比较重大,所以,万一口鼻被外物掩盖时,不容易靠自己的力量把脸移开,或挣扎哭喊。就算有,也很微弱短暂,成人亦不见得会及时发觉。只要2、3分钟的呼吸抑制,幼儿全身就会瘫软无力、呼吸停止,而迈向窒息及死亡了。
所以,小于3、4个月的幼儿,千万不要让其俯卧睡觉,尤其不能俯卧在松软的棉被或枕头上,以免脸鼻陷入,而导致窒息。此外,也应注意不要让粗心的成人和孩子睡一起,以免宝宝身子被压住而喘不过气来。
笔者就曾碰到一个个案:粗心且笨重的妈妈与刚满月的宝宝同睡一张床,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宝宝被妈妈的棉被完全盖住了,不知何时早已窒息死亡。这种惨痛的教训,值得各位父母警惕!
(3)吸呛入奶水:呕吐在幼儿是正常且常见的暂时现象,就好比宝宝刚学走路时摔跤一样的普遍。大多数宝宝吐奶后,可借着一些自然的防御机制来保护呼吸道,使呕吐物不致进入;但难免有时会因生病体弱、口咽部的肌肉协调不足或失常,而发生吐出物或奶水被呛入气管或肺内的情形。
由于幼儿气管较细小,只要少量(少于5毫升)的奶水,就可以完全堵塞管腔,外加气管受刺激而收缩,遂使最重要的呼吸道阻断而导致窒息了。
此时的处理方法如下:
(1)尽快使用小毛巾、纱布或任何有吸水性的东西,以手指缠裹后,伸入宝宝口腔内,将吐出的奶水先大略的清除掉。但注意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去完全清除干净。
(2)然后用力的拍打宝宝的上背部,使之咳嗽或哭泣,如此可使吸入的奶水咳出来或让异物吸入肺内。
注意!急救的目的在于如何清除气管阻塞,让外界的空气(含氧气)能尽快地进入肺内。只要能使气管通畅,即使是将堵塞的奶水推入部分的肺叶内也是值得的,即使是吸入性肺炎,也比立即丧失生命或大脑缺氧太久而成智障要好。再者,吸入性肺炎是可以治愈的。
如果宝宝还是有呼吸困难或脸色发绀等现象,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并即刻送医做进一步的处理。
(3)吸入或塞入异物:一旦异物(如小玩具、糖果、花生等)卡在气管或咽喉处,使正常呼吸的气流无法进出,只要短短的数分钟时间,就可以导致身体的窒息现象。
此外,鼻腔内有异物大多发生于很小的小孩。他们常会将弹珠、小鹅卵石、小的玩具等,塞入自己的鼻孔,如果塞入的异物较大、较平滑,通常较好处理,只是卡在鼻腔罢了,但若是尖锐的异物,则很容易造成伤害。
此时,孩子会有呼吸困难、偶尔鼻子肿胀发炎、有带血分泌物自鼻孔流出等症状,紧急处理方法如下:
第一步:安慰孩子,使其保持镇定,并教他改用嘴巴呼吸,然后尽快送医。
第二步:千万不要试图取出异物,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4)抽搐:抽搐的动作是全身的肌肉僵直且不自主的抖动,包括了重要的呼吸肌(膈肌)失去功能,以及口鼻紧闭,所以,当宝宝抽搐时是无法有效呼吸的,时间久了(通常超过了20分钟以上),就会有缺氧的危险。
3.暂时停止呼吸
呼吸就像心跳一样是有节奏及固定速率的,一定是一吸一呼,其调节及控制中心是在脑干,它支配着生命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心跳、呼吸、体温及血压等。如果脑干有异常,生命当然就会有危险。
所谓的植物人,是因为大脑的损伤,造成无法思考、言语及动作,但部分脑干的功能仍是好的,因此可以植物样存活。但是若脑干严重受损至心跳、体温都无法维持者,就会死亡了。
为何呼吸会停止?
原因1:早产儿
最常见的是早产儿,因为其脑部的发育尚未健全或较脆弱,时常会间断地停止了呼吸,停止的时间为3~5秒,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影响;但若停止时间超过10秒或20秒以上,则身体内缺氧、心跳变慢,此时就要赶紧处理,以免缺氧时间太久,造成身体(主要为脑部)不可挽回的伤害。
原因2:重病的宝宝
较严重及特殊的疾病:如败血症、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瘤、小儿麻痹症、肌肉神经症等,其疾病已侵犯到控制呼吸的脑干,或侵犯到较高层次的神经部位,如颈部神经(可影响膈肌的收缩)或大脑呼吸中枢,所以会出现不规律的呼吸动作,而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呼吸停止了。
原因3:误食毒物或药物
幼儿的误食概率很高,某些强烈的有毒药物,除了会使呼吸中枢麻痹外,同时也可使呼吸的肌肉无力。这类药品包括高量的麻醉药、镇静药及安眠药等。
紧急处理:恢复呼吸动作。
一旦发现孩子的呼吸停止时,紧急处理的原则应是如何立即地恢复呼吸动作,而不是急着找病因。
(1)外界刺激:暂时停止呼吸,尤其是在早产儿,常有此现象,所以,最快速方便的方法就是由外界给予刺激,如捏脚、触身或轻拍打,让宝宝惊醒,甚至大哭一下,只要宝宝身体有了动作,呼吸自然就有了(至少是暂时恢复了)。
(2)外界温度不要太高:对幼儿来说,气温过高对呼吸会有抑制作用,一般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3)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规矩。 (3)
(3)给予氧气:有些宝宝只是因为稍微缺氧而停止呼吸,所以,如果反复刺激之后,宝宝的呼吸还是断断续续、若有似无的,则可以给一点氧气,也许情况就会好转。
(4)人工呼吸:如果反复的刺激及给氧气,都不能让宝宝呼吸正常,则说明病情较严重,一定要立即给予人工呼吸。
多会自然或经治疗而痊愈。
大体上来说,只要不是脑干受了严重的损伤,影响到控制呼吸的重要部位,绝大部分的暂时停止呼吸,都会自然或经治疗后而痊愈。
如果有习惯性停止呼吸的宝宝,家中最好装备心跳及呼吸的监视器,可以24小时监控宝宝的生命状况。一旦有危机出现,如心跳或呼吸变慢时,便可及早发出警讯。
一般人用肉眼很难观测在安睡时的宝宝到底有无呼吸,因为全身都被包盖的很紧密,而且呼吸停止大都发生在宝宝睡眠时,所以,若能借助这类监视器,可弥补人力、时间及经验之不足,待宝宝长大症状改善后,就可以放心了!
十九、孩子今早起床时怎么脸部表情怪怪的、有点眼歪嘴斜呢?
早晨起床后,妈妈发现小明的脸上表情有些怪异,说话时嘴角老是歪向左侧;喝牛奶及吃饭时,右侧嘴巴也闭不拢,食物或口水都会由右嘴角漏出来;而在睡觉时,右眼皮也闭不严。妈妈看小明除了脸斜嘴歪以外,其他神志状况及身体的活动都还正常,回想这几天小明除了稍微有些轻感冒外,并无发热、呕吐及头痛现象,也无摔跤及外伤,所以没有特别去理会他。
2、3天过去了,小明嘴歪脸斜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着,一点也没有改善的迹象。妈妈心想:小明该不会是得了脑中风吧?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小明被带到儿科诊所去检查,经医生详细的检查后,诊断小明只是得了右侧的面神经麻痹,是属于感冒的一种后遗症。
在小孩来说,面神经麻痹绝大多数是暂时性的,无需任何治疗,过一段时间就会自然痊愈了。
1.为何是单一侧呢?
我们脸部的表情动作,如挤眉弄眼、歪嘴皱额等,都是面部较表浅的肌肉收缩而成,主要是由大脑的第7对脑神经(即面神经)所控制及支配,左、右各一,单独行使功能,如果一边有问题,则只有此侧的脸部动作受影响,另一侧的功能还可以完好保存着。
我们身体内部的神经分布走向,像身体外观一样,设想由上向下于正中划一直线,可将身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半,神经分布也是左右对称的各司其职。因此,当一侧的面神经受损(麻痹)时,只有此侧的面部肌肉会受影响(麻痹不动)。这种情况类似于单侧中风(脑出血)的老年人一般,只有一侧手脚肢体不能活动,而另侧不受影响。
当然,也有两侧同时都麻痹的案例存在,但在概率上还是以单一侧者居多。
2.为何嘴角会歪?眼皮也闭不严?
概括而言,神经支配就如电线网络一样,由中央主机(大脑)经由各电线(神经)到达电器用品(肌肉、器官),而只要在这一连串线路上任何一部位有差错,都会影响到末端的电器用品(肌肉、器官),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及特色。
神经控制肌肉的收缩动作,一旦神经失去功能,那么肌肉也无法作用。好比小儿麻痹的患者,因为下半身的神经有问题,所以下肢的肌肉无法收缩,而肢体就日渐萎缩退化了。
面神经由大脑发出后,其行经的路线较为曲折且漫长,就像电线路或小溪流一样,当它经过的通道孔或途径中有任何阻碍及异常时,其下段神经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严重者就会完全麻痹,而表现在外的症状就是它所支配的肌肉无法活动了。
嘴唇及眼的动作,是由面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来牵引的,当面神经受伤麻痹后,肌肉也不会运动了。所以,当吃东西时,尤其是喝饮料时,因为无法闭紧嘴,就容易由不会动的嘴角漏出来,同理此侧的眼睑也闭不紧;但是正常一侧的肌肉动作(哭、笑)还存在,因此,嘴角会因肌肉的牵拉而歪向正常的一侧(即会闭眼睑的一侧)。
3.造成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面部外伤、感冒、肿瘤及一些未明原因等,都有可能造成面神经麻痹,其中,又以感冒为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原因。
一般所指的感冒,就是指细菌或病毒侵犯到上呼吸道,而产生诸如发热、鼻塞、流鼻水及咳嗽等。上呼吸道包括了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这些器官的结构因受感染而肿大,使得附近一些淋巴结也肿胀了,这些肿大的组织就可能压迫到面神经,尤其在经过某些部位时,这种压迫作用更大,所以会使面神经受伤而麻痹(此有如睡觉时姿态不对而压迫四肢神经,醒来时也会出现手脚麻木一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大脑的某些病变,如局部出血、脑瘤、感染及外伤等,如果影响到面神经发出的区域时,也会在外呈现出类似症状。尽管这类情况的发生概率并不多,但还是大意不得,因为有些后来才被证实大脑内部有问题的小孩,其最初的症状之一就是脸歪嘴斜。所以,遇到问题时应请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好好检查,才能判定有无其他异常存在。
4.如何促使面神经麻痹恢复?
一般来说,神经恢复的要件有二:一为原来的损伤程度并不严重;另一为造成麻痹的因素消失了,如感冒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消退或外伤压迫去除等。
绝大多数的面神经麻痹都可自行痊愈,只是时间不一,可由2周到2、3个月。此病也无特殊的有效药物可以加速或帮助神经恢复,有的只是一些局部消肿药而已。所以,父母大可不必耗费心思及金钱,到处去寻求秘方。
父母所能提供的帮助,就是有空时多给宝宝按摩病侧的脸部肌肉,也就是所谓的物理治疗,对恢复麻痹的神经肌肉是有益处的。
此外,如果眼睛实在闭不严,恐怕会因眼球表面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无法润湿,而变得干燥,如此会伤及眼角膜。所以,应请医生开些眼药水,每天定时在患侧的眼睛滴润一下,保护眼睛表层精细的结构,待面神经恢复,眼睑可以自然地闭合后,就不需要再滴药水了。不需戴眼罩,因眼睛实在闭不严,眼罩会伤及眼球。
成人的脸部歪斜多为脑部问题,属于中枢神经损伤(如中风),与面神经的周围神经损伤不同,儿童也会有脑瘤或脑内出血的问题,中枢神经损伤的预后较差,仍可看得到脸部表情怪异、肌肉不协调。
二十、为何宝宝喝完奶之后呼吸比较急促?
人的呼吸频率是随着身体新陈代谢的速率而决定的,新陈代谢需要的氧气较多,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多,所以呼吸次数会较快,反之则较慢。年龄愈小者,其代谢愈快,所以呼吸也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次数逐渐下降。
正常年龄的呼吸速率,超出了这个限度就是呼吸急促了,可分暂时性及持续性两种状况。
1.暂时性的呼吸急促
这是正常现象,而且时常发生。大一点的儿童常发生在运动中、运动后或哭闹时;幼儿则常见于刚吃奶后,这是因为有以上这些活动时,原本平稳的呼吸被限制住(如吸奶及吞咽的动作与呼吸原本就不能并存,为了吞咽只好停止呼吸),或是因运动时增加了代谢作用,所以呼吸次数应运而增。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上暂时调适的现象,无需担心,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减缓下来。
2.持续性的呼吸急促
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代表身体需要吸入超出正常的氧气,或呼出多余的二氧化碳,才能维持酸碱平衡。常见的病因有发热、心脏病、肺炎、气管炎及气喘病等,少数的病因则可能是大脑病变或某些代谢异常(如糖尿病、肝病)而导致的酸中毒。
如何判定宝宝呼吸的频率?
呼吸的快慢随身体的动作而有不同,尤其在宝宝清醒的时刻,不是吃奶、就是哭闹,因此呼吸次数并不稳定。所以,判定呼吸的最好方法是在宝宝安静睡觉时,观察他鼻翼的张合、胸腹的起伏,然后算出1分钟呼吸的次数。一旦在安静时反复测试几次都超过正常范围,就表示是持续性的呼吸快速。
而原本呼吸正常的宝宝,突然变得喘起来,应该立即去医院,因为呼吸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万一延误了病情而致呼吸困难,则可能产生窒息,后果更不堪设想了。
二十一、孩子流鼻血是正常的吗?该怎么处理?
鼻出血是常见的症状,多半是因鼻腔内的细小血管破裂而造成,通常绝大多数会自行止血,所以不要过于紧张。
1.鼻出血的原因
鼻腔内部结构为有如蜂窝或沟壕状的空腔,其腔壁表面都覆盖着黏膜,而黏膜上及黏膜中布满了微血管,每个人微血管的分布情形及密度各有不同。这就好比身体皮肤表面到处可见的细小血管分布走向,有人又多又明显、有人则很稀疏。当这些鼻腔血管因某些原因而破裂后,血液就会流出来,尤其是在鼻尖内侧的血管分布最多,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血。
一般常见的鼻出血原因如下。
(1)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害,使表面的黏膜发炎肿胀,如此便会牵扯到微血管而使其破裂出血,就好像扁桃体肿胀时,可很明显地观察到其表面血管肿胀及出血,所以,感冒时所咳出或吐出的口水及鼻涕,经常都会带血丝,甚至血块。同理,当气管炎或肺炎时也会有少量的血丝出现在痰液或唾液中,这是可以接受的,若为血块则需要让医生检查了。
另外,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也时常因鼻黏膜肿胀而致鼻塞不舒服,用手去搓揉鼻子时,就很容易使血管破裂及出血了。
(2)呼吸干燥的空气:干燥的空气长时间进入鼻腔中,会使黏膜干裂而使血管也破裂。台湾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较湿热,这方面的顾虑较少,但在大陆型气候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室内使用暖气,空气干燥,很容易就有鼻出血的现象,所以,最好在室内加装潮湿的喷雾设备。
(3)寒冷风:鼻腔黏膜是“热缩冷胀”,与一般认知的“热胀冷缩”相反,所以在冷风中吹久了,鼻黏膜也会因膨胀而使血管破裂。
(4)外界刺激或创伤:鼻子在脸部是最突出的点,这是因哺乳类动物需要借鼻子来觅食所致的演化结果。所以,不论是摔跤或碰撞时,鼻子是很容易受伤的,严重时连鼻骨都会骨折。
(5)其他:如鼻腔内有异物(如花生、小玩具)、肿瘤、血友病(易出血者)等,也都会有易流鼻血的现象。
2.鼻出血的处理
一般而言,流鼻血看起来虽然恐怖,但它的量都不会很多,所以无须特别紧张,只要直接以手紧压捏鼻翼,或以棉花、卫生纸或纱布塞入流血的鼻孔内(2~3厘米的深度即可)再紧压,然后保持5~10分钟,时间太短则可能还会流血不止。
如果鼻血已经停止,暂时还是要以棉花塞住鼻孔,静待约1小时后再取出。若是尚未止血,则必须重复以上的动作,但并不需要特别以冰水或冰敷来帮忙止血。
如果经过以上的紧急处理之后,鼻血仍未完全止住,则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存在,此时最好请专门的小儿鼻科医师来做详细检查及处理。
有时鼻血会向后倒流入咽喉部,由口腔中混合着唾液出来,或吞入胃中,如果量少,这些对健康都无大碍。最重要的是止血及检查原因,一般流鼻血的机会多属偶发,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改善,但是如果时常反复的流血不止,造成生活的困扰,那么还是要及早检查治疗。
(1)让孩子以头前倾之姿势坐下,并放松其颈部和胸部衣物。
(2)要孩子以口呼吸,自己捏住鼻子之柔软部分。
(3)告诉小孩勿吞入大量血液,最好要吐出,以免因吞血而引起呕吐、恶心。
(4)隔10分钟后放松鼻子,如出血仍未停止,可再捏住10分钟,切勿让伤患抬头。
(5)出血停止后,最少4小时内不可再碰撞鼻子,并叫孩子不要用力擤鼻子,以免凝血块脱落再度出血。
(6)如果10分钟后仍流血不止或再度出血,则找医生治疗。 (1)
二十二、帮宝宝洗澡时发现颈部有小肿块,该怎么办呢?
在幼儿,尤其是学龄前宝宝的颈部时常可触摸到一些小肿块,这些肿块绝大部分是正常的,不需担心。
1.正常的肿块
正常的肿块直径小于1cm,单个或多个,或左右对称,容易发生在颈部、耳后及脑后,有时两侧都可同时触摸到,不痛不痒,大小也固定,这是属于正常的淋巴结,无须担心,只要注意其后续的发展即可。
淋巴结的功能就好比是身体的管理站一般,当其所支配的区域有了异样,如感染或恶性肿瘤,就会随着肿大或并有疼痛感而使人有所警觉。学龄前的儿童因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很多,无论是鼻子、口腔及喉都是属于颈部的淋巴结所管辖的,所以时常会不自觉的突然肿大。当感冒严重时,也会发现比较多且大的淋巴结,有时甚至会红肿而有压痛感。
2.异常的肿块
不正常的肿块会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而且原因也不同,分别说明如下。
(1)淋巴结发炎:原本不痛不痒的淋巴结,因为受到附近细菌或病毒的感染而有发炎的反应,表现出红、肿、痛及热的情形,而且范围可继续蔓延,有时宝宝也有发热现象,这是急性淋巴结炎,需要立即送医诊治,治疗得当预后一般很好。
(2)恶性肿瘤:不痛不痒,但却逐渐长大,大小可超过1cm以上,可单独存在,或多部位(如腋下及大腿内侧),有时肝脏及脾脏也会肿大。虽然有可能是一些病毒引发的,但因为也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所以千万大意不得,需到设备完善的医院详细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3)甲状腺肿大:大多数肿块位于颈部的前中位、气管的正中央,所以很容易就能摸到,需到设备完善的医院详细检查,以确定原因。
(4)水囊肿:通常出生时就存在了,多在耳下的颈侧部,摸起来软软的像水囊袋一样。这是一种良性的肿囊,对身体无害,有可能自行消失,但也要多注意,如果感觉其逐渐变大,或内质变硬,则可能在囊肿的内部有出血现象,此时就有可能会压迫到胸内的大血管或气管,而产生呼吸困难及脸部红紫的现象,需立即就医。
(5)腮腺炎:属于病毒感染的疾病,类似一般感冒症状,会发热、倦怠。最特殊的是在耳下部肿胀起来,可两边对称发作,有压痛,而吃东西时(尤其是带酸味的食物),肿胀部位也会有疼痛感。通常1周左右就恢复了,但要注意的是,其传染力很强,与其接触小朋友都有可能被感染到。
二十三、孩子为何老是在半夜哭个不停?
婴幼儿时常会哭闹,原因多为饿了要吃、尿布湿了不舒服、衣服穿太紧了活动困难,以及包裹得太热等,所以,父母在处理哭闹不停的宝宝时,首先要去除这些因素。而每个宝宝的习性,父母们应该都很清楚,当遇到莫名其妙的哭闹现象,且无论如何止不住时,需要进一步检查原因。
1.宝宝哭闹不停的原因
婴幼儿不能以言语表达其感受,成人只好凭仔细的观察来略知一、二:
饮食或生活习惯有无变化
首先是了解宝宝这几天的饮食习惯有无变化,吃多了可能胃肠胀气不舒服,吃少了又可能表示身体或胃肠有毛病,如:有无呕吐、体温不正常、大便不畅及腹泻等,也许这就是宝宝哭闹不安的原因。
为何婴幼儿在大便前或排便中常会哭闹
因为欲排大便时,肠的蠕动量增加而刺激腹痛,这在成人也有经验,所以宝宝会哭闹;排便本身需要有高的腹内压力,也就是憋气加上肚子用力,而宝宝不太会憋气使力控制,所以就用哭闹的方式使腹压增高。因此,宝宝大便时会哭闹是正常现象,而且对他也是有帮助的。
预防接种后的身体不适
尤其是在前2个月、4个月、6个月时接种的三合一疫苗,对某些宝宝确实会造成身体不适,常见者如发热或在注射部位有红、肿、痛的变化反应,所以宝宝会哭闹不安,但有时宝宝既无发热,也无注射部位的异常,却仍选择以哭闹来表现,可能解释为出生后第一次的注射刺痛经验的梦魇。新的四合一或五合一疫苗对宝宝的不良反应较少且免疫力较高,故多为现在的父母喜爱。
情绪的宣泄
婴幼儿和成人一样,情绪也会有高有低。心情好时,可以笑脸迎人;心情不好时,就借大声哭闹来发泄了。所以,只要一切正常,就让宝宝哭个够当成做心肺运动吧!
做梦
人在睡眠时,大脑的活动并未完全停止,某些在脑海内意识感觉上的片段活动,就是梦的呈现。每个人都有做梦的体验,甜美的梦使人在睡眠中都会有笑脸(注意观察宝宝,可以发觉在睡觉时也会有笑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当做噩梦时(如白天时注射的疼痛感)也会自发的被惊吓而醒来,这种情形在大小孩也不少见,对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来说,就只能以哭闹来表现了,而且都是突然由睡梦中哭醒,哭累了马上又睡着,这是无大碍的。
2.如何处理哭闹不停的婴幼儿?
一旦碰到宝宝哭闹不停时,如果已有充分把握,也排除了其他危险因素,比如:发热生病、腹部急症、脑炎等,而平时宝宝的心脏与肺脏功能也很健全,那么,就可让宝宝尽情地哭闹发泄(当成做运动),直到他哭累为止。
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让心肺功能不佳的宝宝哭闹太久,因为哭闹动作本身是大量的吸气、再大口呼气,肺脏、心脏及全身的肌肉都在运动,其运动量很大,好比是做剧烈运动一样。我们都知道在健康情况不佳时,是不能从事剧烈运动的,否则心肺功能会负荷不了。
在笔者从医的数十年中,遇到过不少原来就有严重心脏病或呼吸道及肺功能不好的幼儿,他们时常在剧烈的哭闹后,有全身发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甚至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处理的情形发生。如果当时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宝宝可能就会因缺氧及心跳停止而死亡。
所以,如果家中有心肺功能不佳的幼儿,勿使其太激动或烦躁,尽可能地让其安静及休息,而且家中要准备氧气筒,以应不时之需。通常在哭闹厉害时,可以先给予氧气,待平静后再去掉氧气。
短暂的哭闹或憋气,在正常的幼儿也会呈现出脸色红紫及绀黑,这是正常的表现,只要原来的心肺功能良好,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无须担心。
二十四、孩子的意外伤害有哪些?该如何预防?
依照美国法令规定,如果不到10岁的小孩单独留在家中,父母将会被控告疏忽及虐待儿童,但在我们国内,父母因事双双外出,留下小孩一人在家的情形却十分普遍,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笔者曾经碰到一些不幸的个案:
一对出生仅1200克左右的男女双胞胎,在医护人员及父母辛苦细心的照顾下,很健康地长到9个多月,体重皆已达10千克左右,活泼可爱。这一天,母亲有事抱着双胞胎中的妹妹到楼下去购物,而将已熟睡的小哥哥留在娃娃推车上。约半个时后回家,赫然发现哥哥的头颈部卡在手推车的一个脚洞中,脸部发绀,没有心跳及呼吸,母亲匆忙把他抱到急诊室,儿科医师诊断宝宝已经死亡,惊惶的母亲伤心欲绝地哭泣不已!而医师们一直猜不透这宝宝是如何自己卡住头部的,但事情确实是发生了。
1岁多的小明,由于爸妈都在建筑工地工作,白天只有阿嬷与小明住在杂乱的环境中。一天在玩耍时,小明顺手拿了一瓶饮料罐顺口喝了下去,阿嬷发现时小明已经呕吐不已,送医急救后小命虽是保住了,但由于饮料罐内装的冷烫液(烫发液)侵害了肾脏,从此肾衰竭,必须经常洗肾治疗;而且导致双耳失聪,要永远戴助听器;外加上冷烫液的毒性损伤了骨髓的造血功能,引发严重贫血,造成小明终身残障。原来已很拮据的家庭,因为此意外事件而陷入更艰难的境地。
有一对同母异父的姐妹,姐姐5岁、妹妹1岁,长得都十分灵秀可爱。有一天,爸爸去上工,妈妈在忙家事而未注意两姐妹的举动,结果姐姐因口渴而在庭院中拿了一瓶巴拉刈(除草剂),自己喝了一口之后,又再交给妹妹也喝了一口。姐妹俩被阿婆发现后送医急救,暂时救回了性命。但住院2周后,巴拉刈的毒性开始发作,两人的肺慢慢地纤维化,肺功能减退,小便也逐渐减少,群医束手,因为此病无法可治,1个月后两姐妹相继去世。这对姐妹死亡后,父母亦离异,真是家破人亡的悲剧。
爸爸带着小儿子一起到土鸡城和朋友聚会,酒酣耳热之后,迷糊的父亲突然想起儿子不在身边而到处寻找,结果发现儿子平静地飘浮在附近的水池上,早已死亡。
(6)如果10分钟后仍流血不止或再度出血,则找医生治疗。 (2)
一名6岁的女孩,在中秋节时,阿婆特地准备了她最喜欢吃的糯米丸子给她吃,没想到其中一粒糯米丸子突然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小女孩顿时呼吸困难、脸色发绀,就近送医急救,终于取出了祸首——糯米丸子,但由于缺氧过久,大脑已严重受损,在医院中继续救治了半年左右,家庭花费了上百万的医药费用,最后还是成了植物人,终身不醒。
有一名学生,因家中瓦斯热水器装在2个房间中的墙上,他在浴室中开热水洗澡没有事,但在隔壁房间睡觉的弟弟却因缺氧而昏迷不醒,送医急救后,昏迷了好几天,所幸后来完全康复了。
婴幼儿的许多意外,都是发生在父母的疏忽及不经意当中。尤其在拥挤的都市生活空间中,时常有自行隔间及变装设施的情况,也许在一些未被注意的死角,就藏着不定时的危机。
儿童意外伤害,常常是在父母一眨眼的时间中发生的,令人措手不及。根据台北荣民总医院儿童医学部的数年统计资料显示,所有的意外事件中,儿童占了大部分,其中尤其以1岁至3岁的幼儿误食中毒的比例最高。
婴幼儿的意外伤害
为何幼儿的意外伤害会特别多呢?归纳原因有下列几点。
幼儿本身因素
(1)活动范围增加:半岁以前的幼儿自己没有能力移动身体,所在之处都是大人特别规划的空间或直接抱在大人怀里,这些环境比较安全。但是当宝宝开始会翻、坐、爬,甚至会走以后,其活动空间自然加大了,而在这增大的空间中,大人所无法有效控制得住的事物,对宝宝而言,都有可能造成伤害。
举个最普通的例子:许多父母知道小宝宝会翻身了,都是因为听到宝宝的哭声,再看到原来在床上的宝宝已经掉在地板上了;同样类似的情况如:由娃娃车上爬出来、连着学步车从楼梯滚下来、爬到厨房、浴室、水沟或户外等危险地方。
(2)好奇心的驱使: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认知原本就如一张白纸,对这花花世界充满着新鲜感与好奇心,很多长久以来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就待自己亲自去体会实现了。
说宝宝无知或缺乏判断力,是一种大人的本位主义在作祟,正确地以宝宝自己的眼光来看,倒不如说他是在学习新的事物比较恰当,而学习的过程是有波折的。
我们都是过来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任何学习过程都是艰苦而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达到行动快速的目标,我们都经历了由爬行到起立行走,进而跨步快跑,然后免不了狠狠地摔跤。同样的,在宝宝的学习认知历程中,也会去摸电插头、抓虫吃、与狗争食、睡在充满樟脑气味的衣堆中等。
这些都是学习认知的必经阶段,需要亲自体验而无法由他人替代,所以其中稍有失误就容易引发意外伤害了。比如:拿手指去挡转动的电扇叶片、玩打火机、点蜡烛、喝芳香扑鼻的洗发水、把小玩具塞到自己的耳朵或鼻孔内等,宝宝通常过一会儿就忘了,几天后突然发热不退,经医生详细检查才发现原来藏有异物的地方已经感染化脓了。
(3)口欲期尚在:幼儿的感官除了一般手脚及身体的触觉外,口感及味觉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几乎任何可触及的东西,都可能被拿到嘴里去品尝一番。尤其在肚子饿的时候,或是长牙的阶段,仿佛需要借助外物来验证自己的新牙齿一般。同时,幼儿的味觉也在这段时间开始发育成熟,所以,儿童的意外误食中毒,就以6个月至3岁特别多,误食的种类也千奇百怪,包括各种药品、杀虫剂、清洁剂、化妆品、电池及硬币,笔者甚至曾在一位幼儿的腹部X线片上,发现其胃肠中有30几枚的钉书针呢!
环境因素
此外,父母的年纪较轻或教育程度不高,本身就不够成熟,不知如何照顾及保护幼儿,或教导孩子如何避凶防危,也很容易使家中的儿童经常性地发生意外事件;家有幼儿的父母多半较年轻,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往往过于忙碌工作,而疏于照顾幼儿,外加生活空间狭小,各种杂物到处堆积,幼儿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自然意外伤害的概率也就大增了。
二十五、喜欢翻箱倒柜的宝宝,这几天突然手都不太爱动,是什么原因呢?
翔翔今年3岁,平常十分活泼、充满活力,每天在家翻箱倒柜的,弄得妈妈喘不过气来。
奇怪的是,这天妈妈突然觉得翔翔的活动力变差了,而且左手始终扶着右手,似乎右手有点不对劲,问他只说是手痛,而到底什么位置在痛,孩子也说不出来。妈妈很纳闷,宝宝又没有摔跤或碰撞过,怎么会这样呢?于是带他到医院挂儿科急诊。
医生的诊断是右手肘关节脱臼,在简便的处理后,翔翔恢复了原来活泼的样子。
手肘关节脱臼,通常好发在小于5岁的幼儿,尤其常见于1~3岁的宝宝。大部分是因为父母曾在不经意中拉扯过宝宝的手腕或前手臂,例如:拉着宝宝过马路、宝宝摔倒后想拉他起来、或因宝宝不听话而与父母间有拉扯动作等。因为幼儿肘关节处的韧带及软骨的发育尚未成熟坚实,这些对宝宝手部的拉扯力量,足以促使肘关节脱臼。
宝宝肘关节脱臼时,通常会感到疼痛,不愿意用他的手臂活动,但是手指的活动还是正常的,可是因为年幼的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只是哭闹着,而无法具体描述出疼痛不适的感觉。
1.肘脱臼的紧急处理
这里介绍一种非常简单的操作方法,可以解除肘关节脱臼的问题。先使宝宝的手肘部弯曲,角度小于90°,使其手掌面向下或向对侧(即手放在约胸口处),然后同时做以下3个动作。
(1)施术者站在宝宝正前方,一只手握在宝宝受伤的手腕处,向前伸张其手肘关节成直线。
(2)同时转其前臂,使掌面(原是向下)向上,此时宝宝的手姿势有如伸手向前要东西状。
(3)施术者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压在宝宝肘关节的偏外侧(宝宝的左手肘偏左或右手肘偏右)。
通常在有效的操作下,此处可感觉到有小的“卡嗒”声,即表示脱臼的桡骨头又重新复位了。
2.必要时需送医院处理
在处理过后,通常宝宝不会立即开始使用这只手臂,尤其是已延误治疗多时,此处仍肿胀得较厉害,但其疼痛不适的症状可立即解除。此时,父母可让宝宝玩耍,以观察其使用伤侧手臂的情况,即可知有无效果了。一般在半小时内可恢复正常的活动。
如果觉得没有改善,就需要送医院检查了。在送医院时,宝宝手臂位置如何摆放,以其自己调适为准,通常为手肘弯曲而其手掌大拇指侧靠身体,虽然有的X线片并不能诊断出手肘脱臼,但可检查出是否有其他问题,也许宝宝确实是曾碰撞受伤或骨折也不一定呢!
需注意的是,此问题容易再发,甚至有些宝宝会有习惯性的脱臼,而且左右侧都有可能,因此,防患之道在于避免拉扯宝宝的手臂。
等宝宝逐渐长大,关节韧带及软骨变结实后,这个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二十六、如何避免孩子玩绳子或袋子而造成窒息意外呢?
孩子玩绳子或袋子是很危险的行为,甚至有报道孩子玩窗帘绳而致死的事件,父母者不可不慎。
颈部是身体结构上较脆弱的部位,纤细、狭窄且有重要的呼吸道、血管及神经通过其中,所以,颈部外来的任何压力,都会阻断了呼吸、循环及神经的通道,包括:
1.呼吸停止,使身体缺氧。
2.血液循环停止,使脑部立即没有血液及氧气的供应而缺氧昏迷死亡。
3.神经阻断,使全身肌肉软瘫,无力挣扎及呼吸。
刚出生的婴幼儿,颈部的肌肉结构尚未发育完善,不需要太大的外力就可以造成上述三种重要生命通路的阻断。
笔者就曾遇到有一个小孩独自在玩窗帘旁的绳子,最后绳子纠缠在脖子上解不开而被勒死。又有一位5岁的小女孩,妈妈让她在楼下独自玩耍,结果被妹妹发现夹在烫衣板的十字角架中,窒息死亡。
诸如此类的幼儿绞勒事件层出不穷,有时或许只是小孩一时的好玩、好奇,拿了皮带、绳子套在自己或别的小孩脖子上,结果出了意外。
因此,父母及长辈们要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点 不要在家中乱放绳子、皮带、橡皮圈绳、塑胶袋等物。
第二点 窗帘的拉绳要固定或绑高让幼儿拿不到。
第三点 幼儿的脖子上尽量不要挂东西,如项链、奶嘴等。
第四点 所有玩具的长绳索都要切短一点(短于15厘米)。
第五点 桌椅或栏杆的孔洞、间隙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幼儿的头进得去而出不来。
第六点 桌椅家具要能站立稳固不易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