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咸味药 (1)
治疗便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攻下,可以行气,可以润肠,可以健脾。肉苁蓉治疗便秘的方法,与这些都不同,这种思路,叫作温阳。肉苁蓉味咸,本身可以软坚,从而发挥通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药还有甘味,能补,温性助阳,治疗由于阳虚所致的便秘,自然就是首选药了。
桑螵蛸,记得小时候随处可以采到,据说可以治疗尿床。读过大学才知道,所谓桑螵蛸,原来就是螳螂的卵鞘,味咸入肾,善于补肾、固摄尿液和精液,治疗遗尿和遗精。除此以外,很多入药的动物,如地龙(蚯蚓)、穿山甲,以及海产品如海藻、海蛤等都有咸味,也都可以起到软坚散结的作用。
由于食物、药物要被人体所用,必须首先经历脾胃的运化。食物只有经过运化才可以转化为气血,药物只有经过运化才可以发挥其功效。食物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备的动力来源;药物是医生济困除病的利器。鉴于脾胃的作用如此重要,所以中医历来都非常重视“保胃气”的原则。下面几种药,很容易对胃气造成损害,是我们在选择药物时不得不考虑的。①苦寒败胃。脾胃之气是人体一身生气的来源,喜温暖,恶寒凉,尤恶苦寒,因为苦寒攻伐生气最甚,即所谓败胃。常见的苦寒败胃药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龙胆草等。②滋腻碍胃。脾胃居于中焦,枢纽之所在,喜动而不喜静。而滋腻之药,往往厚重难行,久服很容易引起人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常见的滋腻药有熟地黄、阿胶等,所谓“用地(黄)则碍脾”。③辛燥伤胃。脾脏喜燥而恶湿,但胃腑则喜润而恶燥。可以想像,胃作为容纳食物的场所,要对每天摄入的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离开津液的濡润是万万不行的。而行气活血类药物,往往具有辛燥的特点,对于胃阴不足的患者,就必须小心了。此外活血药中有一个大的类型,叫作虫类药,如地龙、水蛭、土鳖虫之类,煎药后,味道往往不太好,对胃的损伤更大。尤其需要小心。
除四气五味之外,药物还有一个特性,是应用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就是药物的升降浮沉。升降言上下,浮沉讲内外。大部分中药来源于植物,如枝叶、根茎以及花果。枝叶、花朵的方向,通常是向上、向外来长;根茎、果实的方向,通常是向下、向内来长。这也就决定了植物不同的部位入药,常常可以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比如麻黄,草茎的部分长在地上,其气升散,可以用来发汗;相反麻黄根的部分长在地下,其气沉降内敛,可以用来止汗。再如紫苏,茎叶的部分称为苏叶,用于解表;果实部分称为苏子,用于降气化痰。
下面,无疾将临床最常用到的中药约100味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凡在上文已做讲解的药物,这里就不再赘述。一些没有提到的药物,无疾会以按语的形式,给出一些介绍,以供参考。此外,无疾这里对药物的分类方法,并非对教科书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根据今天临床的实践情况,作了一定的调整,谨代表无疾个人的观点。如发现与其他书籍不符之处,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三、常用中药100味
(一)实证用药
1.解表药
(1)解风寒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
(2)解风热药:银花、连翘、薄荷。
无疾按:银花、连翘,自古不是用来治疗外感风热,而是治疗外科痈疮疖疽,用以清热解毒的。自清代明医吴鞠通创造性的将此二药用于外感风热病后,二者越来越多的被当作辛凉解表药来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寻其理,虽然谓之清热解毒,但银花为花,性轻扬主散;连翘虽属果实种子,但其形态开裂如花。从其外形,推其理当治表发散,用之有效,即可。
附:
息风药:天麻、钩藤、全蝎、蜈蚣。
无疾按:解表药以驱外风,息风药以平内风。内外风之别,第四章已有讲解,这里稍作温故。外风,指从外感受之风;最常见的外风,就是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引起的感冒。内风,指从体内自生之风;最常见的内风,就是中风病。内风的形成,可以由于热、痰湿、虚,等等。二者的共性,皆可出现喜动善行等风邪的特异性表现。区别在于,外风从外来,治当以解表散之;内风从内生,治当息风药平之。
天麻,又称“定风草”,是平息内风的要药。天麻“定风草”的美誉,与其植物形态很有些关系。在百度图片上搜索天麻,马上就可以理解,无论外界狂风如何肆虐,天麻自岿然不动的原因。天麻作为今天比较贵重的滋补品,用于有中风迹象的中老年朋友日常保健服用,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预防中风的作用。
钩藤,常与天麻配合应用于中风眩晕头痛等病症,用于平息内风,功效较为缓和。钩藤起效的关键部位在于其“钩”,中药处方中常开作“双钩”,有比较理想的降压功效。煎药时,需要后下。即在药煎好前的5分钟左右,将双钩投入,开锅煮沸数次后即成。
全蝎、蜈蚣,此二药皆为动物药,前为蝎子,后为蜈蚣,都是很好的息风止痉药。针对风证中常见的“动”的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动见于四肢、头颈等皆可应用。除了风证,二者还经常用于治疗关节部位的痹证,如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用于通行气血止痛。中药中大量的虫类药都有行气血的作用,主要的思路来源,是虫类善于行走。
2.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
无疾按:吴茱萸,常写作吴萸,温热要药。善温肝、肾、胃。常用于头顶疼痛,伴随有恶心吐清水,以及腹泻的内寒证。
高良姜能温能散,功在脾胃。常用于脾胃受寒引起的胃痛。散寒邪为主,虚证宜少用。
3.清热药
(1)清透药:石膏。
(2)清泻药:大黄。
附:
润下药:麻仁。
无疾按:下法没有独立成节,故将麻仁附于大黄后,稍做提示。麻仁为润肠通便要药。
(3)苦寒直折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
无疾按:龙胆草与三黄同属苦寒直折之清热药,龙胆草最善清肝胆之火,燥下焦湿热。肝气不达,可与柴胡、香附类疏散之;肝火太过,当以龙胆草、黄芩辈清泻之。
4.治湿药
(1)燥湿药:苍术、白术。
(2)化湿药:藿香、砂仁。
无疾按:藿香等一类“香”类药,如香薷、木香等,多以其辛香善于行走,而有化湿行气之功效。藿香尤其善解夏日之暑湿,令湿化于里,邪解于外,而病除。
砂仁最善行脾胃之气滞而化湿醒脾。可与熟地黄同用,以缓解其滋腻碍脾之弊。
(3)利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
无疾按:利湿以淡。联想生活,饭菜咸,会口渴而小便少;汤水淡,很快就有小便欲解。茯苓、泽泻,都是淡味利湿之品,其他如冬瓜皮、玉米须,亦皆有类似效果。所不同者,茯苓健脾而兼宁心,除水饮之凌心;泽泻利湿而兼益肾,清下焦之湿热。
薏苡仁即杂粮店里卖的薏米。与上两味相比,药性更弱,食性更强。夏季深受脚气困扰的朋友,一定不要忘了本药。与绿豆、大米一起熬成稀饭,清利湿热而不伤正气,为食疗佳品。
(4)利湿热药:车前子、滑石。
无疾按:车前子,小而圆利,最善通达。能除小便之频急热痛,并治大便之湿热腹泻。对于腹泻,尤其是兼见小便不利的症状时,车前子尤其好用。正常的水液代谢,除小部分津液流走大肠,大部分都需要从小便排出。如果出现小便不利而大便反泻,再多固涩止泻的药物都非所宜。当重用车前子通利,令湿热从小便出,则腹泻自然可止,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滑石,滑而利窍,善行小便。常与车前子一起治疗下焦湿热,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尿痛等。两药运用时有一点需要注意,车前子粒小易沉锅底而被烧糊,滑石呈粉状不易煎煮,所以都需要用一个干净的布袋装好再煎,中医称为“包煎”。
5.治痰药
(1)燥湿化痰药:陈皮、半夏。