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零起点学中医
20722900000019

第19章 望舌

(五)望舌

舌诊是今天中医临床最常用到的望诊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客观可靠,备受中医同行的重视。中医爱好者通过学习舌诊,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掌握自己和家人的体质、病情,所以我们重点讲一讲舌诊。

舌象大体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一般来说,舌质倾向于代表人体的正气,而舌苔倾向于代表体内的邪气,但有例外。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清楚,舌质与舌苔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对着镜子看一下自己的舌头,外面一层薄薄的、白色的苔状物,即是舌苔。舌苔下隐隐见到的淡红色舌体,称为舌质。

观察舌质,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正常的舌体大小适中,不胖不瘦,譬若人的体重适中。胖大的舌头,多表示阳气的不足;瘦小的舌头,表示阴血的不足。这一点与望形提到的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有些相似,只是把肥胖的部位从身体搬到了舌体。

2.颜色正常舌质颜色淡红,表示气血充盈调和。舌质色红,表示有热;红色越深,热越盛。舌质色淡白,表示阳气有不足;颜色越淡,表示阳气越虚。舌质色黯,表示气血运行不畅;颜色越黯,甚至呈淡紫色,表示血行不畅越严重。

3.津液正常舌表面津液适中,不多不少。津液过多,表示阳气不足,见过最严重的津液多,呈水状,舌头伸出,津液即下流,是阳气大虚之象。津液偏少,口舌干燥,多是由燥邪或火邪伤津而成。

以上三条,是我们观察任何舌象都必不可少的内容。另有三种病理舌象,也是经常出现的,对于诊病非常有帮助。

1.齿痕所谓齿痕,就是舌两侧出现的牙印,往往与胖大舌同时出现,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试想下,舌头太胖了,希望冲破牙齿的束缚,肆意发展,却最终难以遂愿,只得在牙缝间寻得一点点的空间,于是形成了齿痕。多表示脾气虚,湿盛。另有一种舌,虽齿痕明显,舌体却并不胖大,甚至偏瘦,则表示气血之不足。

2.裂纹常见的裂纹有两种,一种比较细小琐碎,多表示阴血不足;一种位于舌体正中,纵深向大裂纹,表示气虚。见过最明显的一例纵深裂纹舌患者,患乙肝,舌体胖大,中央一条纵深大裂纹,几乎将舌头分作两半。

3.瘀点舌体上出现的瘀血点,小的称点,大的称斑。表示体内有瘀血停滞。如果见到瘀点,一定请患者将舌向上卷起,看看舌下络脉的情况。舌下络脉位于舌底根部,左右各一,色青黑。瘀血停滞时,此脉往往粗大怒张,可以根据其粗细,判断体内瘀血的严重程度。

继续来讲下舌苔。舌苔的观察,主要从薄厚、颜色和质地三个方面着手。

1.薄厚正常舌苔薄薄的一层蒙在舌体上。如果舌苔增厚,往往表示体内有实邪停聚。感冒初起时,邪气尚浅,舌苔较薄;随着邪气入里强盛,舌苔会逐渐增厚。

2.颜色正常舌苔色白。寒邪侵袭时,苔色也是白色。苔色黄,则表示有热;黄色越深,热越重。外感风寒邪气初起,舌苔薄而色白;随着邪气入里化热,恶寒消失,身热明显,咳嗽加重,舌苔也会随之变得黄厚。

3.质地正常的舌苔薄白湿润,不密不疏。最常见的异常质地的舌苔,叫做腻苔。舌苔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可薄可厚,可白可黄。通常表示体内有痰湿停聚。

最后,讲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异常舌苔,叫做地图舌。顾名思义,舌苔不能够布满整个舌面,从而出现成块的剥落现象,使整个舌苔看上去像地图一样。这种舌象,常表示胃气胃阴的不足。试想舌与消化道直接相连,可以视作消化道的延伸。通过舌苔的成片剥落,可以推知胃肠道表层结构出现异常,消化力随之不足。

上面我们讲到的舌象,基本都是分开独立来讲的。实际观察舌象时,通常都是几种性状集中在一起的表现。比如舌体瘦小,舌质色红,舌苔黄厚腻,这样的舌象代表怎样的问题呢?如果是舌体胖大,舌色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津液偏多,这样的舌象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最后观察一下自己或家人朋友的舌象,看看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呢?

二、闻诊

中医闻诊,主要指耳听的方法。掌握起来难度偏大,当前的临床应用也不是十分普遍,我们这里不做重点讲解。仅举一例,来帮助大家理解闻诊的价值。两月前回老家治疗一例咳嗽患者。女,29岁。外感后咳嗽不止,痰黄黏稠量少,饮食减少,大便偏干,经服抗生素无效来诊。听其咳声,响亮清脆,似从气管上段发出,查舌脉,一派肺火象。只是平素体质偏于阴虚,正气抗邪无力,所以对西药治疗不太敏感。当时处以清肺止咳方药,2剂大减,4剂痊愈。

上月回去,此患者又以咳嗽来诊。自云上次咳嗽治好后,由于饮食不节,多次进食过咸饭菜,导致咳嗽复发。已有半月。再听其咳声,沉闷少力,似从肺中发出。脉有虚象。是久咳后,气阴损耗,邪气深入所致。处以益气养阴止咳方药,4剂。无疾按:同一患者,同病咳嗽,但两次诊治结果迥异。闻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第一次咳声表浅,有力,属实证;第二次咳声深沉,少力,属虚证。

三、问诊

看过很多朋友对四诊方法的评价,绝大部分都非常推崇脉诊。无疾对此不做评论,只举自己经历的一些实例出来,希望给大家的思路一点启示。

3天前刚刚诊治了一例外感发热小儿,全程通过电话和短信息进行联系,疗效较为满意,现把诊治过程记录如下。男,8岁。5天前因着凉发热,体温超过38℃,当晚注射退热药和抗生素后,热退;次日热起,再次注射,体温维持在37.5℃左右。后求以中药治疗。诊时主要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咽痛、头痛。根据病因和几个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当属外感风热之邪,处以银翘散加防风,1剂。药后体温持续在37.0~37.4℃之间。次日患儿家长仍嘱其上学,回家后热又起,最高达39.2℃。再询问病情,恶寒表现消失,不恶寒,反恶热,呼吸声粗,有喘象,急处以麻杏石甘汤原方,但因时晚,无处购药,只得暂以退热药应急。昨日清晨服药后,热渐退,体温维持在37.2℃左右。但觉头巅顶痛,恶心欲呕。是外邪入阳明象,处以麻杏石甘汤合吴茱萸汤,1剂,分3次服。今天中午联系结果,热退、痛止,痊愈。

问诊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系统问诊,即对患者一般状况的常规了解;古人有《十问歌》传世,实际上就是把问诊常规编成歌赋形式,便于初学者掌握。二是围绕主症的特定问诊,以掌握主症相关的具体信息;如问诊头痛患者,需要围绕头痛主症,进一步询问其疼痛部位、时间、性质、原因等。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中医问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